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对外汉语教学
2017-12-11宋春子
摘要:对外汉语教师作为传播中国文化的直接实践者,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其自身的重要教学素质,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借助语言来扫除文化交际中的冲突障碍,注重文化输出的内容和方式,不断更新文化知识,更好地传播中国文化。
关键词:跨文化 对外汉语 文化教学
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高,来华求学的人也越来越多,学习汉语的热情增长迅速,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也随之兴起,各大高校的对外汉语专业也成为热门专业。外国人来中国学习汉语,主要想借助汉语这一媒介,来了解中国的历史、中国的文化。对外汉语教学,并不单纯的是语言教学,文化教学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表达内容,语言和文化关系非常密切,这样一来,对外汉语文化教学也相应地重视起来。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包含很多文化要素,学习外语不仅是掌握语言的过程,也是接触和认识另一种社会文化的过程。因此,要有意识地结合语言教学向学生传授社会文化等国情知识,增强学生对两种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使学生逐步具备文化比较能力,提高文化素质并得体地进行语言交际。
一、跨文化交际与对外汉语教学
文化是人们通过长时间的努力创造出来的,包括信念、习俗、价值观念、知识等,是人们行动的指南。跨文化交际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际的过程,来自各国的留学生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价值观念、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社会习俗、不同的宗教信仰,这些都会导致语言的表达方式不同,这样就会影响语言和非语言交际。
(一)语言和文化
亲属称谓是跨文化的一个明显例子。在英语中,只用一个单词“brother”就可以表示兄弟,但是在汉语中对应的有哥哥和弟弟,“sister”在英语中表示姐妹,而在汉语中表示姐姐和妹妹,“uncle”用汉语翻译为“叔叔”,汉语称谓“伯父、姑父、姨父、叔父、舅父”这些在英语中都没有,“aunt”汉语可以翻译“姑姑、姨、婶、舅妈、伯母”,从这些称谓词就能看出来汉语是很重视父系、母系和长幼顺序的。那么我们在汉语称谓语教学的时候,就要用一些时间来给留学生讲清楚,不同称谓代表不同的人,而不能用一个称谓代替所有人。同时也要注意不同国别的人,称谓还会有一些问题,像现在欧美一些国家,无论同事还是邻居,或者自己的长辈,都用名字直接称呼对方,但在中国的一些场合这么称呼就不合适,或者有一些人不喜欢这种称呼,这样就要求称谓方式要灵活。
(二)词义和文化
语言的三大要素,语音和文化的关系最不密切,语法次之,关系最密切的是词汇,有的学者把词汇分成两类,一般词汇和文化词汇。文化词汇,既有概念意义,又有文化意义,通过民族文化表现词类文化。例如颜色词“红、白、黑、黄”,象征词“松、竹、梅、龙、凤”等,这些词都和中国的文化有着直接的关系。像红色在中国象征喜庆,婚礼和春节都喜欢用红色来装饰,代表爱的颜色,但是有一些国家认为红色是邪恶的象征。
(三)语用规则和文化
人们在交际中,只掌握语音、词汇、语法是不能保证交际的顺畅的,还需要运用好讲话规则,这些规则包括如何称呼对方,如何见面打招呼,如何提出要求,如何接受或者拒绝别人的要求等。像有些對外汉语教材,汉语教程第一册,讲“小姐”这个词,这个词在中国打招呼时已经不用,只有在一些特殊的场合使用,但是用直接解释,适合所有的年轻女士,这样就会出现一些问题,甚至会引发一些不必要的冲突。
跨文化交际与对外汉语教学密不可分,世界上不存在没有语言的文化,也不存在没有文化的语言,对外汉语教学课堂,教师应将中国过去的文明历史,中国现在的基本国情,更加精确、更加准确地传播给留学生。
二、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冲突表现
(一)关于动植物方面的文化冲突
龙,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图腾的形象,最早是虎、鸟、蛇、熊等图腾形象,之后出现半人半兽的形象,最后被神化成图腾的形象,龙就是兼具蛇、兽、鱼等多种动物的形象,这就能反映华夏民族不断融合的一个过程。在古代龙是权力的象征,像在北京故宫,我们能够看见龙椅,宫殿的柱子上也会雕刻很多龙的图案,中国人也很喜欢龙这个属相,中国人也自称是“龙的传人”。也有很多汉语词汇里面都包含龙的字样,例如“龙凤呈祥、龙飞凤舞、生龙活虎”等。但是在西方传说中,龙成了“邪恶,罪恶”等令人恐怖的动物,我们在图画上就能看出东方的龙和西方的龙不一样,西方的龙有一个长长的蛇尾,身上有鳞,身上有翅膀,嘴里喷火,表情严厉、狰狞,当人们看见这样的形象,有种害怕的感觉。梅、兰、竹、菊在中国文化中有君子的象征意味,人们常常用这四种植物描述人的高贵品质,但是在其他的语言中,这仅仅就是四种植物,并不存在高贵品质可言,不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二)关于数字方面的冲突
