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游寿先生的学书之道
2017-12-11李佳宇
文_李佳宇
哈尔滨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历史文献学硕士研究生
浅谈游寿先生的学书之道
文_李佳宇
哈尔滨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历史文献学硕士研究生
游寿先生出身于书香门第。高祖游光绎为乾隆年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嘉庆间任监察御史,辞官后专注于书院教育,林则徐曾为其受业弟子。作为李瑞清、胡小石这一金石学派的重要继承人,游寿先生精熟运用甲骨文、金文,深得汉隶、魏碑精髓。其书刚柔相济,生涩醇厚,具有秦汉风骨,是我国学者型书家的代表之一。游寿先生家世不凡,天资聪颖,又博学多识,勤奋钻研,一生成就颇丰。尤其是先生的书法艺术,功底深厚、个性鲜明,她的书法作品无不展现着自我的生命姿态。
一、取法乎上
游寿先生主张学习书法要“取法乎上”。先生说:“一切学习,都当从正确入手,求‘取法上乘’。我曾学颜书,后来学大篆(写钟鼎文字)、汉隶,着重学《韩敕》(礼器)、参《仓颉庙》和《流沙坠简》。行书曾写黄山谷,后来感到草野,又学钟繇诸表,虽非原来之迹,但汉人韵味,非唐、宋人之工巧可比。楷书(真书、今隶异名,实为一),对《张猛龙》《张黑女(张玄)》下一点功,由于流俗都写颜,我决心学北魏……另外,我曾勾摹了《甲骨文前编》,大约在大学三年级……”先生深受家学氛围影响,从未沾染流俗劣帖。由此可见选择上乘碑帖的重要性。即使初学不懂,但随着练习时间的推移、认识的积累,渐渐也能领会到其中的力量、韵致,收获会是实质性的。
先生还强调握笔、写字的基本知识:“执笔是正法,五指全用力,掌虚而直、腕平,大字悬肘,可以说得书法正宗。”先生执笔,继承何绍基、李瑞清、胡小石先生的“回腕法”,以五字法执笔,手臂在胸前围成弧圈,手腕内旋,肘腕悬起,既能保证中锋,又能使全身的气力由肩而臂、由臂而腕、由腕而指、由指而直达笔锋,使跃然纸上的字精神饱满、鲜活有力。
先生也坚持对少儿的书法教育采用正确的方法,不可流于世俗,误人子弟。“写字必定从幼孩学起,因为他天资干净,没有受庸俗干扰。从他执笔开始,坐着端正,紧握五指,以三指为正,后两指支撑,给他们看端正好字范。到他们会执笔,给他们悬腕写寸楷,以隋妙楷,或初唐诸名家,上至钟、王。这样他们眼中有上乘书法的基础,以后篆、隶、行、草,随他们年龄学习前进,当然书法可观。即使作为交际工具,字也能写得端正流美,给人以快感,千万不能教十二三岁小孩写草书,而又乱吹捧什么小书法家。”书法学习是慢工细活,游寿先生谆谆告诫,我辈实当铭记,踏踏实实,切不可急功近利。
1.游寿 黄庭坚诗 34cm×66cm 1986
二、读书万卷始通神
坚持基本的习字要求,观察碑帖的用笔、结体,把握轻重浓淡、俯仰顾盼,一笔一画地临摹字帖之余,还须放开眼界,提高文化修养,避免缘木求鱼而写成“买卖字”。
游寿先生在《随感录》中言:“书法作为艺术,体现文化情韵,这就要讲究艺术的修养。杜甫有诗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对于书法,亦是此理。多看历代各书家的笔迹、拓本,广见钟鼎、碑帖,增长自己的内在力量。前人曾说‘笔颓万支,何如读书万卷’。这说明‘写字’不只是写字,而且要加强文化学习。经常看到一些学者或政治家,他们并不常写字,偶然下笔,却风神不凡,使人折服。亦有一些‘司墨’者,写一辈子字,写得也端端正正,却似‘死在纸上’。旧社会账房先生,成天写字,可是没有见出过几个书法家。他们这种字,人们管它叫‘买卖字’。”游寿先生虽天资过人,却一直踏实治学,在古文字学、考古学、文学等领域都成就卓著,遍习甲骨文、金文、汉隶、魏碑,从其书法作品可见出修养意趣,被评价具有“金石气”与“书卷气”。书法艺术更凝聚着文化与精神,广阔的眼界与丰富的学问倾注其中,才能提升它的境界。
苏子言“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到游寿先生不写“买卖字”的良训,一直都应是我们习书的信条。
三、继承中求变化
游寿先生还提到书法的社会制约性与个性:“写字本是社会交际工具,同时又是艺术,它是受社会制约,而又有个性。”书法受社会制约,不同的时代流行的书体不同,表现的风格也不同:三代书法庄严持重;两汉隶书放达疏纵;东汉末年“儒生的书法,变了典雅流美,以钟繇为代表,介在真、行之间,而有隶的气骨”;南北政治分裂,“北朝多袭隶风,而持犷悍,南朝承钟书之余韵,王导、羲、献父子推扬其致,极流畅之趣”;隋重妙楷,唐楷“一变为馆阁之规矩”,直至清千余年。梳理书法流变的脉络,可见它与社会发展各因素的关联性。而个性则是书家之所以成为书家的一个标志,先生也说:“前人评:‘钟书如鸿戏天衢,王书如虎卧凤阁。’王书出于钟繇,而各有个性,当然历代名家书法,都有个性。倘没有个性,就不成家了。”
