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让生命走得更远
2017-12-10陈芳
叩问生命的意义,探寻自我的价值,是人类永恒的主题。而习得知识、历经磨难、达成目标都让生命一次又一次地成熟。心灵的成长之路上,写作直面人的内心,并且伴随一生。叶圣陶就说:“写作能力是学生一辈子要受用的一种能力。”面对如今学生写作中的无话可说和假大空,如何才能让学生的写作富有生命力,值得我们思考。
通常认为,文本的阅读是读者与文本之间的对话。而阅读教学,即是师生、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一是学生与文本主体间的对话,二是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主体间的对话,也就是阅读对话、教学对话。
文本阅读的至高境界,无疑是对生命意义的关照。我们在诗歌教学的时候特别重视要“知人论世”,其实就是说,读一首诗,更是在读一个诗人的某一人生阶段。文本的阅读也是这样,读到一篇好的文章,就想深刻理解文中的情感、作者的想法,这时往往就会对文本进行深度挖掘,如史料、背景、作者的人生经历等,甚至会更大范围地去阅读作者的其他文章,来升华文本中作者的生活、生命感悟。
既然从读者的角度,我们读一个作家的散文、小说,就是在窥探这个作家的生活、生命感悟,那么从作家的角度来说,写作,就是生命的倾诉。在写作中感受生命、体悟生命、升华生命。
一、写作,是精神诉说的出口
著名作家史铁生就曾这样写到自己写作的目的:“写作就是要为生存找一个至一万个精神上的理由,以便生活不只是一个生物过程,更是一个充实、旺盛、快乐和镇静的精神过程。”
史铁生的这句话,无疑是将写作与生命结合在了一起。生存只是生物性上的,但对于一个人来说,仅仅生存是不够的。安徒生对此有更浪漫的憧憬:“仅仅活着是不够的,还需要有阳光、自由,和一点花的芬芳。”对于残废的史铁生来说,写作是他力所能及并且喜欢做的事,因此具有这么伟大的作用。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又何尝不是呢?青春期的学生,对人生、对自然、对社会、对内心,有着太多的梦想、太多的思索、太多的困惑、太多的迷茫、太多的觉悟、太多的感慨、太多的痛苦、太多的喜悦……他们需要一个出口,他们有一吐而后快的冲动。
也许会有人说,这样的出口有很多,比如微博、qq以及各种各样的论坛网站,可那样的文字表达,能称之为写作吗?它具有了倾诉、对话、交流的功能,可它不是写作,有时甚至充斥着低俗的语言,况且这个出口未免有点太窄了。
鲁迅先生曾强调写作要“为人生”,需要表现“真实的生活,生龙活虎的战斗,跳动着的脉搏,思想和热情。”鲁迅先生的观点固然带着非常明显的时代气息,但无可厚非的是,写作,是一件严肃的事,应具有仪式感,而不是社交网络上的调侃段子或激愤之语。
二、写作,是生命个体的成长
江苏特级教师华义平在《本真智慧写作教学论》一文中指出:“写作有两种基本形态:一种是为生命的,一种是为生存的。为生命的写作,更多的是一种自主、自由;而为生存的写作,更多的是一种指令性,是为了某种特定目的和需求的写作。”
写作,最终关怀的是生命个体的成长。不知道大家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学生,各科成绩不错,语文基础也不差,阅读量也不少,但是作文中呈现出来的思想内容依然很是幼稚。比如让学生写有关“成长”的作文,大部分同学会写中考,有部分同学会写小学时候的事情,不知道是不是中考和儿时的记忆留给他们的印象太过深刻,总之从最后的呈现来看,似乎并没有成长,或者说这个“成长”太不打动人心。
《新课标》明确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表述的过程。”但是我们的学生,似乎还没有做好认识世界、认识自我的准备。作文是心灵面貌的一种呈现方式,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与之发生的交融都脱离不了心灵的贮藏,而作文的每一个文字,都是将内心的情感、思考再一次的放大、细化和梳理,然后去填充那张空白的纸张,就如罗兰谈到自己的写作时说的:“写作的目的不应该只是为了发表,当然更不是为了稿费或虚名,它实际上是一个人认识真理之后的独白。”所以,每一次的写作都是一次成长的蜕变,一次思维的羽化,其中的每一个细节都令人难以忘怀,每一个感觉都只属于自己的,是不可复制的生命感觉。这是精神世界永恒的光辉,是写作的意义。如果学生能对写作有这么深刻的认识,就不怕学生作文中没有思想的深度和个体的成长。
三、写作,让生命走得更远
美国诞生了不少著名的文学大师,也有为数众多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但这并不是美国教育人士引以自豪的,最令他们骄傲的却是通过他们的努力,普遍提高了社会对写作能力的注意,提高了学生对写作重要性的认识,几乎每个美国中学生都认识到:通过写作来学习如何与人进行有效的沟通是生命中一项无价的技能。
写作,本就是生命探索的表达。可以是自我生命的倾诉,也可以是一个生命与另一个生命的交流,更可以是个人与整个社会的对话,“写作练习可以没有教师,但是不能没有假想的读者”(朱自清语)。如作家在创作时,“读者意识”就是影响作家创作的重要因素。读者意识就是写作中的对象意识,该对象是指寫作时心中存有倾诉或交流的对象。作家写文章常常是有感而发,必然是对生活中某一现象或问题有了感触,深入地思考,然后形成文字,这不就是在与读者交流对话呢?