数字是我们每天都接触的,也是我们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中国人的思想观念里关于数字的看法掺杂着一些固有的迷信。不同的生活领域对于数字又有着不同的看法,比如选车牌子,“0、4”不被看好,因为“0”和 “灵”是同音,就会被人说成“灵车”,“4”和“死”是谐音,这样不吉利,所以大家在选车牌的时候,就会避开这两个数字。中国人很喜欢“8”这个数字,因为它与发财的“发”这个音相似,但是如果我们在买楼房的时候,像“8楼和18楼”又不被看好,大家都听过“七上八下、十八层地狱”,所以外国人很困惑,你们不是很喜欢“8”吗,怎么又说不好呢? 在西方国家,很讨厌“13”这个数字,认为13与犹大出卖耶稣,耶稣被折磨受难有联系,特别是13遇到星期五,那就是更加不吉利,很多地方都会避开这个数字。在中国,对于13没有赋予特殊的意义,但是中国人在最近几年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有些楼盘还有宾馆不设13层,避开这个数字。中国人比较喜欢“9”这个数字,9表示最高,是最大的单数,又因为9和“久”谐音,因此有“长久”的意思,古代的皇帝也很崇拜“9”这个数字,所以有“九龙袍”之说。明代时候北京建了九个城门,还有“九龙壁”,一些宫殿的高度都是九丈九尺,象征着九重天。但是在其他语言中,“9”就没有特殊的意思,仅仅是一个数字。
(三)关于日常交际口语的冲突
中国人见面就喜欢问“你吃饭了吗”,中国人自己知道这就是普通的打招呼,类似“你好”之类的词汇,但是外国人就会一头雾水,为什么很多中国人见面就问我吃饭了吗?还有一些客套话,表示中国人很谦虚,例如“哪里哪里”,有的外国人说“你真漂亮”,中国人就会礼貌性、谦虚地回复“哪里哪里”,如果外国人不了解这些,真的会告诉你“眼睛漂亮,鼻子漂亮”,这样就会出现一些笑话。
(四)关于留学生个体差异认识引发的冲突
在中国,下至小学上至大学,每个学校都会有“不迟到,不早退”这样的学校规范,但是在留学生这个群体,就很难约束,每一学期的开学季,我们也会按照学校的规定,将学校的规范告诉学生,但是实施起来却很困难,这就是不同国家的留学生,有着不同的认知体系。考试时间概念,无论考试时间结束没结束,印度和美国的留学生,就会认为只要我没答完卷子,就可以不交卷, 在中国教师的观念里,考试铃声响起,就要停止答题,如果继续答题,就是违纪,这在一些留学生的思维里是不能理解的,总会引起一些冲突。 考试成绩的发放,一次生词测试,这次是以“A、B、C、D”四个等级为评分标准,中国教师可能认为成绩是公开的,阅卷结束后,在全班同学的面前公布所有学生的考试成绩,中国老师认为理所应当,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韩国学生和美国学生认为这种行為是不对的,认为这是我们的一种隐私,如果教师公开成绩,就是对个人隐私的一种侵犯。
三、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
(一)提高对外汉语教师的文化意识
要有多元共生和求同存异意识,对外汉语教师要对本国的文化有深远的认识,同时也要了解留学生的母语文化,对于两种文化的不同之处,对外汉语教师一定要有一个灵敏度,能够将两种不同的文化比较运用到具体的对外汉语教学中,不能因为看见韩国学生穿拖鞋来上课而生气,不能因为美国学生上课随意打断教师而感觉到没有礼貌,不能因为留学生直呼教师姓名而感到诧异。
(二)加强对外汉语教师的自我管理
对外汉语教师面对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肤色的留学生,遇到文化冲突时,一定要保持冷静,要对自己有信心。面对叛逆心理的学生,他们会把气老师当做自己报复老师的手段,这样在课堂上,就会让其他学生视这样的学生为榜样,特别是印度的留学生,就会出现这样的问题,那就需要教师一定掌控好自己的情绪,如果教师用挑衅的语气或者命令的语气来呵斥学生,那样只会适得其反,甚至整个课堂都会失去控制,从而影响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
(三)提高对外汉语教学技能
留学生主要还是通过课堂教学习得汉语文化知识,这就需要教师提高知识和语言能力,针对不同课型,运用实例来讲解汉语的使用语境,运用现代教学技术,创新教学模式,避开敏感话题,做到与时俱进,运用多媒体现代教学手段激活对外汉语课堂,鼓励不同文化的留学生进行跨文化交流。
综上所述,在对外汉语文化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有文化平等意识,用平等的视角看待不同的文化差异,不能将自己的文化视为优于其他文化,正确认识不同文化的差异,在文化对比互补中,愉快地完成对外汉语教学活动。
参考文献:
[1]张珍珍.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冲突问题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1(05).
[2]罗常培.语言与文化[M].北京:语文出版社,1989.
[3]周琳琳.从跨文化视角看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冲突[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12(06).
[4]崔淑慧.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渗透[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03).
(作者简介:宋春子,女,硕士,北华大学国际教育交流学院,助教,研究方向:汉语国际教育)(责任编辑 刘冬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