游寿先生的书法也有她自己的个性。先生书法出于李瑞清、胡小石碑学一派,执笔上继承了自何绍基、李瑞清、胡小石一脉相承的“回腕法”,秉承李氏门派的碑学思想,以篆隶书北碑,兼施颤掣,力求表现一种金石气。受学派、师承的影响,游先生承袭篆隶传统,“求篆于金,求隶于石”,勾摹甲骨文、金文,临摹《礼器碑》、汉简与西汉诸刻,用涩行顿挫之笔,表现出明显的金石书派之气象。但颤掣抖动的笔法较之其师大为弱化以至不显。先生楷书专攻北碑,于《张猛龙碑》 《张黑女墓志》用力最勤,酷爱钟繇真书,并以钟书与北碑相互渗透,使碑与帖相互融合,克服北碑的粗犷雄壮,兼融娴雅秀丽,刚柔并济。先生多年致力于汉魏诸刻,又习黄山谷、米芾诸家,通篆、隶、真、行,同时进行相关方面的学术研究,历史学、文学并修不怠,有扎实的功底和深厚的涵养,加之作为女性的独特气质,书作显出“金石气”与“书卷气”并举的特色,成就了书法的个性。先生作为晚清李氏门派的最后殿军,既有继承之功又有开拓之绩,终成一代书家。
先生谦逊,面对众人推崇,并不自视非凡,说自己“是什么都不成的书写”;先生学书、写书顺其自然,无涉名利,称“没有什么鸿宝、秘诀等欺世宏论”。她论及20世纪的新中国书风,指出“极端的个性表现”的弊陋,这是我们应该引以为戒的。个性是在踏实的学习与实践中磨砺出来的,不可欺世盗名。若练字未到家,还应继续打好楷书的基础,反复摹写字帖,思考琢磨,同时多见多识,在继承中求变化。
四、勤习不厌,有始有终
游寿先生对书法从一而终,耄耋之年仍笔耕不辍。观先生书法,从20世纪30年代到90年代,作品或温婉秀丽,或瘦劲锋利,或朴拙柔韧,书信、诗稿工整秀妍,大字苍劲遒健,80年代末90年代初,更显生拙。50年代以前,先生书法多见小字,诗稿、手稿居多,或楷或行,线条细而凌厉。60至70年代,先生支边黑龙江后,致力于书法教学,大字渐多,篆、隶、楷、行俱见,“楷取隋志峭拔之势,隶法汉碑飞扬之气”,小字楷、行皆有,用笔涩中带润。80年代,其作品存世最多。以1985年为界,可再划为两个阶段,“前五年横向取势,隶意犹浓;后五年渐趋纵势,多参楷法,以北碑意味为主,将楷隶自然融合”。游寿先生胸有万卷,随着时间的推移,涵养、感悟的积淀,不同时期的书体都有着变化,并臻成熟老练。1982年以前,尚多小楷作品,此后,先生眼疾渐深,再后手感麻木,作小楷书已不能随心所欲。90年代以后的作品,已无关工拙,有返璞归真之境,所谓“人书俱老”。游先生一生多磨难,颠沛流离,南北漂泊,“文革”后以古稀之龄仍身兼数职,勤于奉献,生活上甘于清贫寂寞。先生的一生给我们以启示,人生终归要有所专注,有所追求。
2.游寿 金文研究 31cm×140cm 1987
3.游寿 寥廓江天万里霜 20cm×100cm 1982
4.游寿 杜甫诗 31cm×175cm 1982
5.游寿 映阶隔叶七言联 120cm×36cm×2 1993
6.游寿 朱庆余诗 48cm×21cm 1983
游寿先生希望书法艺术能够达到“醇”,说自己用在书法上的精力还不够,字始终是一个“生”。其中不乏谦逊之意,但这也是先生对后学者学书的鼓励,希望能够不遗余力、达于醇厚。我想,所谓的“醇”,是指长时间坚持习书、写书所达到的醇厚、练达的境界,而这个“长时间”可以是一生的长度。先生《书苑镂锦》有言:“书虽小道,倘不激励志操,何以致其极。盖书者心画也,千载之下,如见面目,神采意味,在体空骨肉之外。故必积学博通,神悟变化,为龙为光。……虽然一艺一学,必精勤习之不厌,精思三十年,白首毕其艺,退笔成冢,池水尽墨,素绢寸纸,不有余弃,窗尘井栏,都可挥洒。……然则好之者,固当留意终始,勿谓玩物丧志耳。”先生深谙其道,也希望后学者能以赤子之心专注于此,告诫我们要踏实、认真,忌浮忌躁。
游寿先生给予我辈很多做学问、做人的启示,实应常记在心,身体力行。20世纪风云变幻,人物随之沉浮,游寿先生一介女流,成就斐然,足以享誉世间,为后人瞻仰、追念。
约稿、责编:史春霖、金前文
游 寿 You Shou
1906年生,1994年去世。字介眉,又字戒微。福建省霞浦县人。著名教育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诗人、书法家。生前曾任中央大学、南京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教授,生前曾任黑龙江省政协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黑龙江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