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梦在高校:目标、动力与路径

2017-12-11于凤菊崔保锋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17年10期
关键词:中国梦高校

于凤菊++崔保锋

摘 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一直以来都是中国人民不懈追求的奋斗目标。作为推动中国梦实现的独特主体和关键力量,当代中国高校必须从自身社会定位角度进一步明确高校中国梦的奋斗目标。在现实动力层面,加快培育“中国梦—高校梦”的现实土壤;在实现方式层面,从校内、校外两个方面探索高校中国梦实现的必然路径,才能真正将高校打造成为率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人才高地和智慧高地。

关键词:中国梦;高校;育人梦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復兴中国梦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为全党和全国人民提出的面向未来的宏伟蓝图,是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继“站起来”“富起来”之后继续前进的崇高目标。“中国梦”战略构想提出之后,在全社会迅速形成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的良好氛围。高校作为相对比较独立的高知识型子单元,是中国梦战略构想率先践行的关键阵地,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智力高地和人才基地。经过四年多的实践,“中国梦”战略构想在高校的基本使命已经从最初的方向指引为主逐步向精神凝聚为主转变,作用方式也逐步从最初的教育宣讲为主向凝聚践行为主转变。高校只有在深入总结之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的经验基础上,进一步从目标、动力和路径三个层面,系统深化中国梦的践行方略,才能使高校更加深刻地融入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洪流中去,才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使命奠定最坚实的人才基础和智力基础。

作为当代中国高校奋斗目标的中国梦

1.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既是全党、全社会、全国各族人民面向未来的目标指引,也是激励一代又一代大学人团结奋进、开辟未来的精神旗帜。习近平总书记曾在讲话中指出:“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对于当代中国高校而言,为之团结奋斗的中国梦包括哪些内容,如何理解其科学内涵,这是我们在高校践行中国梦必须首先回答的基本问题。要科学回答这个问题,就不能单纯从中国梦宏伟目标的提出者、研究者和宣讲者那里寻找答案,那样只能是“中国梦”这一思想理论体系内部的相互解释,而是要跳出这一思想理论体系本身,从高校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不断实现的历史实践中去思考,只有这样,才能从客观上全面把握实现中国梦目标在高校的科学内涵。

2.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历史实践对当代中国大学的独特要求,是我们全面把握中国梦目标在高校的科学内涵的核心依据。大学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智慧源泉和人才摇篮,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实践已经证明了这一点。以北京各高校学生为主体的“五四”运动不仅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口号,而且在思想文化领域彰显出“民主”“科学”的时代之光。抗战期间沦陷区各大专院校纷纷南迁、西迁,在大后方坚持抗战办学,最终为新中国强势崛起培养了大批科技人才,奠定了国家强盛的科技基因。改革开放也正是从恢复高考和“科学的春天”起步,支撑四十年来快速发展的核心力量就是 “第一资源—人才”和“第一生产力—科技”,这两样都离不开当代中国高校。

这就要求高校必须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征程中,继续责无旁贷地承担起自身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一方面,源源不断地培养出一批又一批能够掌握先进科技和人文智慧的现代化人才;另一方面,源源不断地为全社会直接贡献创新与智慧。此外,大学作为全社会一个独立的高知识型子单元,还应当以自身的优秀治理成效引领全社会治理方式的升级与转变。因此,高校中国梦的主体是育人梦,即高校教师和管理人员通过教学、科研、社会实践等各种环节,不断培育一代又一代在校大学生,教给他们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发展所需要的现代思维能力和技术能力,持续不断地为全社会的各个岗位培养合格的现代化人才;高校师生通过艰苦钻研、创新开拓,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知识创新,为全社会直接输出科技和知识等智慧产品的梦想,也是高校中国梦的主要内容。如果说“育人梦”和“贡献智慧梦”都是高校中国梦显而易见的题中应有之义,那么高校作为一个微型社会子单元,以其卓有成效的治理实践向全社会输出成熟的治理经验,以高校的治理理念引领全社会的进步发展梦想,则是高校中国梦的深层次内容。

高校不是完全独立于社会存在的单元,而是社会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高校与社会的双重发展都需要二者之间维持持续性的能量交换。这种稳定的、持续性的能量交换也成为社会和高校良性互动、共同发展的内在机制。这一机制也决定了高校中国梦不可能只是高校向社会输送人才、科技、知识等智慧产品的单向度过程。全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能够促进全体成员的全面发展,从而也在根本上为高校汇聚高水平教师和吸引高素质生源开辟道路;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还能有效拓展高校办学资源,最终优化高校办学环境。在社会发展进步基础上实现高校自身建设的大发展,是高校中国梦的另一面。

