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文强:建立以企业家为中心的治理结构
2017-12-11胡文强
胡文强
现代技术尤其是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突飞猛进,让科学决策日益成为可能,但这种决策仅仅停留在管理层面,仅仅可能解决企业内部的不确定性。而面对未来的不确定,你不知道会出现什么样的竞争对手,也无法用数据模型来模拟未来,依靠的就是企业家的前瞻、判断力、甚至是想象力。德鲁克认为“为什么美国的经济可以持续繁荣?在我看来,是因为美国社会诞生了一种人,这种人叫‘企业家。”而中国经济的繁荣昌盛必然也会依赖企业家、依赖具有企业家精神的企业家。中国供给侧改革深化的过程中,逐步认识到企业家的作用,特别是具备企业家精神的企业家的作用。中央为此下发了专门的文件,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那么,如何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
张维迎教授把企业家分为套利型企业家和创新型企业家,套利型企业家靠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挣钱,而创新型企业家专注于产品和服务的创新。为了进一步理解,我把套利型企业家分为权力寻租型和投机型两类。前者就是租赁政府官员手中权力,协助官员实现权力寻租,用合法或不合法的形式占用资源(或资质)从而获利。这类企业家也在创造价值,但更多是以损害他人价值为前提的。而所谓投机型企业家,不仅仅是利用信息不对称,更多是借助了国家政策而获利,比如之前的“光伏企业家”,因为是政策性获利,一般好景不长。这一类企业家与其说是在创造社会价值不如说是在浪费社会资源。
对于创新型企业家,第一类如老干妈的陶华碧,这一类企业家没有高大上的外衣,但是坚守做生意的本质,做好产品,公平交易,赚取利润。遵循做生意的本质就是企业家精神,他们在賺取自身利益的同时,创造着巨大的社会财富。第二类如华为的任正非,华为产品都是跟在别人后面,难以用“创新”来描述,但是靠着勤奋和工匠精神,其产品慢慢赶上甚至超过国际水平,成为所在行业的领导者。这种“老黄牛精神”和“工匠精神”当然是重要的企业家精神,而且是现在很多企业家所缺失的精神。第三类如阿里巴巴的马云、腾讯的马化腾、苹果的乔布斯、微软的盖茨,这是真正创新型企业家,带动了一个产业的兴起,甚至为整个经济发展注入了驱动力。马云“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降低了商业生活中的交易成本;马化腾“连接一切”,降低了社会生活和商业生活中的沟通成本;乔布斯让手机成为了互联网的移动终端,盖茨彻底颠覆了我们的办公文化。
企业家不仅仅是企业创业者、老板,在所有权和经营权日益分离的现代经济生活中,掌控和领导一家企业前行的核心领导人都是企业家。如何让企业家真正发挥企业家精神,领导企业创新发展,其核心就是公司治理结构设计了。
对于公司治理结构,有两种治理文化:股东文化与利益相关者文化。股东文化就是说企业家(董事长或总经理)向股东的利益负责,而且他们只向股东的利益负责。利益相关者文化,指的是企业家不仅要向股东负责,还要向利益相关者负责。总体来说,在美国奉行的基本上是股东文化,而在欧洲和日本奉行的主要是利益相关者文化。那么中国企业应该选择哪种文化?企业的第一利益主体应该是股东,股东利益保障了,其他相关者利益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在股东文化之下,治理结构依然有两个不同的原则:信托原则与商业判断原则。信托原则就是企业家凡事都要替股东的利益着想,股东委托你做什么你就要完成什么,不能欺骗、不能违约,时刻把自己代入到企业所有者的身份、立场和利益来考虑问题、来做决策。这叫信托原则。实际上让管理者做到这些,是理想化的,所以在这个原则下,治理结构的核心就变成了控制。
跟信托原则相对的另外一个原则,叫商业判断原则。企业的所有者请了企业家管理公司日常的运作。如果企业家总是在所有者面前畏手畏脚,那他最终也会一事无成。所以商业判断原则,实际上是给企业家一个安全网,让他们在不受压力的情况下发挥他们的所长,鼓励他们去冒险。因为在商业社会里面,我们知道冒险不一定成功,一点险都不去冒的话就肯定不会成功。而这正是建立以企业家(精神)为中心的治理结构的原理所在。在这种充分授权的、以发挥企业家精神、鼓励创新和冒险的治理结构中,如何安排企业家的待遇,让企业家放手去干又得承担经营风险?制度经济学中有一条原理:“当那些业绩比较容易衡量的劳动力和那些业绩很难衡量的劳动力相结合的时候,容易衡量的劳动力按投入来取得报酬,而那些业绩难以衡量的资本,则根据剩余来获得报酬,来当老板。”而企业家的投入是难以衡量的,而决策之后的经济后果也不是马上可以显现出来,所以唯一公平且有效的待遇机制就是让企业家参与到“剩余价值”分享上来而不是固定的年薪。
作者系瑞普生物董事、副总经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