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第十二届年会在河南大学召开
2017-12-10大会会务组
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第十二届年会在河南大学召开
2017年8月17日至20日,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河南大学隆重举行。大会由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主办,河南大学文学院和《汉语言文学研究》编辑部共同承办。会议的主题为 “比较文学视野中的世界文学”。来自中国社科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山东大学、厦门大学、美国纽约大学、普渡大学、夏威夷大学、法国巴黎第四大学、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墨西哥墨西哥学院、韩国崇实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城市大学、澳门大学、辅仁大学等168所海内外高校与科研机构以及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科学出版社、福建教育出版社、河南大学出版社等5家出版机构的500余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
大会于8月18日上午开幕,中国比较文学学会荣誉会长乐黛云教授、国际比较文学学会前会长博登斯(Hans Bertens)教授、普林斯顿大学贝尔曼(Sandie Bermann)教授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张江先生发来了贺信。开幕式由学会秘书长、北京大学张辉教授主持。在开幕式上,河南大学党委书记关爱和教授对各位专家学者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他介绍了河南大学建校一百多年来的光辉历史,指出这次大会的主题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紧密契合,“在比较文学的视域中研究世界文学,才能更好地见其细密、识其精深、得其整体、望其久远;在对世界文学的研究中,比较文学才能更好地务其实、固其本、求其真、致其远”。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长、四川大学曹顺庆教授致开幕词并对学会三年来的工作进行总结。他指出,本次年会在参会人数及论文数量上有进一步突破,在欧美一些学者探寻与反思比较文学是否“死亡”之时,中国学者以实际行动展示比较文学的蓬勃生命力。曹会长围绕上任之初提出的“五个一工程”来总结学会工作: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在2016年7月成功获得国际比较文学学会第22届年会的承办权;2017年春,学会正式启动申请计划,将努力推进“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成为一级学科;三年来学会坚持贯彻并完善管理制度,完成了民政部年审,成为合格的国家一级学会;学会积极理顺与各省级学会和二级学会的关系,并做好学会会员工作;筹备2017年年会并保证年会顺利召开。会议承办方、河南大学文学院院长李伟昉教授在欢迎词中介绍了河南大学文学院的历史与现状,指出年会主题“比较文学视野中的世界文学”,就是要倡导不同文化文学之间的相互交流、平等对话、互通互鉴、和谐发展,希望通过年会的学术平台,各位与会代表能展示个人观点,分享他人思想,共同推动比较文学学科的发展。
本次会议设立了12个议题:“比较文学变异学”“比较诗学的新问题与新方法”“走向世界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译介学与世界文学”“比较文学与东亚文学研究”“世界文学观念中的区域、民族与文化”“文学人类学的中国途径与问题”“世界文学经典重读与文学史建构”“美国华裔、亚裔文学研究”“世界文学与中国河南作家群”“文学人类学的中国路径/‘一带一路’与中外文化交流”“宗教研究与比较文学”。在8月18日上午、19日上午和20日下午举行了七场大会专题学术报告,十二个分组在另外三个半天同时举行了六十场分组会议,此外还专门开设了“青年论坛”和“人工智能与人文学科”自由论坛两个专场论坛。
第十一届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长、四川大学曹顺庆教授以《变异学理论与国际比较文学发展的新方法》为题开启了本届年会的专场学术报告。他在报告中阐述了自己的变异学观点。他认为,提出变异学理论体现了比较文学的中国话语观,变异性、异质性首次成了比较文学可比性的基础,文化被他国化以后必然会参与到接受国文化的更新与再创造,这是变异学发现的一条文化创新规律。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副会长、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王宁教授做了题为《全球化进程中的中国文化与文学发展走向》的学术报告,他指出要对世界文学进行重新解读,正视中国的“现代性”,世界文学的概念进入中国以来不仅有助于中国作家了解外国文学,更能促进中国文学走向世界。上海外国语大学谢天振教授在题为《回到严复:再释“信达雅”——兼论文化外译理论的探索与建设》的报告中,重新讨论了严复的“信达雅”标准,并分析了梁启超、陈康、吴献书等人对“信达雅”的误读,指出严复的本意实为求“达”。北京大学讲席教授、博古睿研究院学者、美国夏威夷大学荣休汉学家安乐哲 (Roger T.Ames)教授用《儒家与“非神”的宗教》(Confucianism and A-theist Religion)重申中国传统中的“宗教性”问题。他认为中国古代哲学所强调的 “自然而然”(self-so-ing)的,是将自然视为一个自我繁衍和自我转换的圣秘(numinosity),这正是“天人合一”“和而不同”等“关系性”观念的逻辑基础。中国人民大学刘小枫教授以《历史哲学与中国文明的思想负担》为题,指出中国文明迄今仍然面临欧洲历史哲学的压力,中国思想界应摒弃西方历史哲学思路,不应再试图将之变成自己的哲学。北京大学张辉教授在 《文学与思想史研究的问题意识》的报告中,以王国维、鲁迅与中外文学经典的联系为出发点,梳理了比较文学视野中文学与思想史研究的传统,呼吁激活“如何说”与“说什么”之间的关联,重建比较文学的人文学品格。
大会其他的主题学术报告有:国际比较文学学会会长、香港城市大学张隆溪教授的《尚待发现的世界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杨慧林教授的《“我是”的重构与世界文学的“发生”》;北京师范大学方维规教授的 《“世界文学”vs.“全球文学”:何为经典?》;浙江大学周启超教授的《新世纪16年来世界文论界研究热点》;学会副会长、上海外国语大学宋炳辉教授的《对话与认同之际:比较文学的人文品格与当代使命》,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叶舒宪教授的《文学人类学三十年——回顾与前瞻》;延边大学/山东大学(威海)韩国学院金柄珉教授的《对中韩跨界叙事研究的几点思考》;南京师范大学汪介之教授的《俄罗斯文学的特质及它在世界文学中的地位》;南开大学王立新教授的《希伯来神话的两大类别及其特征》;副会长、北京大学/南方科技大学陈跃红教授的 《老话题的新思路:当代高科技条件下的人文与科技关系再思考》;美国普渡大学托托西(Steven Totosy)教授的《大数据与文学研究》;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阿尔方达里(Idit Alphandary)教授的《对后人类视域中人道主义罪行与叙事限度的回应》;河南大学李伟昉教授的《朱东润〈莎氏乐府谈〉价值论》;天津师范大学孟昭毅教授的 《当前比较文学研究的跨界方法》;学会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高旭东教授的《谁是世界文学:英语世界还是非英语世界?》;南京大学何成洲教授的《作为事件的世界文学》。大家从各自的独特角度切入世界文学问题,展现了比较文学跨学科、跨语言、跨文化的学科品格,多视角多方位地回顾历史,面对现实,思考未来。
在大会期间,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召开了全体会员代表大会,宣布了理事会换届原则,选举并通过了学会第十二届新增理事会成员名单。在随后举行的第十二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上,理事们选举了新一届常务理事会。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王宁教授在第十二届常务理事会第一次会议上被推选为新任会长。
8月20日下午,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闭幕。闭幕式由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第十一届会长、四川大学曹顺庆教授主持,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北京大学张辉教授宣布新一届学会理事会换届改选结果。随后,学会新会长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王宁教授发表就职讲话,承诺将带领第十二届理事会及常务理事们做好两件大事:承办2019国际比较文学学会第二十二届年会;继续努力推进“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升格为一级学科的工作。最后,广西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关熔珍教授作为下一届年会的承办方介绍了广西大学基本情况,向比较文学学者们发出邀请,期待2020年南宁再相聚!
(大会会务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