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17-12-11蔡建芳
蔡建芳
【关键词】 历史教学;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20—0086—01
在素质教育不断发展的今天,基础教育也得到了良好的发展和改革,初中历史教学面貌也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但在这种变化中,初中历史教学依旧存在着一些问题。下面,笔者以新课程改革为理念,就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 对内容涉及不够深入。在基础教育改革中,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教学理念成为大家的共识。在教学中,广大教师把注重学生学习情况、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作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对于初中生来说,由于年龄的关系,他们的逻辑思维还处在发展期,所以在认知的深度与高度上还有一定的限制。受认识影响,教师总是担心学生理解不了,吸收不了,因此,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对于外围的历史知识延伸和拓展不够,或者把拓展的知识蜻蜓点水般提提,根本不给学生深入讲解,对原本的教学内容也只是照本宣科。这样,不但影响了课堂教学内容的深度,降低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认识,而且还大大阻碍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积累,抹杀了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不说,也没有把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体现出来,严重影响了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
2. 涉及面太广,深度不足。历史教学内容涉及面广,时间跨度大,历史教师为了能在课堂教学中把所有的教学内容都涉及到,不影响教学进度,教学深度就会有所欠缺。例如,在教学《皇权膨胀与近代前夜的危机》一课时,内容涉及明清两代,时间跨度大,政治体制演变过程长,而教学时间只有两个课时,很多教师不敢轻易拓展、延伸,导致历史教学内容的深度不足,影响了学生对历史的正确认识。
3. 运用野史,影响了学生对史实的认识。一些历史教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在课堂上运用一些野史资料,这虽然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致,但会影响学生对历史的正确认识。历史的深度是建立在真实性基础之上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做到运用的历史资料是客观真实的,具有权威性、史证性。这样,才能让学生了解真正的历史,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人生观。
二、对策
1. 在识史、辨史、解史中,增强学生对历史的认识。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组织、引导学生结合实际深入学习历史。一要识史。如今,学生有了更多获得历史知识的渠道,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主收集相关材料,归纳知识信息,正确解读史实,认识历史。二要辨史。讨论、交流、辩论是学生学习历史的主要方法,教师在学生识史的基础上,要积极调动学生思维,发挥小组的作用,引导学生充分进行争辩,把正确的、具有权威性的史实材料筛选出来,呈现历史的本来面目,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达成对历史的共识。三要解史。历史虽然具有多方面的价值,但对于学生来说毕竟是遥远的,为了让学生更加准确、透彻地认识历史,教师要对历史进行通古贯今的解释,体现历史当下的特定价值,使学生在自我历史观的形成过程中学会思考,并以历史的眼光来分析、解决现实问题。
2. 提倡历史教学与史料运用的统一。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给学生提供权威性、高质量的史学阅读资料,避免学生对历史误读、误解。首先,教师要秉持史学研究的态度,注重史料解读,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使学生能在学习中正确认识所学历史知识。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的性质、结构和学习方法,让学生学会历史性地思考问题,让学法指导贯穿课堂教学始终。最后,历史教师一定要具有史学研究的视野,面对过往历史时,要有正确的认识和判断。教师只要能在教学中做到以上三点,就一定能带领学生走近历史,提高学生的历史认识。
3. 重视历史事实,树立学生正确的历史观。作为历史教师,在教学中不要自以为是地运用一些野史,扭曲歷史的事实,把学生引进历史的误区。历史作为客观存在,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遵循真实的导向标准,在设计教学内容和环节时只有以真实为准绳,才能给学生传授真实可信的历史知识,使学生从小学会尊重历史,学好历史,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从而发挥历史学科的教学价值。
编辑:孟 刚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