APP下载

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又成世赛金牌大户奥秘何在?

2017-12-11杨生文强音

职业·下旬 2017年11期
关键词:世赛技师金牌

杨生文 强音

在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上,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荣获“2金2铜”,实现我国世赛金牌零的突破。

在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上,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的6名选手参加了5个项目的比赛,他们不畏强手,顽强拼搏,荣获2金2银1铜的优异成绩,成为本届世赛全国“参赛人数最多、参赛项目最多、金牌数量最多、奖牌数量最多、总分最高、竞赛成绩最好的技工院校”,书写了两届世赛双双连冠的传奇,为我国实现世赛金牌新突破做出了突出贡献,为国争了光,为技工院校添了彩,为党的十九大奉献了厚礼!

“金牌,金牌,又是金牌!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凭什么又成为新一届世赛金牌大户?”记者来到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采访了学院院长冯为远和党委书记李胡。

连续两届金牌大户,是“偶然”,还是“必然”?

“我们能够连续两届取得比较好的成绩,我认为,是偶然中的必然。”冯为远肯定地说。

“這一届成绩总体比上一届有了进步、提升。”冯为远开门见山。他介绍说,在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上,学院在塑料模具工程项目上获得了铜牌,而在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中,学院在该项目则获得了金牌;上一届奖牌总数为4枚,这一届参赛的5个项目全部获得奖牌……从这些数据中可以看出,学院可谓“参赛人数最多、参赛项目最多、金牌数量最多、奖牌数量最多、总分最高、竞赛成绩最好的技工院校”。

“其实,学院在5个参赛项目上,都有夺金的能力。”冯为远介绍说,数控车项目、综合机械与自动化项目、制造团队挑战赛项目的选手综合实力都很强,他们的技术水平都已超过上届选手,但在比赛中遇到了不可控制的因素,与金牌失之交臂。

“现在有个别人说,有的学校‘举全校之力冲刺奖牌,您同意这个说法吗?”记者问。

“我们学院的选手是经过严格筛选的,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冯为远说,学院多年来对集训选手采取海选方式,选手不仅在省赛中表现出色,而且在国赛中也脱颖而出。从省选拔赛到全国选拔赛,学院做到了公平、公正、一视同仁。在评分的时候,学院邀请了校外的专家做主评委,来帮助选拔选手;学院所有赛题是公开抽取并参照世赛标准出的。“有个别人觉得举全校之力,只培养那么几个人,这种认识是非常片面的。其实,我们是全校师生一起参与,通过海选方式来选拔优秀选手进行培养的,我们形成了一个高水平的梯队,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是学校综合实力的体现。”

“听说学校对世赛的投入也非常大,是这样吗?”记者好奇。

“我们学院获奖的这几个项目,都属于制造与工程技术类,其竞赛所需的设备、刀具、量具都比较昂贵,再加上人员的出国培训、学习交流,学院这几年没少下血本。”

“还有其他的投入吗?”记者追问。

“我们还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有的人只是看到了金牌,但是没有看到我们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从2007年学院开始承办第二届全国技工院校数控大赛之日起,学院就高度重视技能竞赛,每一个参赛项目都有一个教练团队、专家团队做保障。这些专家和教练们牺牲了节假日,经常到全国拉练。他们的奉献、努力、刻苦换来了今天的成绩。”冯为远说。

冯为远介绍,2017年6月,广东省省长马兴瑞来到学院,看望了学院世赛选手,并鼓励学院在第44届世赛中再创佳绩;人社部职业能力建设司司长张立新在2017年元旦后到学院指导世赛备战工作,并向学院下达了夺取金牌的任务;广东省人社厅厅长黄汉标更学院领导与世赛选手合影是十分重视世赛工作,在2017年广东省人社系统工作会议报告中提出,广东要实现“金牌新突破”,还多次带领人社厅相关部门负责人,来到学院视察指导工作;广东省人社厅副厅长杨红山,亲自到比赛现场督阵,靠前指挥。同时,人社厅各部门在政策支持、资金投入、设备采购、选手出国参赛等方面大力帮助学院解决各种难题,为培养一流选手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可以说,我们是上上下下齐心协力,用汗水凝聚金牌。因此,连续两届成为金牌大户,不是偶然,这是多年累积下来的必然!”学院党委书记李胡总结说。

连续两届金牌大户,凭什么?

有人会想,连续两届金牌大户,也不能说明这所学校的实力。为了打开读者的问号,记者又抛出了一个问题:

“赛场上的冠军是不是平时办学的冠军呢?”

