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退休不褪色清贫之中守望正义

2017-12-10

今日农业 2017年9期
关键词:老蒋陵区检察官

退休不褪色清贫之中守望正义

1.甘于清贫 他的日子只能用“熬”来形容

蒋冬林命运多舛。母亲因为脑梗塞,不仅生活上不能自理,经常出门后找不到家,还时不时地给蒋冬林“制造”一些小麻烦。有不少次,饭菜做好后,她像顽童一样,又猛然浇上一瓢水。蒋冬林重新做好饭菜后,还得一口一口地给老人喂饭。他妻子原来在很远的一家很不景气的企业工作,家里负担也很大。因为各自要照顾自己的母亲,他们夫妻只好两地分居,以至于女儿周岁后就一直跟他生活。

更不幸的是,蒋冬林的女儿5岁多的时候,患上了一种怪病———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这种病近30年来,在我国仅有14例,且无药可治。发病时,腿部时常剧烈疼痛,肌肉慢慢萎缩,只有在每年疼痛最剧烈的时候开刀割去坏死的肌肉,但不久以后又疼痛起来。现在,他女儿的左腿已比右腿少了6寸。

在这种境况下,蒋冬林的日子只能用“熬”来形容。如果他不出差,每天的生活基本就是这样:早上先安顿好母亲,自己来不及扒上几口饭,就匆匆背着女儿上学,再匆忙赶回单位上班,下班后又急忙赶往学校接女儿,晚上还得为女儿炒盐敷膝按摩双腿。

蒋冬林的生活很清苦。他平时总是一身制服,一双胶鞋,一辆自行车。他的家十分简陋,可谓家徒四壁

机关职工食堂照顾干警,中餐、晚餐仅2元1餐,蒋冬林都舍不得在食堂搭伙。“在食堂花2元只吃饱我一个人,在家里花2元可吃饱全家。”他说。

家境窘迫,蒋冬林却不忘向需要帮助的人献出自己的爱心。每次单位向灾区捐款,或捐助重病干警,蒋冬林总是抢着拿钱。大家不忍心收他的钱,他坚持说:“我虽穷,但有人更需要帮助。”近10年来,他捐献救灾、扶贫等款物4 000余元。2009年10月,在永州市“慈善一日捐”活动中,蒋冬林把自己获得的“道德模范”奖励款以及市区给予他女儿治病的1.7万元全部捐出,而零陵区委、区政府拨给他女儿治病的2万元资助款,蒋冬林至今也没有领取。

“我最艰难的时候已经过去了,现在有比我更需要帮助的人,把这些钱用在他们身上更有价值。”蒋冬林说得很诚恳。

2.不和人走近少和人来往 他是执法如山的“死脑筋”

身为父亲,蒋冬林不肯亲自去借给女儿看病的钱,不肯求助于人,最重要的考虑是:“我是检察官。”

“如果我去借钱的话,就会欠下人情。是人情,都是要还的,这就很可能在未知的什么时候牵连到我的工作。”蒋冬林说,入了这行,就养成了警觉的习惯。人家说什么话,做什么动作,哪怕是下意识的,都会很敏感。

老蒋的妻子理解他。“我老婆朋友的朋友被抓了,他们托我老婆打听消息,什么都打听不出来。以后,也没人通过老婆找我了。”身为一名检察官,蒋冬林与外界保持着绝对的距离,不和人走近,少和人来往,哪怕是自己的亲朋好友。见他这个样子,他母亲在世时“数落”过他:“检察官都是一辈子不求人的,人家走路用大门,你们自己开天窗走吧!”

检察官的生活是不能和身边的人搅和在一起的,尤其是在基层。因为基层检察官办案,最大的压力其实就来自熟人的圈子。从前的同学、朋友,甚至老师、亲戚,都有可能被自己亲手查办。被自己亲手查办的人,三下两下,就能找到一个能联系到自己的人。“如果和他人走得近,甚至人情账欠下了,拒绝就很为难了。”老蒋说。

符合法定条件的人,都可以成为检察官,但这不意味着人人都能成为一名好检察官。老蒋说,喜欢热闹的生活,社会交际广,又太讲义气的人,不适合检察官的职业。“吃了人家的饭,迟早要帮人家办事。”所以,从检20多年,蒋冬林从不肯和当事人吃饭,案子结了感谢饭也不吃。在驻看守所检察室工作五年间,就连看守所的工作餐,老蒋也没有吃过一次。“我不吃被监督对象的饭。”老蒋说。

“检察官职业所要求的忠诚和廉洁,老蒋不折不扣地落实了,他从始至终耐住了寂寞,受得了孤独,过得心安理得。”零陵区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冯湘琳说。从检时间很长了,20多年了,院里的同事们都早已了解老蒋的品格,了解他的原则。如果有人通过同事请老蒋吃饭,同事都会先给他挡了:“叫不动的,算了吧。”

