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动静脉内瘘围手术期的系统性护理干预和效果观察

2017-12-11郁红铃

中国实用医药 2017年34期
关键词:动静脉内瘘围手术期

郁红铃

【摘要】 目的 观察动静脉内瘘围手术期实施系统性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 80例动静脉内瘘手术患者,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4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 观察组实施系统性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成功率、满意度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观察组手术成功率为95.0%、护理满意度为90.0%、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5%, 均优于对照组的80.0%、70.0%、15.0%,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动静脉内瘘围手术期实施系统性护理干预的效果显著, 值得推广和运用。

【关键词】 动静脉内瘘;系统性护理;围手术期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7.34.098

动静脉内瘘是血液透析患者的永久性血管通路, 也是最为理想的血管通路。一般情况下, 术后4~6周为新瘘养成期, 内瘘成熟后达到一定血流量才能正常使用, 但部分多瘘管患者的内瘘成熟并不顺利, 需要重新进行手术治疗, 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 还对其透析效果及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1]。本次研究以本院收治的动静脉内瘘手术患者为对象, 在围手术期采取系统性护理进行干预, 并取得了满意结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5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动静脉内瘘手术患者80例,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40例。对照组:男21例, 女19例;年龄18~80岁, 平均年龄(56.2±7.9)岁;基础疾病:狼疮性肾病3例, 高血压肾病5例, 糖尿病肾病10例, 慢性肾炎22例。观察组:男22例, 女18例;年龄18~80岁, 平均年龄(56.7±

7.8)岁;基础疾病:狼疮性肾病5例, 高血压肾病6例, 糖尿病腎病11例, 慢性肾炎18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 观察组患者实施系统性护理干预。系统性护理措施。①术前护理:及时解答患者提出的疑问, 向其讲解手术的目的、重要性及有关事项, 增加患者的依从性和安全感, 以此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术前选择肢体和血管, 上肢皮下浅静脉多, 容易寻找出接近动脉的静脉, 且血液回流阻力小, 不易发生阻塞情况;手术血管选定后, 制定标识牌保护血管, 避免对已选血管进行穿刺, 叮嘱患者进行适当运动, 增加侧肢体静脉血流, 促进血管扩张;造瘘侧手臂皮肤保持干燥清洁, 预防术后感染的发生;采用非热康普理疗对已选血管进行处理, 血管条件较差者延长握力运动的期限和时间, 扩张血管确保手术的顺利进行;术前采用超声进行检查, 已选血管达到手术指标后方可进行手术操作。②术后护理:术后给予低分子肝素进行抗凝治疗, 以免血凝块堵塞吻合口;嘱咐患者术侧肢体, 促进静脉回流, 吻合口处禁止加压包扎, 避免肢体静脉回流受阻发生水肿[2];利用非热康普照射加速瘘管扩张, 促进伤口愈合, 预防动静脉硬化及狭窄;术后使用绷带限制术侧肢体活动, 睡觉时禁止压迫术侧肢体, 可选择健侧卧位或平卧位, 避免侧肢体受压;内瘘术侧肢体禁止进行采血或输液操作, 避免内瘘处受压、碰撞, 避免低血压及高渗性溶液输注;术侧肢体注意保暖, 以免寒冷刺激血管, 引起血管痉挛, 肢体末梢循环不足、回流受阻, 对内瘘成熟有一定影响, 保持病房适宜温度, 避免术侧肢体受压, 并借助非热康普照射改善症状;观察动静脉内瘘通畅情况, 及时处理敷料渗血渗液情况, 保护内瘘, 确保内瘘通畅, 如有异常及时进行处理;察患手指有无缺血症状, 是否出现胸闷、心悸等异常状况, 伤口及周围皮肤保持干燥清洁, 定期换药并更换敷料, 防止造瘘口感染;伤口愈合良好的情况下, 通过握拳或挤压握力球等动作进行锻炼, 加强肢体功能[3, 4]。

