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优质栽培调控理论在西藏种植业中的应用

2017-12-09王改花王建林

安徽农学通报 2017年22期
关键词:种植业青稞西藏

王改花+王建林

摘 要:该文通过学习了作物生理生态学、土壤学等学科的理论知识,查阅了有关青稞优质栽培调控的相关文献,并对西藏目前的生产状况进行分析,找出西藏优质栽培所面临的问题,结合作物生理生态学的相关知识对西藏自治区青稞优质栽培提出一些解决措施。旨在通过理论应用实践,让更多的农牧民得到更好的生活保障和经济支撑,为西藏地区农牧民更好地种植青稞提供一定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

关键词:优质栽培调控;种植业;西藏;青稞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22-0044-03

Abstract:In this paper, through the study of crop physiology ecology, soil science and other disciplines of theoretical knowledge, access to the management of high quality barley cultivation of the relevant literature, and the current production situation in Tibet to analyze and find out the problems faced by high quality cultivation in Tibet. Combining the relevant knowledge of crop physiology and ecology, some countermeasures are put forward for the high quality cultivation of highland barley in Tibet Autonomous Region. The aim of this study is to provide a better life guarantee and economic support for more farmers and herdsmen in order to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 and technical reference for the farmers and herdsmen to cultivate barley in Tibet.

Key words:High quality cultivation control;Planting industry;Tibet;Barley

作物生理生态学是从理论上研究作物在复杂多变环境条件下的产量形成机能,以及优化调控的应用性交叉基础理论学科[1-3]。作物的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形成受到自然环境中诸多复杂多变因素的影响,例如,光照、温度、水分、大气、肥力和热量等[4-5]。优质栽培调控理论是指在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中,研究作物生长发育、产量构成要素和品质构成成分与所处的外界环境条件(因子)之间的关系,在实际生茶中采用优化各种决策、生长因子调控和改进栽培管理模式等多种途径,实现作物高产、优质的同时,促进作物高效、安全生产,并形成一套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技术[6-7]。

青稞是西藏地区的重要粮食作物,在西藏及相邻省份的高寒地区,如青海省、四川省阿坝州、云南省迪庆州等,青稞有着悠久的种植和食用历史,青稞中含有的淀粉、蛋白质和维生素等具有健脾养胃、除湿发汗等功效,特别适合脾胃气虚、倦怠无力、腹泻便溏的人食用。青稞经过磨制后的糌粑是藏族同胞上千年来的主食,同时青稞也是酿制青稞酒的最主要原料[8]。据农业部新闻统计,西藏地区2015年种植青稞面积近12.47万hm2,占粮食播种面积的73%,2016年青稞种植面积近13.33万hm2,占粮食播种面积的78%,总产量达65万~70万t,占粮食总产量的68.63%~69.12%。由此可以得知,虽然在西藏地区近两年的青稞播种面积均约占粮食总播种面积的70%以上,但是由于当地的农业基础条件薄弱,高寒阴湿地区自然环境条件恶劣,青稞生产中抵御外界自然灾害的能力极弱,导致青稞的总体收益较低,经济效益低下。随着当今社会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对生活质量的追求将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因此,如何在有限的耕地条件下,提高青稞的单产改善青稞品质将是科技工作者关注的热点问题。为此,本文运用作物生理生态学中优质栽培调控理论,总结和分析了西藏青稞种植面临的问题及改进措施,以期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

1 西藏概况

1.1 西藏基本情况 西藏自治区地处青藏高原西南部,平均海拔4000m以上,耕地总面积22.99万hm2,自然环境条件复杂多样,区域差异明显,气候类型独特多变,全区自藏东南向藏西北年平均日照时数逐渐增多。平均气温呈现出由藏东南向西北逐渐降低趋势,气温偏低,温差较大。西藏拉萨、山南等地区土壤基本呈碱性土壤,土壤质地以沙壤土为主,保水保肥能力差,局部极少数地区为粘土,土壤含水量较低,土壤肥力弱,对作物的生长十分不利,因而在实际生产应该采取一定的有效措施来调节和改善自然因素对作物生长的影响,以期取得可观的收益。

