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度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发展研究报告
2017-12-10兰善兴祝东力
崔 柯 兰善兴 杨 娟 祝东力
2016年度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发展研究报告
崔 柯 兰善兴 杨 娟 祝东力
2016年度,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的特点是规模不大,论题分散,缺少热点,处于渐进积累的量变过程中。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学科要实现从量变积累到跨越式发展,关键在于提出引人瞩目的核心命题,引发学科内部的思考、讨论、争辩,进而吸引相关学科的学者关注和参与。
2016年度;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发展;研究
2016年,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作为一个学科仍然保持着近年来的一贯特点,即规模不大,论题分散,缺少热点,处于渐进积累的量变过程中。以下分三个方面给以评述。
一、经典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
本年度,经典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第一,通过比较马、恩的文艺观和其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发展流变,探讨当下构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路径;第二,对一些经典命题和传统问题进行阐释。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多种历史形态,如何准确把握其“源”与“流”的关系,是一个长期争论却未能很好解决的问题。本年度,有文章通过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进行分期、分类,探讨了这一问题。
张永清 《时代境遇中的马克思主义批评理论》①张永清:《时代境遇中的马克思主义批评理论》,《文学评论》,2016年第5期。将马克思主义批评理论分为五个 “历史形态”和一个“发展形态”。五个历史形态是:第一,“前史形态”,即马、恩1844年8月28日之前的文学活动和批评实践,其时,马、恩还未开始合作,从事文学创作和理论研究,他们各自先独立从事文学创作,之后转向哲学、政治、经济等研究领域;第二,“初始形态”,即马、恩开始合作后的文艺思想和批评实践;第三,“科学形态”,即以梅林、拉法格、普列汉诺夫、考茨基、卢森堡等为代表的第二国际的马克思主义批评理论;第四,“政治形态”,即列宁主义的批评理论;第五,“文化形态”,即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批评理论。一个“发展形态”指当代马克思主义批评理论的 “中国形态”。国内外学界对这些形态的研究存在不均衡现象,对第一、第三形态研究较为薄弱,对第二、第四尤其是第五形态的研究相对充分。文章认为,今后要加强对第一形态的研究,深化对第二形态的研究,努力建构“中国形态”。
李立的《学科归附与学科意识限度——对马克思主义文论话语实践嬗变的历史反思》②李立:《学科归附与学科意识限度——对马克思主义文论话语实践嬗变的历史反思》,《云南社会科学》,2016年第2期。则通过比较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创始人和其后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差异,就当下如何推进马克思主义文论问题做了探讨。文章指出,马、恩没有采取系统化、学科化的方式探讨文学问题,拒斥有关“文学”的真理预设,创造了一种动态的话语模式:一方面,他们借助一些现成的文学概念、范畴、命题建构自己的文艺理论话语,另一方面又将这些概念、范畴、命题进行批判性的阐释,揭露其背后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对文学活动做历史性的阐释,使文学文本中隐含的种种现实冲突得以显现,从而破解资产阶级文论所力图构建的有关文学的种种“神话”。相比之下,后世的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存在着一种追求学科化的倾向,从抽象的文学概念出发,力图建构严整的文论话语体系。然而,这种“学科意识”看似严谨,实则背离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发展与创新,需要突破学科藩篱,建构一种动态、辩证的文论话语。
本年度,较多文章仍集中于研究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的某些经典命题和传统问题。
文艺的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核心概念之一,本年度有人对这一概念作了阐释。吴晓都《人民性:列宁文论思想的核心与俄国文艺思想资源》①吴晓都:《人民性:列宁文论思想的核心与俄国文艺思想资源》,《学习与探索》,2016年第9期。,联系“人民”概念的变化,对文艺的人民性内涵的发展作了阐释。文章指出,人民性概念是在欧洲文艺批评中出现的,18世纪德国作家赫尔德尔率先提出文艺的人民性概念,不过此时其内涵更多地指向文艺的民族特点。19世纪中期,马克思主义以工人阶级为主体的人民概念形成,文艺的人民性体现为鼓动工人阶级和无产阶级的进步文艺创作,强调劳动人民是文艺的主体。其后,列宁基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扩展了人民概念的范围,包含了工人、农民、城市平民和进步知识分子等更广泛的民众阶层。列宁吸收了普希金、果戈理、涅克拉索夫、陀思妥耶夫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列夫·托尔斯泰和高尔基等为代表的俄国进步文学家强调文艺要反映广大人民的心声,为争取他们的解放而创作的思想,提出“艺术属于人民”的论断,将人民性确立为社会主义文艺思想的根本原则。金莉《马克思主义文艺人民性的理论旨趣与价值意蕴》②金莉:《马克思主义文艺人民性的理论旨趣与价值意蕴》,《学习论坛》,2016年第4期。则将人民性的理论内涵概括为四点:人民是文艺的创作主体、表现主体、评判主体和服务主体,文章同时阐述了人民性思想对当下中国文艺发展的现实意义。
