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数字文化馆建设之我见
2017-12-11蔺宏阳
摘要: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不足是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数字文化馆在互联网时代是必不可少的服务形式,是传统文化馆实现提档升级的关键路径。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地不断深入和发展,使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观念不断更新、与时俱进、不再墨守成规,而是逐渐接受数字化、集成化的文化管理方式十分重要。
关键词:数字文化馆 公共文化服务 互联网时代
一、新形势下的文化馆主要目标任务
现今,时代科技高度发达,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和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使得人们在精神生活领域有了多样化和高层次的追求。
新时期的文化馆应适应当代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与时俱进,创造出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成果。在活动中寻求合作与发展,紧密围绕党的中心工作,积极开展多样性的文化活动。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积极宣扬我党思想,以最适合的方式传递给群众。
二、数字文化馆的发展状态
随着政府对数字文化馆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各个城市逐步开启数字文化馆建设工作。文化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启动了第一批、第二批数字文化馆建设示范项目,以此带动全国文化馆数字化改造升级。其中,文化上海云是全国第一个成熟的省级数字文化馆网络云平台,从嘉定文化云开始起步,2016年3月实现了全上海16个区县文化馆和226个社区文化中心的资源服务整合。截至2016年6月,全市月均发布公共文化活动8000场,每月新增享受公共文化服务60-80万人,社会反响强烈。
三、数字文化馆建设的必要性
201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提出充分利用数字化互联网技术让老百姓随时随地地享受公共文化服务,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效能。根据两办意见,文化部加快推进数字文化馆建设,提升文化馆全民艺术普及职能。
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不足是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需要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方式,调动一切可用资源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提供更加丰富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加大文化活动创新、项目创新、载体创新力度,培育多姿多彩的文化活动形态,确保文化活动更好地满足群众需求;推出贴近群众生活的文化活动,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点在基层,难点也在基层。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应着眼于打通公共文化服务,重心下移、资源下移、服务下移,实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多样化。当前,互联网对公共文化服务的影响和作用十分突出。应充分利用“互联网+”、移动通讯网、广播电视网等,推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引导和鼓励科技企业与社会力量开设数字体验馆,促进线上线下互动,让更多群众零距离、无障碍地享受现代公共文化服务。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品牌,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吸引更多群众参与公共文化活动。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也是推进工作的有效手段。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要内容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同样离不开创新。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发展,应以基层为重点,创新体制机制、服务模式,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和质量,加快建成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数字化文化馆这个概念是在大数据时代下提出的,由于传统的文化馆服务水平和内容较为落后,服务覆盖的范围比较小。随着数字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人开始通过网络和数字技术来消费和享受生活,网络为人们带来了许多的便利。然而,当前的文化馆仍然采取传统的运行模式,存在着较大的局限性,这使得数字化文化馆的建设工作变得更加紧迫。
四、建设思路和未来展望
数字化文化馆相对于传统文化馆来说,是一个开放式的集成化平台,它直接将技术和文化资源进行集成化和数字化,并主要通过网络来提供各种文化服务。可以说,数字化文化馆的建设已经具备了基本的条件。
首先,数字化文化馆具有成熟的技术支持,在建设数字化文化馆过程中,信息技术的集成技术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它涉及了数据库技术、网络建设技术、多媒体技术等,这些技术已经在很多领域中获得较好的发展和运用;其次,各种相关的准则和规定得到建立和完善,在建设的过程中要适当地借鉴国外先进的文化馆管理模式,对国外文化馆的各種规定和标准进行学习,从而制订出科学的制度和标准,为数字文化馆的建立奠定坚实的基础。另外,国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不断深入和发展,也使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观念不断更新,逐渐接受数字化、集成化的文化管理方式。总之,这种先进的社会文化氛围的营造是数字化文化馆发展的关键。
而数字文化馆在互联网时代是必不可少的服务形式,是传统文化馆实现提档升级的关键路径,数字文化馆建设必然会成为未来文化馆建设的主要方向。未来的文化馆,将彻底改变原有局面,成为充满艺术氛围、拥有科技支撑、充满创新能力的新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作者简介:蔺宏阳,男,本科,吉林省公主岭市文化馆,馆员,研究方向: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责任编辑 王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