“金牌之路没有捷径,学院不单重视在比赛中争金牌,更注重高端建设、内涵发展,把学校办好,培养高技能人才,为培养一流选手奠定基础。”冯为远说,学院之所以能够在世赛中获得好成绩,首先得益于党和国家、广东省委、省政府和省人社厅高度重视技工教育和技能人才培养工作,制定了一系列发展技工教育的政策措施,为推动技工教育事业大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这是学院获得金牌的根本原因和有力保障。此外,学院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办学,是成为“金牌大户”的重要因素。

“创建全国一流技师学院,推动学院高端建设、内涵发展,为培养一流选手提供良好的育人环境。”冯为远介绍说,2013年6月,通过激烈竞争,学院成为了广东省三所创建全国一流技师学院建设单位之一,获得了1亿元的财政专项建设资金。通过三年的努力,学院已基本建设成为“办学理念先进、培养水平高端、校园环境优美、示范作用突出”的广东省技工教育窗口,成为“出模式、出人才、出成果”的国际知名、国内领先、特色鲜明、培养现代制造业高技能人才的全国一流技师学院,为培养一流选手提供良好的育人环境。

“携手世界500强开展深度校企合作,高端办学,为培养一流选手提供良好的成长通道。”冯为远说,学院按照“理念与世界同步,标准与行业接轨”的指导思想,在“校企双制、八个共同”的基础上,学院与西门子、卡尔蔡司、山特维克等世界500强企业合作共建机电工控、精密制造、汽车技术服务等三个“校企双制”示范园。学院通过“校企双制”示范园的建设,提炼和引进了世界知名企业的岗位职业标准、人才培养方法和工作任务,与企业共同开展师资培养、专业建设、课程开发、教研教改、教学管理、实训场地以及世界大赛中国集训基地建设等方面的合作,实现了教学与企业岗位的对接,确保学生能学到世界最前沿、最先进的专业技术。近三年来,学院与110家企业合作进行校企双制办学,与26家企业实现共同招生招7-;与31家企业共同举办了47个校企双制班;与21家企业共同开发了19个专业的核心课程;与30多家企业共同编写了32套一体化教材;与9家企业合作共建或改建了16个实训中心,为培养技能人才和一流选手提供良好的成长通道。目前,学院正在策划成立西门子中德国际交流学院,预计2018年开始招生。

正是携手世界500强开展深度校企合作,让学院不仅培养出了一流的世赛冠军,也培养出了一流的毕业生。近年来,学院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9%以上,并且就业质量高。每年有200多个大中型企业来学校招聘毕业生,有时候会出现3~5个企业争招同一个毕业生的情况;学院每年有约300名毕业生被世界500强企业录用,学生到岗之后,都受到了企业的好评,学生的薪酬待遇水平也比一般学校高一些。

学院人才“出口”质量高带来了“进口”的质量也高。近年来,学院招生形势很好,有时候到了“一位难求”的地步。每年有几十位高考超过400分的学生报读该院,不少学生放弃普通高中,专门选择到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就读。

“打造一流的师资和专家教练团队,为培养一流选手提供了师资保障。”冯为远自豪地说。学院瞄准世界技能人才标准,聘请一批国内外技术专家组成专家智囊团,开展世界技能大赛研究,指导世赛选手培养和训练工作,有效地保证了各项目参赛选手的选拔和集训质量。学院采取内外结合,打造高水平专家团队。各个项目在首届中国高技能人才楷模鲁宏勋、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宋放之、广东工业大学教授李克天、中航工业集团导弹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周春雷等国内知名技术专家带领下,与学院的专家、教练,共同组成了一支“品德高尚、技术过硬、敬业奉献、精益求精”的竞赛指导团队,这成为了夺金的决定因素。专家教练的技能、英语水平、对世赛的了解程度和在世赛现场与其他裁判的交流程度,决定了这个项目所走的路有多长。“本届世赛塑料模具工程项目专家组组长李克天在现场敢于提出问题,敢于质疑评委的评分结果,最终助力张志斌夺得最后的金牌。数控铣项目专家组组长鲁宏勋培养出来的张志坤、杨登辉,都代表了世界领先的水平,那是因为鲁宏勋本身也代表了世界顶尖水平。”同时,他们还采取企业磨炼、竞赛培养、培训学习、竞争选拔等措施,打造了一支技艺精湛、结构合理、勇于拼搏、团结奉献、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这成为了夺金的基础。现在,学院拥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名、正高级教师2名、全国技术能手23名、全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5名、全省技术能手34名、南粤技术能手2名、金牌教练员4名。这支高水平师资队伍,为培养一流选手提供了一流的技术保障。

