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视野下“大语文”教育的真善美
2017-12-09马妍
马妍
摘要:本文的语文教育是包括语文、大学语文、应用写作以及创意写作各类中国语言文学核心课程,构成了一个“大语文”的范畴,将审美教育融入语文课堂,文学与非中文专业相结合,进行情感教育、字词句的诵读品味、鉴赏经典、培养发现学生的创造力,都是“大语文”的教学目标,审美教育视野下的“大语文”,应当承担传播真善美的使命和责任。
關键词:审美教育;大语文;文学鉴赏;创造力
语文教育是指大学中整个语文教育教学系统。大学语文、应用文写作以及各类以中国语言文学为核心开设的选修课都应包括在语文教育之中,从审美情感教育的视角建构语文课堂教学范式和语文教育模式,这就构成了一个“大语文”的视野,将审美教育渗透于整个语文教育系统的范畴之中,以陶冶感化人的力量来提倡真善美,从而加强医科大学生的综合素养和人文素质教育。
笔者所在的医学院,语文课已经不是医科学生的专业科目,面对着非中文专业的大学生,语文的课堂教学、以及配合专业而展示出的人文观念和人文精神,尤其显出重要性。教育的重任在于努力培养创新型、开拓型的人才,让更多的学生超越前人,以适应创新型社会的建设与发展。人文精神的培养使得医学院学生更加关注生命、热爱生命、尊重生命。因此,我们在实施教育教学过程中,面对非中文专业的学生,“大语文”的授课以言情、感恩教化人、感染人,语文教学应以培养创造力、创新力的情感教育为主。
一、感受情感,以情动人,情感教育的灌输
这个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林黛玉,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眼睛如果还没有变得像太阳,心灵也如此,本身如果不美,也就看不见美。”道是无情却有情,教师的言传身教、言行举动无不感染教育着学生。审美教育,最终其实是言情的,感情的教育,归根到底是升华人的情感,使人的情感在升华、交流、碰撞中完成高尚的净化。
小学、初中、高中的语文教育和考试密切相关,仍然有很多学生获得了语文课的乐趣,结合应试的语文课难免技能训练,题海战术使得语文教学遁入枯燥的单向思维的陷阱。这其实与语文、文艺教育培养发散思维背道而驰。诗经、楚辞、汉赋、元曲、唐诗、宋词以及明清小说各展风采、在中国文学史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现当代文学中的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等名家名篇将人带人民国沧桑。当代文学更加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样式展示着文学的奇观,若以无功利之心感受文本,其实文学鉴赏是有功利而又无功利的。
因此,文本的阅读、鉴赏以至于语言文学的探究,中国语言文学教育作为持续、开放的教学系统,必然要受到家庭、学校、社会等各方面的制约,这就形成了一个大的外部环境,在这个语文教学系统中,教育方式的不同,师生互动的不同,文学作品的不同等方面都是内部环境,这些方面相辅相成、相揉相济,内部因素因为外部因素而融入社会、丰富经历;外部环境因为文本的真善美,渐渐提升完善。由此,学生与教师之间通过合作、互动、团队、探究等方式,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让学生放飞思绪,各抒己见,畅谈个人对经典文本的创造性的解读。课堂更加活跃,学生纷纷互动讨论,极力想表达自己的新见解,课堂充满了创造之美。
二、文学与生活、文学与医学的结合
语言、文字、文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因为语言的交际沟通作用,美好的语言创造了美好的生活。有这样一个故事,地处安徽的桐城,有一道名叫“六尺巷”的小巷子,据说这里本来没有巷子,巷子两边的人家都要盖房子,一家是清朝当朝宰相张英的亲戚的宅院,一边是平民商人吴氏的宅院。盖房子的时候,两家因为地盘的问题向对方移动,结果两家闹起了矛盾。张英的亲戚于是写信送给宰相张英,希望张英出面干涉此事,张英却不以为然,给家人回复了这样一首诗:“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接到诗,明白了意思,就将自家的墙主动退后了三尺。邻居吴家受到感动,也把墙往后移了三尺,于是两家之间就空出一条路来,这就是“六尺巷”的由来,现在已经成为了当地旅游景点的著名小巷。一首诗,显示了一种说话的方式,一个语言的表达形式,一个处理人际关系的方法,一种心怀大度的宽广,成就了后世的一段佳话。
小到生活琐事,大到政坛外交,都离不开语言的运用、语文的运用,生活之中处处皆是语文。比如,与人交谈、看电视、读报纸、听歌曲、路标、竞职演说、求职报告、会议发言、计划总结。所有这些,都和生活息息相关,联系着古诗词、现当代散文和小说,到处可见的新闻、消息、黑板报、宣传栏、对联、广告,无不包含丰富的知识,处处留心皆语文。