有学者对马、恩的“世界文学”论述做了研究。吴晓都 《重温马克思主义的 “世界文学”理念——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与“世界文学”理念再领悟》③吴晓都:《重温马克思主义的“世界文学”理念——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与“世界文学”理念再领悟》,《外国文学动态研究》,2016年第5期。指出,马、恩是最早从经济全球化的视野来论述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在他们看来,由于世界市场的开拓,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都成了世界性的,由此,许多种民族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一种世界的文学。但这并不意味着文学失去了民族特色,而是说,各民族文学的“片面性”和“局限性”被逐渐克服,而各民族文化传统的精华和优秀特征仍会被保留。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世界文学”是指保留了各民族文化精华的文学形态。这学观念为列宁等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所继承、发展,对世界社会主义文学和各民族的进步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聂鑫琳《文艺的民族性与世界性——从〈共产党宣言〉说开去》④聂鑫琳:《文艺的民族性与世界性——从〈共产党宣言〉说开去》,《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6年第9期。也对文艺的民族性和世界性的关系作了阐述。
本年度,还有一些文章探讨了苏俄的马克思主义文论。金元浦《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几个问题》⑤金元浦:《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几个问题》,《电影艺术》,2016年第3期。指出,普列汉诺夫发展了马、恩有关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关系的论述,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结构分为五层:生产力状况,被生产力所制约的经济关系,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生长起来的社会政治制度,一部分由经济直接决定、一部分由生长在经济上的全部社会政治制度所决定的社会中人的心理,反映这种心理特性的各种思想体系。由此,他将社会心理视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中间环节”,为运用唯物史观和辨证的方法论来阐释复杂的艺术现象做了理论上的准备,后来对“西马”理论家产生了重要影响。毛郭平《资本主义:苏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参照对象》⑥毛郭平:《资本主义:苏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参照对象》,《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16年第5期。则归纳了苏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四个论题:对党性的强调、对阶级性的突出、对现实主义的推崇、对知识分子“动摇性”的揭批。
有文章则重申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特征和品格。李晓卫《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创新与发展》①李晓卫:《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创新与发展》,《甘肃社会科学》,2016年第2期。和范玉刚《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现实性探究》②范玉刚:《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现实性探究》,《江海学刊》,2016年第2期。都认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应立足当下的社会、文化和文学的现实,解答新的问题。不过,在路径选择上,前者认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从审美的角度对文艺问题所做的阐释不够深入,需加以创新和完善;后者强调“回到马克思”,继承马克思力求揭露和解决现实社会的内在矛盾、寻求人类解放道路的品格。
此外,孙倩《马克思实践视野下艺术本质探赜》③孙倩:《马克思实践视野下艺术本质探赜》,《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16年第3期。论述了马克思的实践观对探讨艺术本质问题的启示,文章指出,根据马克思的实践观,艺术是人类物质生产领域中的一种精神实践,人类实践是由生产、交往和消费共同构成的完整统一体,完整的艺术实践则由艺术生产、艺术交往和艺术消费等环节构成。历史上其他艺术本质论的不足之处在于,未能把艺术看作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一种特殊方式,未能把艺术实践的各环节有机联系起来进行系统研究。赵利民《马克思恩格斯民间文学思想的再阐释》④赵利民:《马克思恩格斯民间文学思想的再阐释》,《文学评论》,2016年第5期。在梳理了马、恩有关民间文学的论述后指出,马、恩把民间文学视为异化状态的资本主义艺术的对立物,肯定了民间文学的价值。钟仕伦《被遮蔽的空间:马克思文学地域批评思想初探》⑤钟仕伦:《被遮蔽的空间:马克思文学地域批评思想初探》,《文学评论》,2016年第5期。力图勾勒出马克思文本中所隐含的文学地域批评思想。李懋扬、王刚《马克思艺术生产论的近代发展及其当代意义》⑥李懋扬、王刚:《马克思艺术生产论的近代发展及其当代意义》,《黑河学刊》,2016年第3期。阐释马克思艺术生产论的理论意义,并简要梳理了艺术生产论在西方和我国的发展脉络。
