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企业家健康成长的制度环境和土壤
2017-12-11刘彦沣
刘彦沣
目前,我国重中之重应当是培育完善企业家健康成长的制度环境和土壤,对于民营企业家进一步打破诟病已久的“玻璃门”、“弹簧门”和“旋转门”等,而对于国有企业家较为关切的就是容错机制和激励机制。
“企业家”这一概念源于西方,最早与“冒险活动”相联系。1732年法国经济学家理查德·康替龙第一次将“企业家”和“企业家精神”引入经济学领域,认为企业家要面对不确定的市场和承担风险。亚当·斯密认为企业家就是资本家,企业家是全部资本的源泉,未区分企业家职能与资本所有者职能。19世纪初,法国古典经济学家扎伊尔提出企业家不同于资本家,他认为企业家能优化资源配置,将一切生产要素结合起来,并按照市场价格支付各种要素的报酬,企业家扮演的是“市场协调者”的角色。20世纪初,英国新古典经济学家马歇尔明确了企业家是企业生产经营的指挥者和风险承担者,强调企业家的两个特性,一是实际经营企业,二是拥有企业财产权。将企业家角色与功能定位于领导者、协调者以及承担风险的人。
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后引入了企业家的概念,早期多指民营企业中成长起来的民营企业家,理解我国企业家的内涵在很大程度上又会与创业者相联系。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11月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特别提及了企业家精神,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激發市场蕴藏的活力,市场活力来自于人,特别是来自于企业家,来自于企业家精神。”之后又多次提到企业家及企业家精神。今年十九大前夕,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营造企业家健康成长环境 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 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的意见》,首次专门以文件的形式明确了企业家的地位和价值,并且第一次提出“国有企业家”的概念。
无数实践和案例证明,企业家是社会的稀缺资源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在。企业家的重要精神和品质,第一个无疑是创新,创新可以说是企业发展的灵魂,创新的前提是专注主业。早在1800年法国经济学家萨伊就提出,企业家是将经济资源从生产和产出较低的领域转移到较高的领域。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提出,企业家为创新、生产要素新组合以及经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和推动者,并以创新作为判断企业家的最重要标准。德鲁克提出,要建立创新型社会、企业家社会,他认为企业家的核心特征是创新,包括创造与众不同的产品、开创新市场和新客户、以变化为常态并视为机遇等。以柯达公司为例,曾是全球最成功的公司之一,创始人伊士曼坚持不懈追求创新、专注主业给摄影行业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整个20世纪都处于同行业领先地位,被誉为“世界胶卷之王”,而在2012年这家有一百多年历史的公司申请破产保护,其主要原因是后来的管理层缺乏对市场的前瞻性分析,错过了产品、经营转型的时机,在从胶卷时代发展到数字时代后,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如今,创新被全世界公认为企业生存发展的“不二法门”。值得一提的是,诸如通用、西门子、德州仪器等大公司,都注重培养和造就企业家精神,打破内部组织藩篱,遵循无边界的创新体系,通过制度设计激发每个员工的创新意识,将创新和企业家精神内化为企业的一种文化和能力。
企业家的另一个重要品质是责任,关注企业的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作为企业家必须重视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不是企业的一个临时任务,而是长期的战略,需要贯穿到公司发展的整个过程中,变成企业文化的一部分。企业文化的改变就要从企业的领导人、从企业家自身开始。从世界范围来看,可持续发展已经形成一种共识,成为企业家必须具有的理念、使命与愿景。企业发展中必须重视环境保护、社会责任等非财务因素,坚持企业与社会共同长远发展的目标,从可持续的角度审视企业的价值。
企业家与职业经理人有所不同。职业经理人的概念来源于英美,早期是通过聘用关系、对他人的工作负有责任的人。美国通用电气公司补充了经理人的定义,即“以个人方式作出贡献的专业人员”。职业经理人通常适用于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情形下,企业从市场聘用职业经理人,来全面负责经营管理、对企业拥有经营权和管理权,从而获取报酬。职业经理人通常也是企业经营管理专家,欧美国家有着成熟的职业经理人市场,职业经理人成为一种职业和行业,通过薪酬、股票期权和声誉等来体现自身价值。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的主要区别在于,职业经理人多以激励和业务目标为外在驱动力,考核职业经理人多以中短期的市值和经营目标,而企业家往往是内在驱动,企业的生存发展与自身往往系于一线,更多考虑企业的可持续和长远发展目标。企业家与职业经理人不是互相独立而是互相配合,甚至互相转换。
企业乃国家与社会之利器。企业家及其所弘扬的企业家精神是现代市场经济的重要精神支柱,是社会创新发展的主要动力。目前,我国重中之重应当是培育完善企业家健康成长的制度环境和土壤,对于民营企业家进一步打破诟病已久的“玻璃门”“弹簧门”和“旋转门”等,而对于国有企业家较为关切的就是容错机制和激励机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