从生活出发,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充分地展示自己的语文才华,让学生通过课堂的内外结合,感受到语文所涉及的丰富意蕴。语文可无限扩展丰富,语文的文本所涉及的社会生活范围也无限延展广阔,关注周围的人和事、关注社会人生,以及人类的命运,语文的课堂教学更应当从正面引导学生,审视社会人生、增加人生阅历。语文教学应让学生感知社会生活的真相、道德评价和审美鉴赏,启发学生自觉地深入生活、观察生活,更加深入地进行理性思考和道德批判,关注人生、关注命运,使医科大学生成为具有人文情怀的医学工作者。
课堂授课过程中,也就是审美鉴赏、审美评价的过程,要注意意象、意境与审美情感的结合,体味形象与情感的有机结合,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引发学生的丰富想像,从而令学生走进审美境界之中,从而达到启迪学生的思想、感染情绪,升华情感,净化心灵的目标。
三、鉴赏经典之美,诵读是不可缺少的学习方式
《朗读者》这一栏目开播以来,受到广泛的欢迎。通过朗读培养学生语言的感受力,是被语文老师普遍采用的一种方法,通过诵读来加强语感,训练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感体验和心理感知。
具有了语感和语言感染力,才能准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朗读、诵读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凭借语言文字的感知,展开想象,寓情于语言文字中、寓情于朗读中,体验文中优美的字、词、句,体验语言的音乐美、体味语言的意境,这样学生才能锻炼口头表达能力、普通话的准确程度、发挥想象力、提升文学鉴赏力,从朗读到感悟通常是学习一篇经典文学作品的重要步骤。endprint
诵读需要学生记忆、朗读;朗读需要学生用心感受,文本中的意象意境,因为朗读而在朗读者的头脑中生发、鲜活,形成了立体的印象,诵读、朗读促使着学生发现问题、追思问题、思考问题,进一步准确地把握作品的整体、作品的思想情感,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达到情感和心灵的净化,得到提升,获得了美和善的启迪和教益。
鉴赏、分析作品,首先要品读文本的文字,在感受语言美的過程中感知语言美。大量经典作品的阅读为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诵读经典文本时,教师应当示范发声练习、并为学生提供音频、视频等资料帮助,带领学生更快地身临其境,感性地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其次,充分和学生交流,从孩子们的视角看问题,也许孩子们看问题的方式完全不一样,特别是当今时代瞬息万变,各类媒体对学生影响的巨大,通过围绕一个项目、一个话题来锻炼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学生通过项目制作、话题准备,搜集了大量资料、然后整理、梳理,形成自我的观点。锻炼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思辨能力等等。最后,开始创造,在阅读基础上的创意写作显示了学生的才华和爆发力、创造力。从某种程度上说,阅读是创造的前提,写作是阅读的发展。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指点学生从审美反映到审美创造,把语文鉴赏能力、审美评价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趣味,让学生去体验文学作品的世界,能够产生创造的愉悦,收到成功的课堂效果。比如让学生现场讲故事、进行故事接龙、话剧改编等等。每个细节的改变都体现出学生的创造力。
朗读、诵读、美读、剧本改编等方式,为语文课堂带来不同的审美方式和审美体验,也为文本的解析提供了多种途径,多种途径相互促进、相互结合,包含审美体验、审美鉴赏、审美创造的系统应运而生。从对语言的感知到对语言的创造,审美愉悦产生,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审美能力得到提升,其人格品质、素质修养也得到了完善。通过诵读培养学生产生真切的感受,进而感知文本的思想内容。使学生积累了语言材料,还发挥了想象力,增进了文字鉴赏,强化了语感,提升了审美鉴赏力和审美创造力。
四、情感教育、艺术美是语文教学的美育因素
优秀经典的文本大多反映充满爱的情感,具有积极的正能量内容,大学生们在思想、感情和心灵上受到感染后,就会产生愉快的审美情趣。罗克·韦尔肯特曾经说过“艺术的最高目的就是使人们更深地懂得生活,进而更加热爱生活,使我们丰富对幸福和美景的向往”。教师们在语文授课教学时,应注重经典文本的内容美和形式美,向学生进行深入的阐释和解读,可令学生领会强烈感人的深刻意蕴,在听、说、读、写的语言实践中,提高艺术欣赏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美的享受。