二、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
本年度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就整体而言,延续了上一年的趋势,即并未形成明显的理论热点。在众多成果之中,对英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以及对新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同上一年一样依然成果较为集中,另外,2015年底获批的国家社科重大招标项目“西方新马克思主义文论与空间理论重要文献翻译与研究”在本年度正式启动。但同2015年相比,本年度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也有一些新的特点:第一,意识形态理论的研究明显减少,而文化研究、文化理论等领域的研究成果明显增多,同时英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的成果占据了本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成果的很大一部分;第二,2012年获批的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东欧新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陆续呈现,成为本年度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的一个新的增长点。
以下,将从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综合性研究和反思,东欧新马克思主义和后马克思主义研究,意识形态研究和文化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个案研究等四个方面对本年度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研究状况进行梳理。
(一)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综合性研究和反思
从宏观上对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进行总结和梳理是国内学界的一个重要切入点,本年度与此相关的研究成果大多将目光集中在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观念上。陈众议《武器的批判——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刍论》⑦陈众议:《武器的批判——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刍论》,《外国文学研究》,2016年第3期。便对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观念进行了质疑。该文聚焦于马恩列笔下的伟大作家如巴尔扎克、托尔斯泰等逐渐淡出理论家、批评家的视野这一现象,认为其原因在于文化消费主义对文学经典造成了“破坏和颠覆”。由此,该文分析了消费主义的产生和文学发生的变化,以及消费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关系。王庆卫《理论旅行中的批评意识——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刍议》⑧王庆卫:《理论旅行中的批评意识——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刍议》,《文学评论》,2016年第5期。则对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进行了总结,认为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在总体上虽然呈现出复杂多样的理论形态,各形态之间也没有完全重合的哲学基础,但是它们有着相近的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视角,有着相同的社会、历史使命。该文进一步认为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不是 “范式的转换”,而是一场“理论的旅行”,主张对其文学批评进行总体性研究时可以重点关照其不同的批评形态,认为批评形态研究将为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在整体上的审视,还包括对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反思。赵文《走出理论循环,找回现实感——浅论“西马”文论难题性与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实践品格》①赵文:《走出理论循环,找回现实感——浅论“西马”文论难题性与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实践品格》,《文艺理论与批评》,2016年第3期。认为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虽有值得吸收和借鉴之处,但不能从宏观层面把握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关系,不能把意识形态的重要性同扬弃私有制联系起来,使得其话语始终面临“词语对词语的斗争”的“难题”。文章认为“西马”和“后马”都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切分,主张回到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品格。李开、王峰《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之反思——以特里·伊格尔顿在中国为例》②李开、王峰:《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之反思——以特里·伊格尔顿在中国为例》,《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5期。以问卷调查所获得的数据为基础,分析了伊格尔顿在中国的接受情况,其研究方法有可借鉴之处,但其分析并未触及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理论内核。