目前,学院有四个世赛全国集训基地。四个基地中有两个主基地:塑料模具加工基地、综合机械与自动化基地,两个副基地:数控车基地、数控铣基地。而学院一直把副基地当成主基地来建设。“因为我们要保证选手的训练,要出最好的成绩。”第一,基地的配置、条件、设备、人员、教练都要跟得上;第二,要按照标准建设,即对接世赛标准;第三,基地要有专门人来负责;第四,基地在建设过程中要不断创新、完善;第五,要保证基地设备的完备。比如,世赛一般提前半年公布使用设备。只要一公布设备,学院就第一时间购置。

此外,学院每个基地都由专家、教练、选手组成一个团队,做好备赛的充分准备。这届世赛给冯为远一个最深的印象,就是我们国家的选手背后,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而是选手团队在战斗。不像一些国家的选手感觉很孤单,就几个人。“外国的选手都感叹,说不可思议,中国这么重视比赛。”

“金牌不止在赛场,金牌后面有金牌!”学院党委书记李胡总结说。

金牌的“含金量”

塑料模具工程项目金牌、数控铣项目金牌、综合机械与自动化项目银牌、数控车项目银牌、制造团队挑战赛项目铜牌……记者发现,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的选手所获奖牌有一个显著特点——全部与现代高端制造业有关,都是涉及中国制造2025的项目。

这就是说,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金牌的“含金量”不一样,它们预示着中国高端制造业技能人才的水平是顶尖的,是“中国制造2025”的基石与希望,比一般的服务业金牌的“含金量”更高一些。

对于记者的分析,学院院长冯为远深表赞同。

“实际上,这些年,为中国培养高端制造业技能人才一直是学院的主要办学目标。但制造业技能人才的培养需要很大的投入,他们曾经算过一笔账,一个机械类专业学生,学院每年的投入大概在1.1万元~1.3万元,比服务业等其他行业的专业投入多。”据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副院长谢晓红介绍,学院最贵的设备投入是五轴加工中心,每一台价值人民币近300万元。学院还用“奥地利贷款项目”2000万元,专门从奥地利引进先进数控设备。“在这方面,要感谢广东省政府和省人社厅对学院的大力支持。近年来,省政府对学院的专业建设、师资培养、教学实训场地建设等各方面投入很大。最重要的是,学院的专业建设资金和竞赛资金是不冲突的,不会因为竞赛而忽略专业建设。”学院党委书记李胡补充说。

这种坚守需要不盲目追风,不丢掉强势专业。“像机械类的专业不仅投入大,而且工作起来又苦又累,很多学生不愿意报读。但是我们坚信,只要打出品牌,学生就愿意来读。”近年来,学院坚持特色发展,高端发展,品牌发展,错位发展,走出了一条自己的道路。

这种坚守也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学院不少毕业生进入了国家重点制造企业,发挥了很好的作用。洛阳空空导弹研究院、四川绵阳物理研究院、中船集团等知名的国有大中型企业,都有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的毕业生。

这种坚守需要学院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最近,他们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用于西藏林芝的对口帮扶项目、广东省一对一帮扶活动,积极对安徽金寨技师学院、广东省高新技术技工学校等技工院校开展帮扶工作。

最大的金牌在世赛成果转化

“贵校连续两届世赛都取得了丰硕成果,在世赛成果转化方面有何考虑?”记者问。

“世赛成果转化工作是学院下一步工作的重点,学院在课程改革、专业建设方面要与世界标准对接。世界技能大赛的理念、技术标准、比赛规则、工作流程和组织方式都代表了当今世界职业技能领域发展的先进水平,我们应认真学习,并转化世赛成果。”冯为远说。

“不为参赛而参赛。这是我们应该始终把握的重点。”参赛不仅是为了拿金牌,而是把组织参加世赛作为提升高技能人才素质、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力手段。

“确实要认真做好世赛成果转化。”冯为远强调,要把参加世赛获得的先进理念、科学的训练方法、先进的技术工艺、严谨的组织方法应用到教学改革和办学实践中。

“技能学习要从基础抓起。”冯为远感言。只有具备扎实的基本功,才能促进技能水平的提高。因此,学院从一年级学生开始就打基础。教练会教导选手全方位掌握知识,监督选手刻苦训练。同时,学院把参加技能大赛,作为学校品牌提升和特色建设的重要手段。

“要树立精度和质量意识。”制造业讲究精度,讲究质量,这是决定专业培养和技能水平的重要衡量指标。只有具备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才能更好地提升技能。

“通过这几年的比赛,我们选手的水平提升不少,教学质量提升很快。我们在世赛中的成绩比老牌的制造国家还要好了,我们的專家、选手更加自信,这些都是可喜可贺的。然而面向未来,我们要做的还有很多。”冯为远望着远方说。

猜你喜欢

世赛技师金牌
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圆满落幕世赛进入上海时刻
有惊无险的金牌
金牌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