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英语中的歧义现象
2017-12-09周艳艳
周艳艳
摘 要:在学习英语过程中,常常由于歧义而产生问题。研究英语中的歧义现象不仅能够帮助人们避免尴尬,还可以利用歧义来为人们服务,创造意想不到的效果。本文主要从语音、词汇、语法和语境方面分析引起英语歧义现象产生的各种因素,来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歧义现象。
关键词:英语歧义;语音;词汇;语法;语境
一、概述
英语歧义一般是指一個句子有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解释。歧义产生的原因主要有:词义不明确,句法不固定,层次不分明,指代不明确。英语中有限的音素,有限的书写符号,有限的语法规则、结构框架,导致同音字、一词多义、一语双解、模棱两可的现象的出现,因此语言歧义现象在所难免。
二、英语歧义的来源
英语歧义现象主要来源于四个方面:语音、词汇、语法和语境,我们通常上将歧义分为以下四类:
1.语音歧义。
语音歧义主要是由于同音异义词而产生的歧义。同音异义词就是发音相同而拼写不同的词。这些词在英语书写中可能给学生造成困难,因为他们可能不知道哪一个是正确的拼写形式。此外,这些词在英语口语的理解上也可能给学生带来困难。例如:
knew(know知道的过去式)——new(新的)
seen(see的过去分词)——scene(场面)
sent(send的过去分词)——cent(分)——scent(气味;痕迹)
2.词汇歧义。
词汇歧义是指句子中的某个词的意义有几种不同的解释,一般由一词多类、一词多义、英美文化差异等引起的歧义。翻译和交流过程中容易造成很大的困难。一词多义是所有自然语言特有的一个共同特征。英语也是如此。在现代英语中,绝大多数的单词都是一词多义的。一词多义是指同一个词在同一词类中,往往有几个不同的意义。比如regular就有很多意思。具体例子如下:
regular reading一般阅读 regular job固定工作
regular flight定期航班 regular visitor常客
regular speed匀速 regular army正规军
一个词或者词语在不同的句子中的意思不一样。例如:
Every life has its roses and thorns.
每个人的生活都有甜有苦。
解析:在句子中roses(玫瑰)和thorns(刺)这两个具体形象在此句中引申为这两个形象所代表的属性:“甜”和“苦”。
英语中还有词类一词多类的现象。它是指一个词属于不同的词类,具有不同的意义。如:face它既可以作名词,表示脸、面孔、表情,又可以作动词,表示面向、朝向。
3.语法结构的歧义。
语法结构的歧义是指对句子中的句法结构有不同的理解而产生的歧义。由于英语语法的灵活性和句法的松散性,句法结构的歧义大量存在。例如:
John saw Peter in the bus.
介词短语“in the bus”是地点状语,它可以限制“John”或“Peter”,也可限制“John”和“Peter”两者。于是例句便具有以下三种含义:
(1)John saw Peter while John was in the bus.公车上的约翰看到了彼得。(彼得不在公车上)
(2)John saw Peter was in the bus.约翰看到了公车上的彼得。(约翰不在公车上)
(3)John saw Peter while they are both in the bus.
约翰看到了公车上的彼得。(约翰和彼得都在公车)
4.语境歧义。
语境歧义现象是在言语交际活动中产生的。言语活动包括了说、写者的表达和听、读者的理解两个方面,因而可以从生成和认知两个角度去分析它。在正常的交际中,说、写者表达的思想、组织话语都有明确的语义内容,听、读者也能较准确地理解他的意思。这时候,两者是统一的,共同完成交际活动,无所谓歧义。但有时二者不完全一致,就会出现种种语境歧义现象。
(1)对于某一确定的语义内容,或者听、读者不能完全理解甚至误解;或者不同听、读者有不同的理解;或者听、读者明明能理解却故意曲解。
(2)有时一个语句可以同两种语境的话题相联系,或因指代不明确而同两种语境相联系,常会造成歧义。有些语句是模糊语言,可与不同的语境相联系,联系说话者的语境,意思明白;但当联系听话人的语境,就会引出另一种理解,也会产生歧义。
(3)交际双方的预设和所具备的知识背景不一致,从而产生误解。
(4)社会文化、心理、习俗等内隐性因素也常会影响到交际和理解,导致歧义产生。
四、结语
英语歧义现象是语言交际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在交际过程中,我们要从语音、词汇、语法和语境诸方面分析,最终达到在话语中消除歧义的目的。学习和研究英语歧义,对我们在国际化交流中避免不必要的尴尬和困扰十分重要。
参考文献:
[1]张克礼.英语歧义结构[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3.
[2]张维友.英汉语词汇对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
[3]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