(二)东欧新马克思主义和后马克思主义研究
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研究是本年度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领域的一个新的增长点,这一研究视角虽然近年来一直持续,但以往成果较为零散。本年度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成果较之以往明显增多,且相对集中,《学术交流》分别在2016年第8期、第10期设置了“东欧马克思主义美学文献整理与研究专题”。
彭成广《中国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的基本主题述评》③彭成广:《中国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的基本主题述评》,《学术交流》,2016年第8期。将中国当下对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关注和研究概括为五个主题: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研究,现代性与文化、审美的复杂关系研究,美的本体论范畴探讨与跨学科研究,道德美学研究与激进需要的特征辨识,以戏剧为代表的艺术门类的美学研究。文章指出我国对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美学从原来的较少关注转向了自觉的专题化的整体研究。傅其林《论东欧新马克思主义戏剧批评》④傅其林:《论东欧新马克思主义戏剧批评》,《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6年第3期。就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的戏剧批评展开了讨论,指出人类学批评、西方马克思主义戏剧批评阐释、戏剧作品的历史性批评是构成东欧新马克思主义戏剧批评的三个核心要素,并分别从这三方面细致分析了东欧新马克思主义戏剧批评的概况。此外,我国当下的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关注的不仅是剧变前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主张和观念,也包括这些理论家在当代的展开。《外国文学研究》本年第5期刊登了一篇英文文章East-EuropeanMarxistLiteraryTheory:AConversation(《东欧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一场对话》),是傅其林与欧洲科学院院士伦敦大学加林·提哈诺夫教授的一次对谈,特别关注到东欧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最新发展状况。
此外,对东欧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关注还集中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鼻祖之一卢卡奇。《学术交流》第10期刊登了卢卡奇研究的一组文章,其中傅其林《论卢卡奇的马克思主义形式符号美学》⑤傅其林:《论卢卡奇的马克思主义形式符号美学》,《学术交流》,2016年第10期。从现代形式的悖论、审美反映的符号机制、形式的历史哲学三方面对卢卡奇进行阐释,认为他的马克思主义形式符号美学克服了纯粹形式符号学的局限性,但对西方现代形式主义、结构主义、符号学思想等缺乏深入的对话。秦佳阳《卢卡奇与实践存在论美学》⑥秦佳阳:《卢卡奇与实践存在论美学》,《学术交流》,2016年第10期。从马克思主义原则、审美实践来源于客观存在、以审美实践为基础、以审美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为主要内容的审美范畴的产生和存在论的本质等几个方面证明了实践存在论美学具有合法性。王静《卢卡奇对马克思人道主义美学的阐释和发展》①王静:《卢卡奇对马克思人道主义美学的阐释和发展》,《学术交流》,2016年第10期。从对人的完整性的追求、个体与类的统一和追求人的真正解放等几个方面进行探讨,认为卢卡奇美学的目标是在生活本体中恢复人的存在的整体性,从而真正消除人类存在的畸形化和肢解化,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近年来国内对后马克思主义一直保持着关注,2016年的相关研究相较往年并未取得突破,缺少整体性的综合研究,主要还是对个别理论家进行个案研究,如托尼·贝内特和阿兰·巴迪欧等人。张碧《批判性阐释与多维度运用——托尼·贝内特的符号学方法及其实践》②张碧:《批判性阐释与多维度运用——托尼·贝内特的符号学方法及其实践》,《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 4 期。认为贝内特对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语言学进行了再阐释,并在此基础上批判了俄国形式主义,将对文学形式演变的阐释引向马克思主义批评的历史维度。该文认为贝内特对历史叙述的分析和阐释在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加入了由其重新阐发的符号学方法,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对索绪尔的符号学传统进行了本体论层面的历史唯物主义阐释。谭成《事件真理与文学批评:阿兰·巴迪欧读贝克特》③谭成:《事件真理与文学批评:阿兰·巴迪欧读贝克特》,《文艺理论研究》,2016年第1期。以巴迪欧对贝克特作品的阅读和阐释为出发点,集中说明了巴迪欧“事件真理”的阅读方式和文学批评方法,认为巴迪欧的文学批评主张是要回到文本本身去追求文本的真理,并且这种文本的真理在巴迪欧那里还被赋予了积极的伦理意义。
