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初中数学例题教学的有效性
2017-12-11吴海娟
吴海娟
例题教学是初中数学教学的重要环节.通过例题教学,能帮助学生理解理论概念,巩固所学知识,促使学生举一反三.目前,在初中数学例题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教师开展例题教学时不能突出重难点、讲解例题时缺乏相应的技巧和方法、无法帮助学生达到举一反三的学习目标等.针对这些情况,教师要探索例题教学的有效途径,发挥例题教学的作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下面就提高初中数学例题教学的有效性谈点体会.
一、“概念型”例题,要突出本质属性
学习数学首先要接触一些数学概念,而概念性的例题是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概念,加深学生对数学本质的认识.如果单纯地让学生记住概念字面的意思,而无法利用例题突出数学的本质属性,是难以帮助学生正确理解的数学概念的,导致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因此,在利用“概念型”例题开展教学时,教师要结合初中生的认知特点,帮助学生挖掘隐藏在字面下的含义,将抽象的数学概念转化为学生容易理解的情境,提高例题教学的有效性.
例如,在讲“正数与负数”时,教师可以利用一些形象直观的情境设计例题,如“电梯向上,电梯向下”“气温零上、零下”“进货、出货”等,让学生根据这些形象直观的情境进一步理解正数和负数的概念,发挥他们的感性思维能力,帮助他们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渡.为了让学生理解“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这个概念,教师可以根据0在生活中的实际意义设计例题,如“0℃表示水结冰的温度,0 m表示海平面高度,人口0增长表示人口没有增长,等等”,让学生明白:0不只表示没有,它还有很多实际意义,0是正数与负数的分界点.这样设计例题,不仅能提高例题教学的趣味性,还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因此,在设计例题时,教师一定要抓住概念的本质,将概念转化为形象直观的形式,激发学生的感性思维,再抽象出数学概念,使学生对知识形成理性认识,从而提高例题教学的有效性.
二、“技巧性”例题,要培养解题技巧
数学题浩如烟海,有很多题目是有多种解决方法的.有的数学问题,利用常规的思维,虽然可以解决,不过解题步骤十分烦琐,不仅浪费大量时间,还可能影响正确率.这类问题往往有一些巧妙的解决方法.利用“巧法”,能使学生豁然开朗,快速准确地解决问题,得出答案.
对于一些“技巧性”的例题,教师在分析这类题时要从整体上进行全面把握,深入研究例题的本质.不论什么例题,都是从本质性的概念出发的.然后对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进行研究,找出常规性的解题方法和巧妙的解题方法.在开展例题教学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从常规方法入手,让他们真正经历一个解题过程.然后教给学生巧妙的方法,让他们进行前后对比,加深学生对解题过程的印象.“技巧性”的例题属于一些特殊的题型,教材中出现的频率不大,一般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而设计的.教师可以适当地精选一些“技巧性”的例题,对其进行有效加工,注入更多趣味性的元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不仅能拓展学生的思维,还能提高教学效率.
在利用“技巧性”例题开展教学时,教师要全面地把握学生的认知特点.由于学生的基础和思维能力存在差异,教师在培养学生解题技巧时要尊重学生的这些差异,尽量保证每个学生都能接受,实现大多数学生的提高.
三、“规律型”例题,要注意归纳综合
开展例题教学,不仅能帮助学生掌握知识,还能使学生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观察、总结归纳等能力,并做到触类旁通.
数学是一门有规律可循的学科,很多问题都是由一个“母题”进行的延伸、拓展或变形.如果能掌握数学的规律,那么就能快速地反映出解题的思路和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为了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教师可以利用一些“规律型”的例题,引导学生对此类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帮助他们把握数学规律.
例如,在讲“二次函数”时,这部分内容是初中数学教学的重难点,很多学生在解决这部分问题时都感到头疼.其实,解决这类问题是有规律可循的,如抛物线的开口方向、最值问题等都可以归纳总结出规律,如果掌握规律,解决这类问题的效率将会得到提高.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牢记概念,在练习中多观察题目的要求和问法,利用數形结合的方式,研究一些问题的规律,从而提高学生的解题效率.
当然,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例题教学的方法不止以上三种.教师要结合实际教学情况不断创新和完善,提高例题教学的有效性.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