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高职教育对传统工匠精神的传承

2017-12-10

当代经济 2017年3期
关键词:工匠精神职业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论高职教育对传统工匠精神的传承

朱悦坤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无论是小到一张纸,还是大到航天飞机、海底隧道,现代技术人员就如同传统工匠一般,用自己精湛的技术,为那些伟大的成果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作为未来的现代工匠——高职学生,是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变的主体,如何汲取中国泱泱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在高职教育中培育现代工匠精神,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发展的需要,也是当下高职院校生存发展的需要。

传统工匠精神;高职教育

2016年年初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让人耳目一新。曾几何时,工匠是一个中国老百姓日常生活中须臾不可离的职业,木匠、铁匠、石匠等等,各类手工匠人用他们精湛的技艺为传统生活添姿添彩。高职教育作为现代匠人的培育摇篮,工匠精神是其灵魂支柱。可是,随着农耕时代的结束,社会进入工业化时代,一些与现代生活不相适应的老手艺、老工匠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工匠精神也慢慢被大众所遗忘。我们在大力提倡职业教育的同时,却疏忽了职业文化的培养。

一名优秀的工匠需要精心培育,需要时间上的积累,需要全社会的认同。当前我国的高职院校培养了学生的职业技能,却忽视了培养职业技术的文化,究其根本是忽视了对传统工匠精神的追求,要成为真正的工匠,不仅要掌握过硬的技能,还要树立职业理想,只要态度对了,就能主动成长、不断追求更高超的技能、完善个人职业规划。本文拟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分析传统文化中的“工匠精神”对高职教育的影响:

一、传统文化中的“工匠精神”

何为“工匠精神”?《辞海·工部》中解释道:“工,匠也。凡执艺事成器物以利用者,皆谓之工。”所谓工匠精神是一种对职业敬畏、对工作执着、对产品和服务追求完美的价值取向,是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

中国人自古及今孜孜以求的工匠精神在历朝历代的文献记载中都有体现。早在西周时期,就已设立了“百工制度”,《诗经》中把对骨器、象牙、玉石的加工形象地描述为“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对此,孔子在《论语》中给予了肯定,朱熹《论语》注中解读为“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庄子》中的“庖丁解牛,技进乎道”的描述,都体现了古代中国工匠精雕细镂、游刃有余、孜孜不倦的精神风貌。古代中国也因此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匠品出口国及匠人之国,丝绸、瓷器、茶叶、漆器、金银器、壁纸等手工产品更是世界各国王工贵族和富裕阶层的宠儿。

中国古代工匠匠心独到,他们把对自然的敬畏、对作品的虔诚、对使用者的推己及人,连同自己的揣摩感悟,全部倾注于一双巧手,创造出了令西方仰止的古代科技文明。这正是现代工匠精神的起源,我们倡导重拾工匠精神不是因循守旧、不是偏执浪费时间,是对传统的继承与科技的创新,是中国文化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国文化自豪感的重要体现,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沉淀与融合,更是浮躁社会所缺乏的一种坚定气质与坚守。

二、高职教育与工匠精神的关系

高等职业教育的目的是使求学者获得某一特定职业或职业群所需的实际能力(包括技能和知识等),提供通向某一职业的道路。这与传统工匠自我成长的道路一样,而优秀工匠的诞生离不开学校、行业和社会文化土壤共同的影响和努力,国家、社会和民众对工匠的尊重、对工匠作品的理解、欣赏和支持,都是培育大国工匠的营养。

但是当前社会沉重的就业压力使得高职学生普遍具有茫然及焦虑的心理,填鸭式的教育模式造成学生的自我缺失,急功近利的心情造成学生浮躁的情绪,高调的金钱至上观造成学生畸形的价值观,那种专注、严谨、追求极致的工匠精神在慢慢消失。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著名哲学家雅思贝尔斯在他的《什么是教育》中写道:“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一个灵魂。”著名教育家张伯苓说过:“作为一个教育者,我们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教会学生锻炼身体,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他们的这些观点都在提醒我们:中国是一个注重言传身教的国度,几千年以来,中国的工业基本以私人手工业为主,一个产品的工艺往往需要几代人的专注,“工匠世家”、“书香门第”、“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等大量具有工匠文化内涵的成语流传至今。作为以市场为导向、培养应用型高级人才的高职教育能否传承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尤为重要。

人们总说:意识影响行为,精神左右意识。高职教育过程中,对学生的培养和工匠精神的结合,是未来高职教育的重要发展方向,工匠精神不是进行一味的传承,在创新创造方面也要重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体现在企业的生产和服务过程中,却始于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是未来技能型工匠人才职业生涯的重要起点,只有从职业教育入手,以点带面,强调并注重工匠精神的培养,才能为培育将来的大国工匠提供基本保障,才能为“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战略提供重要支撑力量,才能为“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变提供有力保障。