(三)意识形态研究和文化研究
本年度对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研究较为沉寂,成果数量既不突出,质量也未超越往年。黄世权《论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文学形式与意识形态的关系》④黄世权:《论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文学形式与意识形态的关系》,《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6年第4期。以巴赫金、杰姆逊和伊格尔顿为代表,认为三者都将形式主义与意识形态批评结合起来,其理论和批评实践一方面将形式主义引入意识形态批判,另一方面也扩大了意识形态的内涵。薛稷《简析伊格尔顿意识形态批判理论》⑤薛稷:《简析伊格尔顿意识形态批判理论》,《天津社会科学》,2016年第4期。从意识形态生成的动态性、意识形态的感性维度、意识形态批判的解放旨趣三个方面分析了伊格尔顿的意识形态理论,认为其意识形态理论揭示了意识形态的多元内涵并探寻了意识形态批判理论以实现人类解放为真正目标。陈剑《“虚构之现实”及其突破——齐泽克的意识形态批判》⑥陈剑:《“虚构之现实”及其突破——齐泽克的意识形态批判》,《哲学界》,2016年第10期。认为齐泽克将拉康的景象理论以及对虚构的看法带入意识形态批判,所以在齐泽克看来意识形态总呈现为非意识形态,即自然而然的事物和秩序,文章分别从意识形态的三种模式、符号的虚构理论、意识形态的创伤内核三个方面阐述了齐泽克的意识形态理论。
比较而言,文化研究和文化理论的探讨在本年度较为活跃。重庆大学高研院举办了第一届“热风”文化研究研习营,就文化研究的中国化问题进行了探讨。2015年底,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系列论坛中以马克思主义与文艺理论学科建设为主题就文化研究在中国的传播及文化研究的中国化进行了讨论,成果见 《文艺理论与批评》2016年第1期,包括孟登迎《“文化研究”的英国传统、美国来路与中国实践——兼析“文化研究”进入大陆学术思想界的历程》、谢俊《大众文化解读如何可能?——从英美文化研究困境看批判介入的可能性》和崔柯等《文化研究的政治理念与中国实践》。而该年第6期《文艺理论与批评》又刊登了与文化研究相关的一组文章,包括孟登迎《“文化研究”中国化的可能性探析》、郭春林《“倒退着走进未来”——1980年前英国文化研究历程的启示》等。其中孟登迎文章在说明和辨析英国文化研究的产生及特点的基础上,指出文化研究的中国化面临霍尔所谓的“难题性”,即“如何提升研究者自身的政治自觉,如何认识和解释中国当前的社会文化结构”。文章认为,要推进文化研究的中国化必须要对我国的社会文化分层、价值观分野和文化斗争进行解释,并依次从文化研究与相关学科的关系、文化研究者的政治认同、文化研究者的角色转换等三个方面思考了文化研究中国化的路径。
此外,董新春《当代西方左翼“文化马克思主义”研究现状及趋势》①董新春:《当代西方左翼“文化马克思主义”研究现状及趋势》,《国外社会科学》,2016年第5期。分析了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文化马克思主义遇到的困境及其原因,并指出西方左翼学界在2008年之后出现了 “文化复归”现象。孙士聪《文化研究“失语症”问题——当阿多诺文化工业理论遭遇中国经验》②孙士聪:《文化研究“失语症”问题——当阿多诺文化工业理论遭遇中国经验》,《上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 年第 2期。对文化研究的“失语”论进行了证伪,强调文化研究应关注当下鲜活的文化实践,不应当用西方理论剪裁中国经验。李昕揆《美国媒介文化理论的马克思主义传统》③李昕揆:《美国媒介文化理论的马克思主义传统》,《文艺理论与批评》,2016年第2期。关注马克思主义媒介文化理论在美国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历程、当代流变、核心论题及未来走向。周晓露《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大众”范畴》④周晓露:《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大众”范畴》,《当代文坛》,2016年第2期。则对“大众”概念进行了梳理。
(四)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个案研究
本年度针对英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的个案研究成为热点,涉及的理论家有汉尼曼、威廉斯和伊格尔顿,其关注点主要集中在文化理论方面。
赵国新 《玛格特·汉尼曼与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⑤赵国新:《玛格特·汉尼曼与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外国文学》,2016年第1期。就汉尼曼的学术成就及其与文化唯物论的独特关系展开论述,通过分析她在三个领域取得的成就揭示其文学批评特色,强调汉尼曼对文化唯物论做出的开拓性贡献。徐蕾《走向“文化唯物主义”之路——雷蒙·威廉斯与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关键时刻”》⑥徐蕾:《走向“文化唯物主义”之路——雷蒙·威廉斯与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关键时刻”》,《南京社会科学》,2016年第11期。以威廉斯学术生涯的三个阶段为线索,勾勒了其学术思想的演变轨迹,描述了他在继承与创新马克思主义思想的过程中逐步走向“文化唯物主义”的过程。田江太《雷蒙德·威廉斯的文化唯物主义思想探析》⑦田江太:《雷蒙德·威廉斯的文化唯物主义思想探析》,《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3期。既肯定了威廉斯的文化唯物主义范式,同时又对其进行了批评性反思,指出威廉斯文化唯物主义的乌托邦性质和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背离,认为威廉斯不能被视为马克思主义者。