总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这一宏伟目标的提出,使当代中国高校发展的奋斗目标不再局限于每个大学自身范围的量化指标,尤其是不再单纯聚焦于每年培养学生数量和取得科研成果数量的增长,而是提升到了全社会、全民族振兴发展的全局高度,通过强调“中国梦是每个中国人的梦想,每一个中国人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 [1],开始同高校里每一个为之奋斗的人紧密联系了起来,从而具有深厚持久的实现基础。

中国梦在当代中国高校的实现动力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是传统中国向现代中国转型的现实要求,具有深厚的现实动力基础。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换言之,中国梦不是“镜中花、水中月”,不是空洞的口号,其最深沉的根基与最雄伟的动力蕴藏在十三亿中国人民之中,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人民是中国梦的主体,是中国梦的创造者和享有者。[2]高校作为相对比较独立的社会子单元,活动于其中的高校师生群体具有知识水平较高、理性能力较强、自主表达较多等基本特征。要使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内化成为全体高校人的内在认同和自觉行动,就必须在尊重高校师生群体基本特征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建立面向不同群体的利益引导机制,从而在高校大力培育中国梦的实现土壤。endprint

1.牢牢抓住高校教师这个“关键少数”群体的根本利益。高校教师群体是高校开展教学科研工作的主力军,是实现高校中国梦必须依赖的“关键少数”。高校教师是高校的主人翁,传道、授业、解惑的高尚使命自古以来就深深植根于每一位教师心底,他们所具有的“教书育人梦”“科研创新梦”理所当然就是高校中国梦的组成部分。因此,只有在高校教师群体中大力培育中国梦实现的现实基础,才能为在大学生群体中更好地拓展中国梦的实现土壤准备条件。没有高校教师群体的认可、支持和践行,中国梦在高校只能沦为口号。学术界现有的高校中国梦研究,主要关注学生群体的“中国梦”思想理论教育,着眼于通过有关“中国梦”的教学、宣讲及实践活动,使每一位高校大学生能够形成梦想、追求梦想、实现梦想,而一定程度上忽视了针对高校教师群体的中国梦研究。

紧紧依靠高校教师群体实现高校中国梦的根本要求在于理顺实现高校中国梦所代表的高校整体利益及社会综合效益与高校教师群体的核心利益之间的关系,使二者始终保持利益向度上的一致性。一方面,要在全社会进一步强化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通过全社会的法治建设、制度建设和文化建设等多种措施,显著提升教师社会地位,提高教师行业的“付出—回报”比例,促使社会优秀人才进一步向教育领域集中,创造广大教师真正具备其从事“良心工程”所具备的环境条件;另一方面,高校内部要进一步加强去行政化改革,通过尽可能淡化官僚色彩和权力色彩,最大限度地使高校教师群体,尤其是教授群体,充分发挥在高校治理中的作用,这样才能够逐步从根本上理顺高校内部利益关系,实现高校教师群体自身的利益均衡。

2.着力维护好高校大学生这个“最大多数”群体的根本利益。当代中国高校大学生群体的数量大约十倍于高校教师群体,他们虽然在实现高校中国梦过程中并不处于主导地位,但作为高校中国梦撬动全社会中国梦最终实现的关键“杠杆”,高校大学生群体的根本利益能否得到坚定维护,不仅直接影响大学生群体中国梦能否实现,而且也影响高校中国梦能否整体实现。从全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这一伟大历史进程的整体利益角度来看,当代中国大学生群体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奋斗实践中最具有发展潜能和最值得信赖的未来希望,这一群体的根本利益在很大程度上指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这一伟大历史进程的未来利益向度,维护好、实现好他们的根本利益,就等于奠定了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未来基石。

当代中国大学生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之间的关系,“本质上可以归结为个人价值与社会理想、个人的发展与社会整体发展的关系”。[3]这也决定了中国梦对高校大学生群体的利益关照,包括辩证的两个方面:一是高校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最终实现的强劲动力,他们围绕实现中国梦的努力学习、不懈奋斗是社会进步的未来希望;二是全社会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努力奋斗,不仅能够通过社会的进步发展和新理念、新行业、新技能的诞生,为大学生个人能力的全面发展创造社会条件,而且能够为大学生实现个人梦想和人生价值创造更加广阔的实践空间。只有使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甚至一代又一代的大学生,通过努力奋斗实现自己的“中国梦”,才能将当代大学生的主体牢牢地掌握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道路上,将他们通过挥洒青春能量而实现了的人生价值,逐步汇入到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历史洪流中去,凝聚成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最终实现的历史合力。[4]