三、在高职教育中传承工匠精神

1、加强育人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当前高职教育中,德育课程大多流于形式,甚至敷衍了事,有些教师自身思想认识不够端正,没有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我国自2011年起在高职院校中推行现代学徒制,是继承传统师徒关系并为现代匠人传承所用的一大举措。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以师傅的心传身授为主要形式,可以更好地在思想上引导学生从善从德。

同时加强道德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强调:“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也是对每个学生提出的自我要求,要让每一个高职学生了解人生的意义,人活着需要钱,但不是为了钱,快乐、充实的精神追求才是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专业的荣誉感及自豪感。热爱产生动力,唯有喜欢才能专注的投入,因为专注产生乐趣,乐趣产生成就。有了这种态度,才能快乐的生活、工作,才有动力在专业方向上不断攀升。

2、厚植文化底蕴,精湛一技之长是提供“精确性”供给的路径和手段

应当为学生提供涵盖文化素养和职业技能的双重服务。一方面,推进产业文化进校园,打造产教结合的专业文化,培养学生的职业理想和职业态度;推进地方文化进校园,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爱国之心和责任关怀,将文化的积淀、传承、发展融汇于高职教育,以文育人,以文化人,最终实现无需提醒的文化自觉。

3、传统教育以分数论成败,造成了学生自我能力的否定

笔者在2015年9月时担任武汉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辅导员,曾对所带班级电信15304班进行过问卷调查,被调查43名学生,其中有40名学生认为刚刚结束的高考给自己带来了一定的打击,承认自己存在失落感,这是高职生普遍存在的现象。在进入高职院校学习以后,往往会认为高考的失败是未来梦想的一种破裂,就容易形成一种畏难情绪。当遇到新的问题、新的挑战时,习惯性认为自己无法完成,缺少迎难而上的精神,就丧失了专注专攻的工匠精神。

“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才培养观,就是在充分尊重学生个体独立性基础上,从学生的知识发展需求出发,按照职业能力成长规律和人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构建服务和成就学生的育人体系。学生可以在不同时期、针对不同需求选择相应课程,注重实践,大部分课程都以现场教学的方式进行,改变学生成绩评定方式,不再以分数作为唯一标准,而以是否掌握相关课程技能为评分标准,让学生知道掌握专业技能极为重要。改变学生进入高职院校就是为了混个文凭的心态,需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而获得知识、技能,将宝贵的时间用来专研技术。

4、加强社会实践,鼓励学生勇于参加,将自己所学的技能拿到实际操作中去比较、去鉴证

提供校企合作的机会,通过各种创新创业基地“体知躬行”的实践教育,让学生知道自己所学习的技能为社会需要,可以增加其自我的认同感,不断强化“一技之长”,帮助学生缓解就业带来的压力,能够更好地静下心来专研。

四、结语

锻造“工匠精神”是提供“引领性”供给的目标和归宿。工匠精神是一种对职业的敬畏、对工作的执着、对产品和服务追求完美与极致的价值取向,是精益求精。虽然短短三年的高职教育无法培养出大国工匠,但可以而且应该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高等职业教育是以适应社会需要、培养具有技术应用能力学生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当下高职院校都以学生职业技能训练为工作之重,而忽略了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重谈工匠精神,不是因循守旧,而是开拓创新,传承工匠精神文化底蕴与精湛的一技之长是成就大国工匠的两个基本条件。

中国的高职学生是未来的中国工匠,能够静下心来掌握一门技术,专研一门手艺,是事关中国制造发展的重点。“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人的心灵深处一旦有了绵绵不断的“活水”,便有了创业创造、建功树业的“源泉”。这个成功的“源泉”就来自传统文化滋养下的工匠精神。只有具有了工匠精神才能转变人们对高职学生的偏见印象,也只有具有了工匠精神才能使高职学生在将来的工作岗位上脚踏实地、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尽职尽责、精益求精。工匠精神不仅局限于技术技能积累多、社会服务能力强、自我实现人生价值的综合体现,学校乃至整个社会都需要更加注重对工匠的人文关怀。

[1] 吴娟.论工匠精神与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J].人才资源开发,2016(10).

[2] 张永新、林界.高职学生职业精神培养探析[J].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13(2).

[3] 朱佳丽.浅析高职学生的职业精神培养[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9(21).

[4] 姜燕.对高职生职业精神培养的探索[J].职业时空,2008(8).

(责任编辑:占雨秀)

猜你喜欢

工匠精神职业
90后大工匠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工匠风采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工匠神形
职业写作
拿出精神
我爱的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