伊格尔顿一直是国内学者重点关注的英国马克思主义学者。近年来,针对伊格尔顿的研究集中在其文化理论、后现代理论、文学批评等方面,或寻找伊格尔顿与其他理论家之间的渊源,或解读伊格尔顿的某一著作。赵国新《英国文学批评中的文化保守主义探源:特里·伊格尔顿与佩里·安德森》⑧赵国新:《英国文学批评中的文化保守主义探源:特里·伊格尔顿与佩里·安德森》,《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16年第6期。着重分析了佩里·安德森对伊格尔顿的影响,认为伊格尔顿对英国文学批评中的文化保守主义的剖析得益于佩里·安德森对英国政治保守主义的分析。郭英杰《解构与建构——伊格尔顿〈理论之后〉的写作策略与目的》⑨郭英杰:《解构与建构——伊格尔顿〈理论之后〉的写作策略与目的》,《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6期。,孙燕《理论之后:如何重建文学研究——以伊格尔顿〈文学事件〉为中心》⑩孙燕:《理论之后:如何重建文学研究——以伊格尔顿〈文学事件〉为中心》,《文艺理论研究》,2016年第4期。,刘晓慧、段吉方《批评理论的责任与批评家的任务——〈批评家的任务〉与特里·伊格尔顿文学批评理论的发展轨迹》①刘晓慧、段吉方:《批评理论的责任与批评家的任务——〈批评家的任务〉与特里·伊格尔顿文学批评理论的发展轨迹》,《学术研究》,2016 年第 8 期。,高照成《马克思主义当代价值的阐释——论特里·伊格尔顿的〈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②高照成:《马克思主义当代价值的阐释——论特里·伊格尔顿的〈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6期。等主要解读伊格尔顿近年的著作,并以此为线索对伊格尔顿的文学批评理论、文化理论等进行了梳理。
美国理论家詹姆逊也是近几年国内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关注的重要理论家。李世涛《跨学科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詹姆逊的阐释》③李世涛:《跨学科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詹姆逊的阐释》《甘肃社会科学》,2016年第5期。总结了自马克思主义诞生,尤其是20世纪以来马克思主义所面临的挑战,这些挑战构成了詹姆逊的语境。詹姆逊的理论研究是围绕着马克思主义的众多当代议题而展开的,他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点概括为实践性、商品生产和阶级斗争、意识形态性。刘涛《詹姆逊现实主义理论探析》④刘涛:《詹姆逊现实主义理论探析》《理论视野》,2016年第8期。指出詹姆逊以辩证历史的观点对现实主义进行考察,并引入德勒兹和伽塔里的“符码化”历史叙述模式对现实主义加以说明。
本年度关于意识形态的研究相对沉寂,也表现为对阿尔都塞的研究较为冷落,仅有的关于阿尔都塞的研究也主要关注他与结构主义的关系。夏莹 《关于阿尔都塞的四个常识性判断的再考察》⑤夏莹:《关于阿尔都塞的四个常识性判断的再考察》《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3期。以围绕阿尔都塞的四个基本问题,重新阐释了他的理论体系。陶国山《论阿尔都塞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性文艺思想》⑥陶国山:《论阿尔都塞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性文艺思想》《南京社会科学》,2016年第7期。则将阿尔都塞界定为结构主义者,指出阿尔都塞的批评是结构主义的症候式批判。
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
2016年,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一是对建构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二是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发展史——特别是左联时期和延安时期的回顾与反思。
(一)对建构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
习近平同志2015年1月23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上提出 “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此后,学界开始探讨“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同时,文艺理论界也开始讨论“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建设问题。《文艺理论与批评》第3期发表一组文章,包括董学文《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论纲》、赵文 《走出理论循环,找回现实感——浅议“西马”文论难题性与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实践品格》、崔柯《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历史依据与理论起点》、李龙《对当下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的一点思考》。董学文认为,构建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需要通过 “‘21 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三个关键词的解释加以说明”。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最主要的问题有两个,一是如何阐释清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健康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问题,二是如何阐释清楚未来的文艺创作怎样无愧于时代、能与中华民族复兴伟业协调发展的问题。崔柯则认为,构建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需界定两个问题;一是它与经典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关系;二是需要厘清构建这一理论形态的理论起点。
