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的几点思考
2017-12-09黄淑英
黄淑英
摘 要:本文强调课堂中互动的师生关系,重建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如何从实际出发,科学地、系统地掌握语文教学工作的全过程,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关键词:中学语文;处理关系;课堂有效性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创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学生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新课程理念强调课堂教学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的统一;强调课堂中互动的师生关系,重建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如何从实际出发,科学地、系统地掌握语文教学工作的全过程,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几年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力从实际出发,对改革教学方法、探索教学规律、提高教学质量做了课改尝试,有以下三点体会:
一、 正确处理好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关系。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掌握知识,发展认识能力,归根结底要靠学生自己。学生的学习决不是吞咽现成的知识,而是必须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动脑,对客观材料进行加工,才能理解掌握知识。而这一加工过程要经过两个“飞跃”。这两个“飞跃”在教学中的表现就是更高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正确处理好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关系。那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做到:
1. 精心备课。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教学的方向、内容、方法和组织的设计上。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识规律,按照教材的知识结构,提出恰当的教学方法要求,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编写教案,安排好学习的程序。
2. 激发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就得使学生感到学习语文的兴趣。其一,在学习教材内容之前,尽可能以生动具体的事例讲清学习这一部分知识的意义和要求,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我教丰子恺的《白鹅》一文时,先让学生们观察鸡、鸭、鹅等禽类小动物,要求把握它们的形态特征,有什么贡献价值,课前几分钟让学生们进行交流,然后引入课题,这时学生情绪高涨,急于了解课文内容。其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注意设置学生认识的矛盾,进一步激发求知欲。如教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一文时,我就接二连三地提出思考题:你知道北方的冬天是什么样子的?济南在我国的南方还是在北方?济南的冬天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感觉?冬天是寒冷的,作者为什么说济南的冬天是温晴的?在济南,最典型的冬景有哪些呢?整节课中,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不断的启动状态,不断地得到启发。其三,让学生运用所学过的知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如学过《春》的课文知识后,我就拿出文章结尾的三个比喻句,让学生分析“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都具有春一样的生命力;一个是“生长着”,一个“笑着走着”,一个是“领着我们上前去”。同时,让学生体会他们又有各自的个性:“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小姑娘”“花枝招展的”,“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让学生从语句中了解到作者从多方面,形象地、生动地、完整地揭示了春天所具有的“新、美、力”的个性,给人丰富的联想。通过教师在课堂上启发学生讨论,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 启发引导。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离开了教师的启发引导,学生的学习必将陷入盲目性。那么,教师一方面要引导迁移,就是让学生利用自己的知识能力,去发现新问题,分析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如教《克隆》一文时,我组织开发想象的训练和讨论,启发诱导学生打破常规的思维模式,变换角度思考,对事物提出新奇的观点,如“人类再克隆出毛泽东和蒋介石的麻烦”等一些思维的问题。另一方面,要积极疏导。因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常遇到困难,其表现为概念混淆,思路不清。这时老师要及时开导,帮助学生越过障碍,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得以继续下去。如教《白鹅》一文时,教师积极引导学生从具体到抽象地进行综合分析,帮助学生认清“一切众生,本是同根,凡属血气,皆为共感”的道理。
教是为了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十分重要的。怎样才能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很关键的是教师要创设良好的情境,让学生动脑、动口和动手,促使一切感觉器官和与大脑皮层有关的中枢都积极参加活动,以达到最佳的学习状态。因此,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必须结合起来。如此教师的“主导”作用越是充分发挥,就越能保证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也就越能体现出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相互促进的关系。
二、 正确处理好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培养的关系。
当今,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程度不断加深,难度日益加大。因此,只有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才能确保学生信任学习,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知识,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常言说“无知必无能”,这句话说的就是知识是培养能力的基础。但是,知识并不等于能力,而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是顺利进行教学的重要条件,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因此,教师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积极引导学生的认识活动,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之互为因果、互相促进,以便提高教学的质量。对学生能力培养方面,我也做了一些努力,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 观察能力的培养。
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事物的兴趣,让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抓好观察的步骤,做好观察的日记,总结观察的结果。不论是观察人、事、物、景,都让学生把对象和背景区别开来。观察对象时,让学生从先整体后局部把握事物间的联系,还特别注意将观察对象的本质特征和非本质特征区别开来,以便对有关对象形成清晰的表象。从而达到教育和培养学生具有全面地、系统地、正确地、深入地认识事物特点的观察能力。
2. 思维能力的培养。
思维是智力的核心,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更显得必要。它不但要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重视激发学生的思维,而且还要让学生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它主要包括:分析和综合、比较和归纳、抽象和概括、系列化和具体化,归纳和演绎等方法)这些方法是密切联系、互相交织在一起的。在培养学生分析人、事、物、景等过程中,综合地加以应用。但人与人之间思维能力有差异,人的智力有高低,在不同情况下必须要有所侧重。如教《看云识天气》一文时,在学生了解课文知识的基础上,把概括的知识用于解决具体个别问题的时候,对学生进行具体化思维方法认识,使学生能从抽象的事理说明中得到具体的、概括的认识,让学生在解释花红的原因的同时,对学生进行了抽象和概括、归纳和演绎思维方法得以培养。
3. 自学能力的培养。
良好的自学能力是学生顺利掌握知识,发挥智力的最佳手段。学生的自学能力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经过反复训练才能形成。读書能力是自学能力的核心。因而,教师除了重视培养学生自学兴趣和习惯、加强课外阅读指导外,还要特别注意加强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语文的方法,培养读书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我的具体做法是:(1)分粗读和细读进行,并分段加以指导;(2)结合图解;以图代文,以文析图,反复推敲,细心体会;(3)对比异同,采用列表形式加以整理归类;(4)指导掌握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5)运用唯物辩证法观点分析作品,由于受历史的局限性,作者的思想感情与我们现实生活的感受的差别,以一分二地学习理解作品的进步思想及其现实意义,认识“取之精华,弃之糟粕”的学习意义。从而提高学生辩明是非真假、善美丑恶的能力。
三、 正确处理好课堂教学的“同步化”与因材施教,分类推进的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通过课堂教学处理好一般与个别、集体与个人的关系。既要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全班的集体教学上,面向学生的大多数,使教学的深度是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能够接受的;也要善于兼顾个别学生,把各个学生在学习中的问题反映到课堂教学中来,并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对他们提出不同的要求。既能让好的学生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又能让较差的学生的知识得到落实或思维能力得到训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因此,课堂教学就必须从实际出发,了解掌握教材和学生的实际,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这样才能正确处理好课堂教学的“同步化”与因材施教,分类推进的关系,把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才能全面地提高语文教学的水平。
总之,教无定法,科学在进步,时代在变迁,身为老师要在教学实践中紧扣新课标不断进行大胆的课堂改革,以便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提高教育教学的策略与方法》.
[2]《教学改革与创新》.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