面对现在越来越私人化的“独语”写作,我们并不是完全否定。但是写作作为一种交往的形式和技能,能与大众沟通才是它的主要职能。“小众化”的喃喃私语关注的只是个人的小我世界,犹如永远长不大的孩子,何谈生命的成长、成熟。所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正如一位哲人所说,“生命,如果跟时代的崇高的责任联系在一起,你就会感到它永垂不朽”。
四、生命,在写作中多样化
常常听到说我们的学生思维不发散,不具有批判性,笔者觉得也不其然。在社交网络,学生通常都能金句频爆,很有话说,但是一到了写作文,却苍白空洞,无话可说。笔者认为,这还是思维能力的问题,学生并非真的无知没有深度,很多时候是并不知道如何把自己的想法、观点有条理的表达出来。endprint
(一)建设班级贴吧
发帖的方式可以有两种:一种是班级墙上贴吧,这个方式是某次看到有位班主任就手机话题如此组织过活动,于是笔者也在作文课上试验了一下,效果甚好。班级墙上贴吧,更多的是类似微博话题的方式,每周发布一个话题,让学生在下面回帖、评论;另一种是对学生的习作进行点赞评论,以小组为单位,小组中每个学生都要为其他同学的小作进行评论,可以是点赞、表示同意,也可以提出自己的不同意见。近期接受的关于“合作学习”的培训又给了我一个启示,可以在班里设立一个“书记员”,将学生回帖评论中的“名言警句”摘录下来,每月分享。这种新颖的方式更贴近学生的生活,也让学生更愿意去发现自己的生命体验。
(二)鼓励自由表达
前面讲到过,美国的作文教学非常重视培养学生写作的信心和兴趣,为了达到这个目的,美国曾开展“创意作文教学”活動,努力让学生形成这样的信念:如果我们能把它说出来,我就能把它写出来。所以,他们努力营造宽松的写作环境,不规定写作的内容,甚至写便条、写清单都可以。这样的方式对于考场作文来说未免不适用,但无不在传达一个和当今网络时代相符的一个理念,鼓励自由表达。著名教育家魏书生就曾这样大胆的提倡:“随随便便写,怎么想就怎么写,怎么高兴,这么有趣,就由着性子怎么写。”自由的表达才有了表达的欲望,才能进行更多的写作训练。
除每两周一次固定的大作文之外,平时可组织小作文、小随笔,毋需拘泥于形式,让学生自由选择记叙、议论、散文或综合表法方法。并且让学生都上交电子稿,然后教师进行编辑整合打印,形成班级文集,这种制作班级文集的方式很受学生欢迎,当学生看到自己的文字以印刷体的方式呈现在纸张上的时候,感受到了老师和同学对自己作品和生命的尊重,也让他们更自信地展示个性。
(三)积累合作相辅
阅读和写作相辅相依,除了多种方式的激发和鼓励学生表达之外,还需要大量的积累。阅读经典和素材搜集都是积累的方式。
首先,引导学生广泛阅读。阅读经典名篇,感受主人公们的生命历程。在史铁生的地坛里领悟身残志坚的生命力量;在杨绛的干校时光中回味特殊年代的坚强乐观;在林语堂的京华烟云中纵览幽默和哲学的生命思想;在三毛的撒哈拉沙漠中感受自由不羁的生命热情……
其次,巧用“素材”类作文补充资料。笔者所在学校给学生订阅了作文素材类的相关杂志,行文中的素材确实丰富了,但很多都是生搬硬套,学生不会对素材进行适当的选择整合,最终呈现的只是别人的思考,而无自己个人的生命体验。如何让这些素材真正为学生所用?由于学生多为住宿生,资讯来源渠道有限,所以笔者每周选择一件近期热点事件,或者是一位热点人物(可以是过往的名人伟人,也可以是现代的网络红人),由两位同学上网搜索相关资料、评论,尽可能全面的、多角度的、深入的搜集,最后整理成一份学生自己的“作文素材”,全班共享。“素材”类杂志上的文字多是简单的,既不能全面概括,也不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有些同学在平时作文尚且能凭借杂志上的素材,一到考试就脑中空白一片,而由学生自己动手搜集,这一过程本身就能让学生印象深刻,也无形中养成了深入思考、发散思维的习惯。
结语:
写作,是对生命观照的一种重要方式,也因此作文占了高考语文中比重最高的一个部分。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有这样的要求:“要重视语文的人文性,突出以人为本,重视培养学生的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使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的学科性质决定了这是一门充满人文关怀的学科,写作则最能体现一个人的个性和人格。中国古代倡导“文道统一”,注重人品修炼,关注社稷人生,讲究知行合一,这正是写作对生命意义作用的最好诠释。高中阶段的学生,正是一个走向成人的阶段,高考后大学、志愿的选择,更是让学生开始思索自己将来的人生之路,关注自己的生命将要呈现的状态,也开始思考个人和社会的关系。所以,写作不能仅仅是应付高考,而是应该拥有更长久的生命力,产生更长远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华义平.本真智慧写作教学论[J].语文教学与研究:教师版,2015,(11).
[2]仲玉梅.“生命化”写作教学实践探索[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6,(Z1).
[3]周小蓬.域外作文教学现状及其启示[J].广东教育:综合版,2008,(09).
[4]丁利宁.域外母语写作教学对我国作文教学的启示[J].语文月刊,2015,(11).
(陈芳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吴江高级中学 21520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