(二)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发展史的回顾与反思
左联时期和延安时期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两个重要历史发展阶段,产生了诸多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及其理论成果,对这两个时期的重新关注,成为本年度研究的一大特点。
1.”左联”时期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
比较有代表性的文章有黄念然《论“左联”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探索》,作者认为,左联的贡献突出体现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译介、理论意识建设、方法论建设、文艺大众化实践和各种文艺论战中,尤其是在文学批评实践中逐步形成了颇有中国特点的左翼文艺运动的五大批评模式:包括鲁迅的“战斗的现实主义”批评、瞿秋白的政治-文学批评,茅盾的社会-历史批评、钱杏邨的“新写实主义批评”和胡风的主客“化合”论批评。在左翼文学长达10年的活动中,留学生成为马恩文论在中国的传播主体,赵惠霞《留学生与马恩现实主义文论在中国的传播及影响——以左翼文学活动时期为例》提出,左翼时期的留学生通过翻译日、俄译本的马克思、恩格斯原著及其继承人的文学理论作品,把马恩文论的核心概念“现实主义”介绍到国内,并结合中国革命的发展及文艺斗争,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现实主义理论。①赵惠霞:《留学生与马恩现实主义文论在中国的传播及影响——以左翼文学活动时期为例》,《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1期。
鲁迅、胡风等作为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其文艺实践极大地推进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中国化进程,也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论。黄念然《鲁迅译介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特点及其启示》认为鲁迅翻译、宣传和运用经典马克思主义文论,绝不是照搬或简单转译,而有鲜明的特点:如注重在中国文学与革命现实相结合的过程中进行创新性发挥,重视对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理论及其原则的完整理解与把握,注重理论与现实整合过程中不断自我纠偏。②黄念然:《鲁迅译介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特点及其启示》,《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6年第5期。赵惠霞、李清《胡风对马克思主义文论在中国传播的贡献》主要从留学生的视角考察了胡风通过译介马列著作、投身文艺评论参与文艺斗争以及创办刊物等方式对马克思主义文论在中国传播所做的贡献,并促进了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多元化发展。③赵惠霞、李清:《胡风对马克思主义文论在中国传播的贡献》,《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3期。
2.延安时期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
毛泽东的 《在延安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作为中国化马克思文艺理论的重要成果,一直是学界研究和关注重点。本年度对《讲话》的研究着眼于文化领导权问题,并结合“有机知识分子”概念做了深入阐释。
韩振江《毛泽东的〈讲话〉与马克思主义文化领导权的实现》提出,延安文艺的特点在于,它是直接在党中央领导下逐次展开的审美意识形态的革命,是中共在文艺方面调整、培养和建设自己的有机知识分子队伍,并依靠他们获得中下层知识分子和人民群众“同意”的文化领导权的复杂过程。这场文艺运动甚至为以后拉美等被压迫国家的文艺实践提供了新颖的思路和形式。④韩振江:《毛泽东的〈讲话〉与马克思主义文化领导权的实现》,《粤海风》,2016年第1期。
还有学者从整体上对延安时期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进行了研究,如李立《延安时期知识分子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中国化》论述了延安时期知识分子的“有机化”过程,⑤李立:《延安时期知识分子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中国化》,《四川戏剧》,2016年第10期。曹爱琴《延安文艺与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刍议》则论述了延安文艺话语体系的建立问题。⑥曹爱琴:《延安文艺与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刍议》,《毛泽东思想研究》,2016年第5期。郑紫苑专著《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央苏区戏剧中的实践研究》⑦郑紫苑:《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央苏区戏剧中的实践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版。全面探讨了中央苏区时期文艺、革命以及地方社会三者之间新型互动关系。