1.2 西藏农业气候与青稞生长 西藏由于其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了复杂的地形地貌和多变的气候环境,除昌都地区外,把西藏分为藏南和藏北两大部分,因不同的自然气候特点通常称藏北为牧区,藏南为农区或半农牧区。因受自然气候条件的影响,全区种植业呈现明显的垂直分布。春青稞分布海拔较高,直至4750m,冬青稞分布在较低海拔区,冬青稞约有70%的耕地分布在海拔3000~4100m間的沿江与河谷地带。特殊的高原大陆性气候对农牧业的生产发展具有一定的限制和影响,首先热量与水分因素较为突出,其次是土壤及其土壤肥力,但是,西藏又具有平原地带不具备的优越条件,即辐射强度大、日照时数较多、年温差较小、昼夜温差大,对作物(青稞)光合作用的进行和养分的积累起着促进作用,为高原地区青稞穗大、粒重、千粒重高等生育特点奠定了基础。endprint

2 西藏作物栽培面临的问题

2.1 生产条件差,单产水平低 西藏分布在高海拔地区,自然条件恶劣,耕地分散且贫瘠,干旱严重,有效灌溉面积少,生产上作物常因干旱而缺苗少穗。并且绝大多数耕地为沟壑旱地,极少部分为缓坡梯田和平地,在绝大多数的沟壑旱地中种植青稞,由于自然条件致使其抵御外界灾害能力极弱,水分缺失严重,加上地势难以开发,不能充分利用地下水,干旱成为青稞高产优质过程中首要限制因素,农田基本设施严重滞后,综合影响青稞产量的提高。目前,只有少部分地区国家出资进行开发,使农田干旱问题得到解决,绝大多数地区干旱问题尚未得到很好的解决。另外,西藏土壤大多数偏碱性,而青稞生长在中性土壤中最有益,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青稞的产量和品质。

2.2 经济基础差,生产投入不够 由于历史、社会、自然、经济等因素的制约,加之地方对农业的投人非常有限,基础设施建设难以大范围改善,地力、水利、肥料、机械等投人严重不足。导致种植面积大,单位种植面积上得到的生物效益不是很高,在一定程度上,经济效益更难以提高。因此,在当地作物种植的过程中,应大力采用西藏当地的优势环境资源改善当地作物种植的劣态。

2.3 科技含量不高,服务体系不健全 由于高原特殊环境条件、经济水平的制约,全区专业技术人员较为缺乏,造成青稞种植生产过程中采用新技术力度不够、种植资源更新缓慢、推广应用现象较少,造成在种植过程中不能全面考虑种植密度、种植方式及耕作(种植)制度对作物生长的影响。其次是社会历史教育发展传播的缘故,农牧民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文盲和半文盲普遍存在,劳动者生产技能较差,接受科技知识能力差,普遍认同传统的种植模式,对新科技和新知识的感知程度不够,对生产发展影响较大。三是种植面积大,服务成本高,技术、品种的要求多样化,不同品种对当地的环境条件有适應的过程,不同生长发育时期营养供应不足,致使农作物品质未能达到一定的要求,造成青稞生产中的科技含量不高。

2.4 种植保健技术有待提高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往相比青稞培育科研单位逐步减少,从事青稞栽培方面研究的科技工作者不断减少,因而新品种选种培育速度明显减慢。经济技术的不足导致诸多地区尚未形成完善的青稞培育管理体系,致使新品种不能及时更新培育和大力推广。目前还存在青稞主产区种植20年前使用的种子,甚至偏远地区仍然种植沿用数年的古老农家品种。整体种植结构混乱,几乎不能做到秸秆还田,导致土壤肥力逐年下降,因而青稞种植保健技术有待大幅度提高。

3 西藏作物优质栽培的措施

在适宜的生长环境条件下,运用配套的栽培技术,充分发挥新品种的遗传特性,综合达到高产、优质和高效种植的目的。西藏的海拔高,光照强度强,土壤比较干旱,土壤多为沙壤土,保肥保水能力较差。因此,通过学习农作系统管理之后,用优质栽培调控理论结合西藏实际的环境及地域特性,为获得高产、优质的青稞种提出以下一些补救措施:

3.1 土壤改良 青稞对土壤的适应性虽然很广,但要求达到高产、稳产、优质的品种,必须创造一个良好的土壤环境条件,以满足青稞在生长过程中对水、肥、气、热的要求。青稞的根系发育比小麦分布浅,扎根较浅,根量较少,同时耐湿性不如小麦,因此应精细整地,做到深耕细整,作畦并开好排水沟,为根系发育和地上部生长创造良好的质地条件。西藏的土壤以碱性土壤为主,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在前期整地过程中适量加入石膏(主要成分CaSO4),可以改变土壤的碱性,使种植土壤变为中性土壤对青稞的种植最有利。

3.2 科学灌溉 制约西藏农牧民种植业最根本的因素是缺水导致的干旱,因为常年各个时期的降雨不同,并且土壤质地多为沙壤土,海拔高,晴天光照强度大,阴雨过后,由于强光照射水分很快蒸发掉,致使作物可以利用的水分相当少,这在一定条件下制约了作物的生长发育,尤其在青稞的拔节期如果缺少水分,致使作物的生长延缓,为了使土壤能够供给植作物足够的水分,在生产实践中,我们应该在梯田旁边改修水渠,充分利用有限的水资源,在作物需水时期适时浇灌,保证水分的及时供应。因为西藏的土壤为沙壤土,保水保肥能力较差,因此我们必须采用多次少量的方式进行灌溉。或者在种植过程中,农田开沟种植,以便于下雨时土壤能够接受更多有效利用的水分,只有补足水分,植物才能正常生长。在渠水浇灌不便的地方也可以在几块梯田旁边修建一个蓄水池,下雨天储存一定的水量,在干旱时可以适时利用。

3.3 充分利用光照强度 西藏的光照强度较强,我们可以采取提前播种的方式,延长光照周期,延长生育期,从而间接的提高作物的淀粉和蛋白质的含量,因为淀粉是光合作用的最终产物,在光照充足的情况下,淀粉的合成量增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作物的品质。因此,在西藏青稞的农业生产中,我们采取将播种期提前到三月底或者四月初最适宜,这样有利于在延长生育期的同时,后期降雨充足时作物正是需水时期。

3.4 科学施肥 青稞在不同生育阶段对氮、磷、钾肥的需求量不同。生长前期主要以营养生长为主,对氮的利用和吸收较多,在茎秆急剧伸长阶段,对钾的利用率较高,孕穗至开花期是磷吸收的关键时刻。青稞一生中需肥量出现2个高峰,呈“V”字形—高、低、高的需肥规律。第一高峰是在出苗到越冬始期,即生长锥伸长到二接期时,要求有较多的氮素和适量的磷、钾营养,能够促进幼苗发根和分蘖,加快幼苗幼穗分化的程度,培育健壮苗过冬,过冬期间需肥较少。返青以后将进入第二生长高峰期,随着植株生长发育进程的加快,需肥量也不断增加,特别是在生长前期至开花阶段,需肥量最大,此时促进结实器官发育,巩固分蘖成穗,减少小穗退化,提高单穗重量,力争高产稳产。因此,在青稞的两个高峰期要适时追肥。

3.5 合理密植 要采取合理密植的种植模式,根据不同品种的生育特性,设计获取高产的最佳种植密度,在产量构成的三要素中,收获穗数是最关键的因素。目前青稞生产普遍存在播量不足、穗数偏少的问题,适当增加播量,达到合理密植,能有效地提高产量。构成青稞产量的因素是由穗数、每穗粒数和粒重,生产中只有使这三因素乘积达最大值才可能获得较理想的产量,但“三因素”与基本苗关系相当密切,所以青稞高产就要处理好“苗、株、穗、粒”之间的关系。种植青稞有足够的穗数是夺取高产、稳产的中心环节。穗数的多少是由基本苗和分蘖成穗数2个因素构成的,在一般生产水平下主要靠主茎成穗,因此应适当密植保证用种量,用种量225kg/hm2左右,基本苗达到450万/hm2左右为好。endprint