审美趣味、审美能力在于大量阅读、积累的过程,在深入研读大量经典文本之后,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才能切实地培养起来,审美能力不单单是审美水平的问题.还是直接影响到一个人对客观世界和现实生活本质的真正认识与把握,以致形成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问题。
目前中学到大学的语文教材选用的文章多是脍炙人口的佳作名篇,应用文写作体现了语文与生活、工作的密切的联系,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和体验价值。语文教材仅仅是教师授课的辅助工具,信息时代下,从审美学的角度深入挖掘其中的美学因素,教师在常态课堂教学上,可使课堂变得鲜活生动起来,学生也能得到美的享受,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字、词、句的教学,必然扩展到字音、字形、字义的发掘,语文教学应当在课堂实施的过程中挖掘中华汉语之美、中国文学之美,开发中国修辞学的审美色彩、中国话语权力、中国文学的独特审美功能。
语文课堂审美教育即通过语言文字的学习而进行的情感教育,教育学生如何感觉、知会、观照、体验、鉴赏和评价美,从而进行审美创造。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崇高的审美理想。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把握语文审美教育的特点,才有可能更好地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进行审美教育。
由以上可知,审美教育其实是情感教育,艺术的各类形态都渗透了创造者的情感,艺术的感性显现融入了创作者的感性创造、理性思考和审美评价。美的对象不仅仅是有意味的形式,而是打动人的情感,感染人的力量。审美客体和审美主体在理性与感性的状态中达到和谐、一致,审美主体因观照客体而获得精神的愉快,审美客体因审美主体的鉴赏而获得二次生命力,由审美主体的鉴赏得到二次创造,历经历史的积淀焕发出力量和创造的光彩。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集体创造更加增加了审美客体多元化的理解和解读,学生的审美情感以主体审美对象的外在显现形式的审美观照为前提,客体的感性形式是激发情感的缘由,在此基础上进行的发散思维的活动中,理性理解和情感诉求更加深刻。
五、创造能力的培养
第一,是别人的故事核。通过讲故事的形式,提炼概括出文本中故事核,锻炼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和综合能力。提炼故事核,实际上是进行思维导图的训练,通过故事核的提炼,磨炼了学生的思维和思辨能力,也促使着学生广泛阅读。
第二,基于文本故事核,扩写、改写而生发出的故事。鲁迅、郭沫若、曹禺、老舍、戴望舒等现当代名家的名篇历来是大学生语文教材的重点。比如剧作家曹禺的话剧《雷雨》,被改编成了戏曲、话剧、电影、电视等形式,几乎每种形式都脍炙人口,受到欢迎。学习《雷雨》的过程就是用别人的故事核,编剧一个别人的故事或者自己的故事。通过话剧排演的形式,学生们发挥了极大的兴趣和创造力,改编剧本、背诵台词、体味人物情感。《雷雨》教学变成了学生们的诵读课和表演课,学生变成了演员和观众,在课堂上参与度百分百,将周朴园的老奸巨猾、鲁侍萍的忍气吞声、鲁大海的反抗精神以及青年男女对命运捉弄人的感受,都表现得惟妙惟肖、淋漓尽致。
第三,是借助别人的故事核写出自己的故事。再如《雨巷》,虽然是一首诗歌,却有一个诗人遇见丁香女的故事核,借此发挥,学生们演绎出了不同的诗人遇见少女的故事。同学们的精彩表演赢得了大家的掌声,同学们的幽默也串联了师生之间的交流。从对文学的欣赏提升到了对文学剧本的改编、对故事小说的写作等等。
第四,自己的故事核,自己的故事。这是一个非常困难的环节。讲出个性化、创意的故事,首先需要大量的阅读,郭敬明、韩寒的出现不是偶然,源于他们自幼的书香熏陶,源于大量经典文献的阅读。应用文写作课程一向枯燥,如果格式化的应用写作改为情景创设下的写作,学生一边编剧本、表演,一边撰写公文,则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兴趣,也增强了对应用写作文种的理解。在课堂的应用文学习中,教师要求学生3人或4人一组进行编剧,剧本中应当涉及三个以上的应用文种,这样既锻炼了创意写作能力,又锻炼了应用写作能力。
语文教育是情感教育、审美教育,开拓智力、培养道德情操、社会主义的审美观和价值观以及昂扬的爱国主义精神,在培养阅读力、分析力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先注入再启发,讲好故事,讲中国的好故事,讲好中国的故事,师生对于语文的学习也在欣赏、创造之中,营造出创意的语文教学课堂。在这里,教师应当承担启蒙、引导的责任。因此,审美教育视野下的“大语文”,应当承担传播真善美的使命和责任。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