高校中国梦的实现路径

高校中国梦的实现归根到底要靠高校人的努力奋斗。中国梦战略在高校的宣讲和教育属于增进理论认知的辅助活动,对于高校践行中国梦的积极作用并不能无限发挥,而是要以推进高校中国梦奋斗實践的实施方式为作用旨归。高校正确科学的奋斗实践方式,不仅能够印证中国梦在高校宣讲和教育的科学性和前瞻性,进而更加有利于拓展高校中国梦的现实土壤,增进实现中国梦的战略空间。高校选择奋斗方式的错误和随意,不仅会反证之前宣讲和教育的空洞与苍白,而且还会使之前的宣讲和教育努力付之东流。高校围绕中国梦的最终实现选择正确科学的奋斗方式,实质就是选择高校中国梦的实现路径。高校中国梦的实现路径不是“独木桥”,而是多种实现方式的集合体,可以分为校内和校外两个方向。

1.高校中国梦实现路径的校内方向

校内方向是高校中国梦实现的“内因”,包括自身治理和立德树人两个方面。高校内部治理不彰,则既谈不上立德树人,更谈不上引领社会,因此加强高校内部治理是实现高校中国梦的首要举措。高校内部治理最根本的原则就是在遵守国家法律和政策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在创新创造过程中体现自由原则,在评价回报过程中体现公平原则,在大事决策过程中体现民主原则。高校领导集体从高校自身发展实际出发,根据上述大原则制定相应的校内治理规则,坚定不移地实施卓有成效的高校自身治理,使高校率先实现“人有所劳、劳有所得、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局面,会使高校成为全社会治理的模范样本,以高校中国梦的实现经验推进全社会中国梦的最终实现。

育人梦是高校中国梦的主体,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来布局高校育人工作,是高校践行立德树人宗旨的中心要旨。这就要求高校育人工作必须要着眼长远,着眼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而非考试夺魁。部分高校课程专注于对过去研究成果的重复或者总结,回避了对学科领域未来发展的分析,对现实的关切也多是“多年以前的现实”,部分由校方资助的社会实践甚至存在沦为“鸡肋”的风险,不仅现实针对性不足,而且存在变质的风险—沦为优秀学生争夺的“校内资源”,更遑论透过社会实践把握社会实际、分析研判未来社会的发展可能。高校通过课堂教学、社会实践等各环节教育,使大学生群体不仅了解和掌握学科发展的过去和现状,而且还要关心关注学科发展的未来可能;不仅要了解掌握社会发展的过去和当下,而且更要关心关注社会发展的未来可能。只有具备关怀当下、着眼未来的能力,才能在全社会凝心聚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征程中自觉成为实现中国梦的时代音符,真正融入全社会不断进步的时代乐章。

2.高校中国梦实现路径的校外方向

校外方向是高校中国梦最终实现的重要领域,包括办学资源拓展和引领社会进步。拓展办学资源是高校中国梦实现的重要前提。高校拓展办学资源,既不能单纯依靠校友募捐和上级政府拨付,更不能靠攀附权贵和滥发学位,而应该通过贡献人才、科技、知识等智慧产品,不断推动社会整体发展或局部区域、领域的发展,以此从根本上来拓展高校办学资源。引领社会进步则是在高校内部实现有效治理的基础上,使高校相关专业领域的师生真正将有针对性的社会实践作为教学相长的重要环节,透过各种形式的实践平台,全方位地参与有关专业领域的社会治理,充当高校治理与社会治理有效沟通的桥梁,为社会进步贡献来自高校的人才和智慧。高校中国梦实现路径校外方向的开拓,必将为大学生群体的“成才梦”“创业梦”“报国梦”打开更广阔的实现之门,形成以高校中国梦的实现带动全社会中国梦的实现的良好局面。

总之,任何伟大目标如果只停留在纸面上和宣讲里,则只能永远沦为空洞抽象的理论教条。与人相结合、与人的生活相结合、与人的实践相结合,则可以使人的全部生活和全部实践都融化为实现目标的不懈奋斗。高校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天然沃土,还有待我们继续开发、培育与奋斗,才能成为率先实现中国梦的人才高地和智慧高地!

本文系2016年北京高校宣传思想工作专项课题“中国梦在高校的实现路径研究”(批准号:JGWXJCXCA2016012)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袁鹏.新时期中国的大战略—对“十八大”报告的战略解读[J].现代国际关系,2013(5):2-3.

[2]中央宣传部编著.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8-9.

[3]张艳宏,徐成芳.中国梦引领大学生价值实现探析[J].广西社会科学,2014(8):203.

[4]崔保锋.“中国梦”的青年向度—以梦想的形成、践行和实现规律为视角[J].青年探索,2014(2):94.

(作者单位:于凤菊,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党委宣传部;崔保锋,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科研处)

[责任编辑:卜 珺]endprint

猜你喜欢

中国梦高校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美媒:非洲人欲在华追求“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