1. 3 观察指标及评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成功率、护理满意度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护理满意度:发放本院问卷表对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进行评价, 设置非常满意、满意和不满意3个等级, 满意度=非常满意率+满意率。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手术成功38例, 成功率为95.0%;护理非常满意24例, 满意12例, 不满意4例, 满意度为90.0%;术后1例发生内瘘堵塞,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5%。对照组手术成功32例, 成功率为80.0%;护理非常满意18例, 满意10例, 不满意12例, 满意度为70.0%;术后6例发生内瘘堵塞,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5.0%。两组患者手术成功率、护理满意度、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理想的血管通路是保障透析充分的重要前提, 采用动静脉内瘘作为长期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血液通路有一定优势[5]。术前进行血管彩超检查, 并对动静脉内瘘手术患者进行护理干预, 可以有效提高手术的成功率[6-8]。医生的精湛技术是动静脉内瘘顺利成形的重要保障, 与此同时, 在围手术期加强护理干预, 更有助于患者术后满意度及生活质量的有效提升[9, 10]。目前, 动静脉内瘘手术的护理方法缺少统一标准。本院在动静脉内瘘围手术期实施系统性护理进行干预, 通过预见性护理干预措施对手术患者进行管理, 做好术前、术后的整体护理工作, 促使患者自我护理意识和能力提升, 更有助于各项操作的顺利进行。术后1个月内是动静脉内瘘养成的重要阶段, 使用非热康普照射内瘘部位, 尽可能降低短期内患者的再次手术率, 可以在保持原有护理效果的基础上, 进一步提高内瘘手术的可靠性及安全性。本次结果显示:观察组手术成功率为95.0%、护理满意度为90.0%、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5%, 均优于对照组的80.0%、70.0%、15.0%,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说明系统性护理干预提高了动静脉内瘘手术患者的成功率和满意度, 同时又降低了不良反应发生率, 提示系统性护理干预的效果显著, 有助于患者生活质量的有效提高。

综上所述, 动静脉内瘘围手术期实施系统性护理进行干预, 能够有效提高护理效果和护理质量, 值得临床推广和运用。

参考文献

[1] 张雪梅, 撒志梅, 李梦娇. 预防性干预对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并发症发生和对生活质量的影响. 宁夏医学杂志, 2015, 37(9):857-859.

[2] 张占萍. 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自我护理方法持续干预的研究. 内蒙古中医药, 2013, 32(26):144-145.

[3] 杜春玲.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失功的原因分析及护理. 实用医学杂志, 2010, 26(10):1832-1834.

[4] 赵洪梅, 罗双莉, 王俊红, 等. 血液透析患者心力衰竭后动静脉内瘘闭塞原因分析及护理. 护士进修杂志, 2011, 26(21):2014-2015.

[5] 岳艳华. 临床路径在慢性肾衰竭患者动静脉内瘘围术期中的应用. 齐鲁护理杂志, 2013, 19(16):80-81.

[6] 曾伟红. 血液透析尿毒症患者早期使用动静脉内瘘的护理干预. 中外医疗, 2011, 30(19):35-36.

[7] 徐孟霞. 30例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的护理干预探讨.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3, 22(22):96-97.

[8] 董凤玲. 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的护理干预探讨. 内蒙古医学杂志, 2014, 46(12):1508-1509.

[9] 陈颖, 蔡建盛. 糖尿病肾病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的护理干预. 医药前沿, 2013(11):259-260.

[10] 李芳凤.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的护理干预. 养生保健指南:医药研究, 2016(51):96.

[收稿日期:2017-08-14]

猜你喜欢

动静脉内瘘围手术期
创伤骨科下肢骨折手术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与护理
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围手术期护理要点
Fogarty导管在血透患者前臂动静脉内瘘失功再次手术中的应用
尿毒症患者复杂难建动静脉内瘘中应用高频血管彩超的临床价值
优质护理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应用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