3.6 采用换季作物,通过稻茬来改变作物的生长特性

青稞最好种植在豌豆、大豆、油菜的茬上,这样以便于秸秆还田,有助于提高土壤基肥,对作物的生长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并且在青稞生长的过程中,要做好人工防虫防害,在拔节期要进行人工除草,这样一方面防止田间杂草对青稞的生长产生一定的影响,另一方面起到松土的作用,增加作物的根系呼吸作用,从而使作物更好的生长。

4 结语

本文结合西藏当地的地理气候特征,对青稞的優质栽培进行了简要的论述,阐述了为提高青稞单产和品质,将青稞生育期内所使用的农艺措施与高产栽培理论进行总结,将青稞高产栽培的技术措施系统化和理论化,总结出青稞优质高产栽培要抓住的关键技术措施,以求今后通过合理的栽培措施获得更可观的生物产量和经济效益。然而,在具体的生产实践中,还必须因地制宜、因时制宜,考虑青稞自身生长发育规律,与青稞生长发育有关的环境条件变化规律,人和青稞生长发育及环境条件关系的规律,这样才能更有效地、具有针对性的采取各种栽培措施来提高青稞产量和品质。

参考文献

[1]梅红,徐云,木德伟,等.青稞高产栽培技术研究初报[J].青稞科学,2004(1):10-13.

[2]李学信,陈斌,泽拥.高海拔地区春青稞增产栽培技术[J].中国种业,2008(3):50-51.

[3]孟霞,卓嘎,大次卓嘎,等.西藏部分青稞主要农艺性状分析[J].麦类作物学报,2010,30(6):1043-1047.

[4]郑丕尧.作物生理学导论[M].北京: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92.

[5]娄成后,学臣,等.作物产量形成的生理学基础[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6]凌启鸿,张洪程. 作物栽培学的创新与发展[J].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15,8:66-69.

[7]曹宏鑫,张春雷,金之庆,等.数字化栽培的框架与技术体系探讨[J].耕作与栽培,2005,3:37-40.

[8]格桑.西藏地区青稞增产栽培技术[J].西藏农业科技,2013(35):34.

[9]强小林,顿珠次仁,次珍,等.西藏青稞产业发展现状分析[J].西藏农业科技,2011,1:1-3.

[10]强小林,张桂芳,付开地,等.优质保健青稞“藏青25”品种选育与栽培技术[J].大麦与谷类科学,2008(3):55-56.

[11]李学信,陈斌,泽拥.高海拔地区春青稞增产栽培技术[J].中国种业,2008(3):50-51.

[12]王鸭珍,牛忠海,张时满.青棵原料营养成分浅析[J].酿酒科技,1997,81(3):30-31.

[13]彭正文,申建斌.氮肥施用量与分配对裸大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J].大麦科学,2000(2):28-32.

[14]颜士华,杨汉元,张亚生,等.青稞优良品种高产栽培技术研究[J].西藏农业科技,1994,16(3):21-25.

[15]周正大,周春来.西藏青稞[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7:120-122.

[16]山东农学院.作物栽培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80:12-14.

[17]刘铁梅,邹薇,孙东发,等.优质啤酒大麦华大麦6号综合栽培措施的数学模型及优化方案[J].麦类作物学报,2007,27(4):725-730.

[18]王恒良,栾运芳.西藏林芝地区青稞产量构成因素的相关和通径分析[J].大麦与谷类科学,2007(3):10-13.

[19]李萍.西藏林芝地区春青稞产量及其构成因子主成分分析[J].西南农业学报,2010,23(1):26-29.

[20]祁如英,汪青春,马占良.青稞产量形成的气象条件分析评价[J].麦类作物学报,2008,28(3):518-522.

[21]王显萍.提高青稞田出苗率的技术措施[J].种子,2010(10):119-120.

(责编:张宏民)endprint

猜你喜欢

种植业青稞西藏
都是西藏的“错”
青稞地里的母亲
种植业结构调整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个人的西藏
“藏青2000”青稞新品种示范推广的成效与做法
西藏:存在与虚无
种植业
钻研种植业 带头奔小康童进礼
种植业饲养业他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