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传统文化走进中学音乐课堂

2017-12-11马慧琴

甘肃教育 2017年20期
关键词:裕固族音乐课堂古诗词

马慧琴

【关键词】 中学;音乐课堂;传统文化;蜡花舞;裕固族;古诗词

【中图分类号】 G633.9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20—0118—01

一、让蜡花舞走进音乐课堂

秦安蜡花舞蹈作为中国传统歌舞,产生于距今一千多年的唐朝。秦安蜡花舞是形成并主要流行于秦安县境内传统的传统歌舞,始于7-13世纪,发源于秦安郭嘉镇一带。来源于辞赋,逐渐由清唱演变为传统歌舞艺术,多在夜间演出,演出时表演者左手托花灯,花灯内装点蜡烛,右手挥动丝折扇故称蜡花舞。表演者由青少年女子组成,表演形式以行进式为主,人数少者4至8人,多者近百人。蜡花舞伴奏曲为带有江南韵味、典雅细腻、优雅委婉的秦安小曲。翩翩起伏的舞姿,配以抑扬顿挫的古曲,深受民间群众的喜爱。

蜡花舞是秦安民众表达爱憎和抒发情感的重要载体与手段。其独特的舞蹈和伴唱内容,蕴含着秦安人的审美情趣、精神信仰和价值取向,表现了当地人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特殊追求,具有作为人类学、民俗学和美学等研究素材的独特价值。与许多发展成为有着专业表演艺术团体的舞蹈形式不同,秦安蜡花舞一直以自身的本真样式自然存活于民间百姓的手足之间,没有脱离群众的精神和娱乐需求,也较少人为地“加工改造”,是典型的“原生态”民间舞蹈形式。

为了让学生近距离感受“蜡花舞”,我们邀请了秦安县舞蹈家协会主席王芳老师走进我们的课堂,为孩子们讲述蜡花舞的由来、历史和发展情况,一起感受秦安小调的典雅细腻,优雅委婉。孩子们感受到了不同风格的音乐和舞蹈,欣喜若狂。

二、让裕固族传统文化走进音乐进课堂

裕固族属于游牧民族,是我国28个人口较少民族之一。裕固语在2010年被列为九个“正处于濒危状态的弱势少数民族语言”之一。“裕固语只有语言,没有文字,生产生活方式不断变迁,以及各民族文化的相互渗透、影响,裕固人民自己的民族文化正在加速消亡。”

這方水土养育了裕固儿女,但裕固儿女又该如何传承这片土地滋养的民族文化?我们邀请了甘肃裕固族文化传承人瑙尔姬斯老师走进音乐课堂,为学生演唱裕固族民歌,讲述草原上的故事,介绍裕固族传统文化、裕固族服饰,聆听裕固族歌曲。瑙尔姬斯还介绍了她身上穿的裕固族服饰。从裕固族的服饰到家乡的美景,再到裕固族的语言、民歌,瑙尔姬斯以小故事的方式给孩子们介绍裕固族文化。“由于裕固族没有自己的文字,所以语言都是口口相传的方式传承,而裕固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所以很多时候都是以唱歌的方式相传。”这让学生近距离地感受到了裕固族文化的魅力。

三、让古诗词走进音乐课堂

古代诗歌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是民族精神的教科书,它哺育了一代代的中华儿女,让学生吟唱古诗文中的传世佳作,可以使学生在吟唱中受到心灵的熏陶和潜移默化的感染;而中华民族更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传承中华文明也是学校德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中国古典诗歌浩如烟海,我精心挑选了十首风格多样的歌曲,包括《咏鹅》《春晓》《游子吟》《静夜思》《明日歌》《村居》《满江红》 《清明》《江南》 《悯农》等。在课前播放古诗词歌曲,让学生感其声、领其情,在潜移默化中渗透了古诗词歌曲教学。

还带领学生参与身势游戏,激发兴趣。在古诗音乐教学中,引导学生掌握古诗的节奏,用身势表现节奏,然后在此基础上划出正确的停顿标记。一般来说,按照言诗 “二二一”或“二一二” ;七言诗 “二二二一”或“二二一二”的节奏进行声势训练,学生非常感兴趣。特别是在一节课之前或中间,选一些身势训练让学生做,课堂气氛就会活跃,学生们的情绪一下子就会高起来,并从中学到很多知识和道理。当古诗词歌曲进入音乐课堂后,对节奏的把握就可以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除了节奏的变化,还可以进行速度变化、力度变化。如:让学生左手匀速地拍,右手比左手快一倍或左手画圈,右手上下直线拍,便会感觉两手程度不等的互有牵制和干扰,还要记得按节奏念古诗词。这说明各自独立活动、互相协调的双手活动平衡能力的获得也要经过一定的锻炼, 也使学生们懂得双手活动平衡的练习在音乐中具有重大的实际价值。

每一次小小的改变都可以把学生的兴趣推向一个高潮,他们会在一轮轮的变化中乐此不疲地反复练习、表现,从而更好地掌握诗歌,感受到诗歌的节奏美和韵味。通过这个教学内容使学生不仅学会了音乐也懂得了集体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在不知不觉中更好地传承了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

编辑:王金梅endprint

猜你喜欢

裕固族音乐课堂古诗词
踏青古诗词
浅谈裕固族民歌传承现状
我和古诗词
趣读古诗词
小学音乐课堂中音舞结合教学措施的分析
古诗词中的新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