自201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的文艺工作讲话之后,“讲话”就成为了学界的一个热门话题,本年度依然如此。党圣元《以〈讲话〉精神引领和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⑧党圣元:《以〈讲话〉精神引领和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社会科学家》,2016年第9期。着重于“讲话”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之间的关系,丁国旗《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习近平治国理政视域中的文艺观研究》⑨丁国旗:《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习近平治国理政视域中的文艺观研究》,《文学评论》,2016年第5期。和王洁、谢鸿昆《习近平的文艺观》①王洁、谢鸿昆:《习近平的文艺观》,《天中学刊》,2016年第1期。从解读“讲话”出发阐发习近平的文艺观,罗玲《毛泽东与习近平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之比较》②罗玲:《毛泽东与习近平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之比较》,《丽水学院学报》,2016年第6期。和刘燕荣、王高萍的《论习近平对毛泽东文艺思想的传承和发展——毛泽东、习近平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比较研究》③刘燕荣、王高萍:《论习近平对毛泽东文艺思想的传承和发展——毛泽东、习近平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比较研究》,《传承》,2016 年第 9 期。将毛泽东的《讲话》和习近平的“讲话”放在一起比较研究,张富文《社会主义文艺工作的人民中心导向探析》④张富文:《社会主义文艺工作的人民中心导向探析》,《理论月刊》,2016年第2期。和潘雯《中国精神:推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的关键词》⑤潘雯:《中国精神:推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的关键词》,《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学报》,2016年第4期。将习近平的“讲话”与建设社会主义联系起来进行研究,等等。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2014年创办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论坛,定期进行研讨,在学界产生了一定影响。本年度共举办8期,主题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代文学理论”、“胡风文艺思想再探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代文学理论之二”、“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新动态”、“左翼经典作家重读的可能性——以近年的郭沫若研究与赵树理研究为例”、“克里斯特娃与当代理论”等。此外,7月9日,中国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理论研究工程领导小组主办了2016年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论坛,主题是 “当代西方文论辨识——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9月21日,全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举办第16届年会,主题为“毛泽东诗词与中国共产党的伟大精神”。9月29日,中国文联举办题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当代文艺实践”座谈会。10月15—16日,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与四川大学共同举办第33届年会,题为“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当代性”。10月29—30日,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与郑州师范学院共同举办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2016年学术年会,主题为“毛泽东文艺思想与新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建构”。这些会议也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的一种表现形式,值得关注。
一个学科要实现从量变积累到跨越式发展,其关键就在于要提出引人瞩目的核心命题,首先引发学科内部的思考、讨论、争辩,进而吸引相关学科的学者关注和参与,引入新的经验、知识和理论资源,特别是新的研究力量。我们希望在即将迈进新世纪20年代的前夜,能够获得这样的契机。
【责任编辑 付国锋】
崔柯,文学博士,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文艺理论。兰善兴,文学博士,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文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文艺理论。杨娟,文学硕士,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文艺理论。祝东力,哲学硕士,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文艺学、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