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拒绝程式化阅读
2017-12-10曾琪琛
曾琪琛
摘要:经典阅读,是我们汲取文明精华,涵养内在心性的一个最佳的方法与途径。尤其是在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过程中,经典阅读是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但同时也是没有捷径、不容省减的环节。对于经典,我们必须认真阅读、用心动情,才能真正感受到经典的魅力,接受到经典的熏陶与涵养,因为经典,拒绝程式化阅读。
关键词:经典;程式化;文本;感悟品析
浩浩文明青史,漫漫文学长河,纷繁芜杂的作品中,能历经岁月磨砺,传至今日的多是不朽之作。这些经典作品,是人类文明的智慧结晶,是人类精神的营养品,值得阅读,品赏,思考……记得约翰?斯特林曾说过:“一切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崇高的行动和业绩,都会融入人民的心灵与血脉之中,崇高的会更崇高,不朽的将更不朽。”经典便是我们的先贤遗留下来的精神业绩。
因此,诸如一些“名著导读”之类的书籍应运而生。它们以简便、快捷的方式将相关信息传达给读者,让读者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在这一方面,它具备了一定的实用性。同时,这类书籍的编排也就日呈公式化:
作者简介+作品内容梗概+评论
我以为,这样的阅读方式所带来的弊端远大于利处。
其一:精彩的内容被粗线条概括,生动的语言无法呈现,学生失去了品赏的原著文本对象。
记得一次周记中,有个学生写到他阅读《围城》的感受,他表示不解:都说钱钟书的文字精彩,也不过如此!我有些吃惊,问过那学生后才知道,原来他看的是篇简介。于是,我后来又找了一个时间,将《围城》中的一些句子,尤其是精彩的比喻念给他听,我见他的神情渐渐地惊奇,就将书递给他,并鼓励他将原著看完。过段时间后,学生将书还给我,并告诉我他很喜欢这部书,也买了一本,打算再仔细读一读。
我很高兴,又一个学生能接受一部经典并认可它,而这些也恰恰是源自于一本经典原著的力量。
其二:深刻的思想被抽象化总结,学生无形中被剥夺了思考的权利。
一部作品的内涵,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鲁迅先生就曾经说过,一部《红楼梦》,阅读者因角度的不同而衍生出许多种“经学家见易,道学家见淫,才子佳人看缠绵,革命家看排满,流言家看宫闱密事”的不同观点。
尽管有些辅助性的书籍,在“评论”这一环节尽可能多地搜集有关信息与多家观点,对读者有所帮助。但毕竟,那份大脑的思考,心灵的领悟,精神的涵泳的过程是无人可以替代的。恰如一本《红楼梦》,对学生而言,初读一遍,能弄清其中的种种人物关系便已不易;再读,三读,四读……每一遍的感受想来都是不一样的,这便有了一个阅读的过程。对于中学生,你不可能一开始就让他知晓许多“红学”的研究成果,即便你将这些成果全都整合在“评论”之中,也无异于让一个消化不良者突然接受美味大餐。关键在于,你得让他读原著,得让他自己去思考去体会,那份阅读的快乐,思考过程与最终智慧的所得,才是经典所带给他的真正的收获。
关于评论,只有在已读过原著,经过自我思考后去翻阅,才可既拓宽知识面,又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作品。
其三:丰富的情感被概念化的文字所取代,学生失去了体悟与感动的机会。
文学,以其独特的情感魅力,消除了时空的阻隔,而直指人心的情感之弦,让人在轻拢慢捻之中,品尽人世百味,深受感动。
至今都深深记得那些不朽的篇章,不灭的形象。难忘《红楼梦》中那些风华绝代的女子,总令人随之一同欢欣悲戚;难忘那位勇敢而悲情的亚瑟,诠释了执着与不屈的要义;难忘那群英雄谋士,让三国的天空无比绚烂;难忘那美丽而勇敢的斯佳丽,感染我们同她一样永远坚信每一天都是新的……还记得阅读《高山下的花环》时,那些情难自抑的感动的泪水;还记得翻看《儒林外史》时,那些领会在心的开怀笑语……它们曾伴我入梦,伴我成长。
人生苦短,有如朝露。如何在有限的生命中,去更大限度的认识自我,实现自我?对中学生而言,阅读经典,当是一个很好的途径。通过文本的细细阅读,了解丰富多彩的世界,了解千姿百态的社会,从中关照自我,认识自我,唤醒自我。这样的自我关照,自我认识,才会生发自然的社会关怀与人文情怀。这样一种宝贵的体验过程,远比知道多少知識更有意义。
这,就是经典的力量!
再平视当下,书籍报刊杂志以惊人的速度出现于人前,观念的多元化,传媒的多样化,以及种种凡俗的诱惑已让许多所谓的作家们失却了那份沉静之心去写作,相反,愈加浮躁的氛围带来的只能是文化快餐,是种种所谓的“轻阅读”“浅阅读”,而与“经典”二字无缘。
也正因此,我们才更需要多多阅读经典,共同构建我们日渐荒芜的精神家园。而经典,从来拒绝走捷径式的程式化阅读,因为精神的食粮,必得用心咀嚼、领悟。
有鉴于此,提出三点不成熟的建议。
(1)回归文本阅读。读原著,品原著,只有品读原著以后,面对那些相关的评论与改编后的影视作品,我们才有辨识的能力与思考的实力,才会从中取其精华,有益身心。
与其囫囵吞枣了解数十部,不如潜心一意细品两三部,细品的精髓或许将会影响人的一生。
(2)重视文学性感悟。可以不夸张地说,每一次文本的阅读,都是个人情感世界的一次重新建构。个中也许会有许多的妙处,有时却是体会在心而难与君说。但我们必须重视这份感悟,因为书中所传达的许多精神情感恰是通过这份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渐渐感染人心,并助你登堂入室,渐达理性认识的高度。
(3)培养理性品析能力。在感性阅读的基础上,我们可引导学生在接纳、认可之后逐步培养理性品析的能力。经典的营养才会较好地被吸收,也唯此,经典的阅读过程才更显智性化,成熟化。当我们能通过作品,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进行思维的交锋,生发人文情怀的体贴,那阅读的层次、境界也才能逐步提升。
一如《赫尔岑论文学》书中所说:“这是这一代对另一代人精神上的遗言,这是将死的老人对刚刚开始生活的青年人的忠告,这是准备去休息的哨兵向前来代替他的岗位的哨兵的命令。”那么经典的书籍,经典的文学,便具备了不朽的力量。所以,面对诸多经典作品,请拒绝程式化的阅读,与经典原著同行,让心灵在文本所承载的精神世界中尽情遨游。
参考文献:
[1]试论阅读教学的若干原则和方法[D].李芳.华东师范大学,2010
[2]中学语文研究性阅读教学探析[D]. 黄立静.河北师范大学,2007
(作者单位:湖北省鄂南高中 43700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