3.从检29年,他被称作检察系统的“蒋博士”

蒋冬林是个“书痴”,读书是他唯一的爱好。小时候,父母在一家织布厂当集体工,吃饭都没人管,饥肠辘辘的他,最大的乐趣就是趴在饭桌上啃书本。在到检察院工作之前,除了了解一些基本法律常识外,他还是检察业务的“门外汉”。“作为新时期的检察干警,只有不断学习,才能提高办案能力,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万一搞错一个案件,就会影响法律的尊严。”蒋冬林说。

为了学习,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晚上将年迈的老人、患病的孩子安顿好后,蒋冬林就在那个3瓦的节能灯下读书到深夜,同事们开玩笑说“那是延安窑洞的灯光”。因为深夜孤灯下的苦读,蒋冬林被人比喻成“苦行僧”。

家里1 500多册法律图书,是蒋冬林最心爱、最珍贵的宝贝,这些都是他从牙缝里一点一点挤出钱买的。“只要有一点钱,他就会拿去买书。”为了这个,妻子衣莉没少跟蒋冬林吵架。但吵架归吵架,吵过之后,蒋冬林还是跟以往一样。除了买书,蒋冬林还从网上下载材料,汇编成法律资料200多本。

多年努力后,蒋冬林在零陵区检察院第一个拿到法律自考本科文凭,还发表论文30多篇,累计20余万字,其中多篇在省、市获奖。因为对法律适用的精通,就像一本“活字典”,同事们亲切地称他“蒋博士”,院里流传一句话:“有搞不懂的问题,就去找蒋博士!”

“检察干警要不断学习,不断创新。”蒋冬林如是说。

4.成立工作室 投身社会公益事业 维护群众切身利益

凭借二十多年来的扎实工作、无私奉献,蒋东林先后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模范检察官”、“湖南道德模范”、“湖南好人”等荣誉。退休后的他接受返聘,仍然活跃在检察工作的第一线。

2017年8月9日,零陵区人民检察院“蒋冬林工作室”正式挂牌成立。工作室旨在重点监督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食品药品安全等侵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案件,重点加强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空气、水、土壤等领域的监督工作。零陵区人民检察院“蒋冬林工作室”的成立在零陵区乃至永州市政法系统尚属首创,在蒋东林的带领下,工作室汇聚了各界有识之士、社会志愿者、广大人民群众之智慧,积极参与到依法治区、依法行政、依法办案、社会公益事业中去。

(据中国文明网)

编辑点评:

鲁迅曾说过:“有一分热发一分热,有一分光发一分光”。而蒋冬林就是这样一个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都能够发光发热的人,他不过是我们众多平凡中的一员,但他那装满着善、大爱、责任的心却让他在平凡中闪烁着光芒。

从小检察官到两鬓渐白的老检察官,从青涩到老练,岁月见证了蒋冬林在零陵区人民检察院的奉献与付出。28年如一日,蒋冬林一直默默坚守在他自己的岗位上,从未离开。这既是对自身工作的一份尊重,也是对自己和他人负责的体现。他能听见人们的声音,也守得住自己的底线。退休不褪色,蒋冬林在工作上发光发热,闪耀着“工匠”光芒。

一丝不苟办事,坦坦荡荡做人。在蒋冬林工作的20几年时间里,他不断地在学习,在创新。在运用知识帮助他人的同时也提升了自己,他用行动告诉别人,活到老就要学到老。在平凡中也可以不凡。蒋冬林一点点地坚持着他的原则,做着他所认为正确的事,顺从他自己的内心。有一分光,发一分热。他的人生是一个精彩的人生,他善良、正义、敬业奉献的精神也将默默传递给我们。

(贾晓琼)

蒋冬林,原为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区人民检察院四级高级检察官。从检29来年,蒋冬林共接待来访群众共计1078人次,查出水污染原案28件,向相关行政检察机关发送《检察建议》28份,主办控告、申诉、民事行政和贪污贿赂等案件150余件,为国家挽回经济损失近3600余万元。他用自己的行动书写对法律的忠诚,展示了人民检察官的崇高形象,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赞誉。2017年8月,蒋冬林荣登“中国好人榜”。

猜你喜欢

老蒋陵区检察官
老蒋和
封笔
召陵区
永州市零陵区旅游纪念品开发研究
“共享村落”萌芽——高陵区开发闲置民房资源
西夏陵区帝陵陵主新探
重磅推出中国检察官数字阅读APP
双十一,单身检察官是怎样炼成的
上海检察机关第一届“十佳检察官”
我心里有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