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线统计图》说课稿
2017-12-09陈明芳
陈明芳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内容是:人教版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折线统计图》第一课时。下面我就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理念、教法分析、学法分析、教学过程六个方面来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折线统计图》一节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基本方法,会用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来表示统计结果,并能根据统计图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了解了统计在现实生活的意义和作用,建立了统计的观念的基础上,又一次认识一种新的统计图——单式折线统计图。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除了可以表示一个数量的多少之外,最主要的作用是表示一个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本节内容为以后的复式折线统计图作准备,通过正确地认读统计图,为今后学习的统计图分析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认识,我把本节《折线统计图》的教学目标定位于以下几点:
1、知识与技能:在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认识折线统计图,并知道其特征。能从单式折线统计图中发现数学问题,同时能够依据数据变化的特征进行合理的推测。
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折线统计图特点与作用的过程,感受从“具体”到“一般”的数学思想方法。
3、情感与价值观:通过对数据的简单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价值,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教学难点:能够依据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
教学关键: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三、教学理念
本节课,我确立了“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设计理念。基于这一理念,本节我精心选取了大量的生活素材,使统计知识与生活建立了紧密的联系。如:全国参加机器人大赛的人数,24届─29届奥运会上中国代表团获得的金牌数,提供这样富有现实意义的素材,让学生在分析数据、解读数据的过程中,自主探究、和谐合作发现数学知识,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培养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和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从而增强学习的动力,产生积极的情感。
四、教法分析
针对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以及他们现在的知识水平,本节课的教学以自主探究为主线,我主要采用了创设情境、引导探究、引导发现、组织交流、组织应用等教学方法,让尽可能多的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课堂上教师要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与学生“同甘共苦”一起体验成功的喜悦,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高效的学习氛围。
五、学法分析
《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学时,我通过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入,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数学,使学生体会到观察、概括、想象、迁移等数学学习方法,在师生互动中让每个学生都动口,动手,動脑。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六、教学过程:
本课分成:激趣导入——探究新知——知识拓展——梳理内化——实践应用四块内容。
在激趣导入部分:在教学中,通过例1中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的人数引入教学,复习条形统计图,从脑海中提取与本节课相关的认知信息,为新知的学习做好准备。以条形统计图为基础引出折线统计图,以知识迁移的方式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互相合作,认识了折线统计图。并能够根据折线图回答和提出问题。在探索学习中知道折线图既可以反映数量的多少,更能反映数量的增减变化,进一步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征。
在探究新知部分:通过对折线统计图进行观察、分析,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异同点的对比,真正理解把握折线统计图的特点。相同点的比较最主要是让学生理解折线统计图的一般知识;而不同的比较最主要是让学生能准确把握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观察折线统计图中线段上升——数量增加,下降——减少,倾斜角度——增减幅度,从而引出不仅能表示出数量的多少,还能清晰表示出数量的增减变化。这样,通过以上两部分的学习,学生了解掌握了折线统计图。
在知识拓展部分:根据本节知识结构的特征和学生的认识规律及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给学生提供了24届─29届奥运会上中国代表团获得金牌数的统计表,让学生体验绘制折线统计图的过程,发现数学信息,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现实的作用,同时渗透热爱奥运事业的爱国之情。
在梳理内化部分:让学生指出折线统计图在生活中的应用(主要有股票图、心电图等),体会折线统计图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在实践应用环节,让学生完成课本P105页“做一做”,也可以学则绘制自己的身高变化折线统计图,既可以激发学生完成作业的欲望,还可以巩固本节课的知识。
七、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既简洁明了,又一目了然,突出了了折线统计图的特征。
总之,这节课我努力体现并实践着数学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时时处处贯彻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小主人,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能动手操作,能探讨研究,能合作交流的平台,让学生在和谐的情景中自主的学习,学生既获得了知识,又在无形中提高了自己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