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尝试

2017-12-09权丽琴

散文百家·下旬刊 2017年9期
关键词:传统教学尝试语文教学

权丽琴

摘 要:新课改的实施,各种新颖的教学方法在各学科教育中广泛施展,但是自古以来传承下来的教学方法扔不能丢弃,要取其精华发挥它的优势。本文主要谈谈传统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尝试,以期更好的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发挥语文学科的教育功能。

关键词:传统教学;语文教学;尝试

一、书读千遍,其义自见

在现代文教学中,笔者尝试运用“熟读深思”法,实践“读书千遍,其义自见”的古训。

宋代朱熹《朱子童蒙须知》中有云:凡读书须整顿几案,令洁净端正,将书册整齐顿放,正身体,对书册,详缓看字,仔细分明读之。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谓熟读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

其实,“背书”方法,真正强调的是“熟读”、“缓读”,反复不断的强调“读百遍”,却不强调“背诵”,甚至反对勉强背诵。中国人是全世界最会背书的民族,但古人用的却是一种没有任何技巧的技巧:“百遍法”。苏轼也有类似的说法,“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运用这种方法,在教学中取得一点成效,谨小结如下:

(1)课文读够8遍,才能开始参与集体学习;读够30遍,才有资格向大家汇报分享。

(2)在小组内检查读书效果: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方可视为读书合格。

这两点提高了学生的定力,专注力和清净心得到实现。

(3)给原文重新拟写标题,至少两个。

(4)找出文中的故事,能够全面讲述,并给故事拟写小标题。

这两点训练了学生整体感知和总结概括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5)找出作者引用的经典名句,并开解其深刻的义理。

(6)找出作者的嘉言慧语,抄写下来,并背会。

这两点增强了学生对语言的敏感度,养成了积累的好习惯。

(7)提出相关的问题,并自己用原文回答,以此更深刻地理解作者的用意。

这一点帮助学生深入文本,体悟文心,自然化身作者,提高思想认识和语言表达能力。

比如《闲话章太炎》一文,学生提出了一些思考问题,很细致地理清了全文的思想内容和结构思路,以及表现手法。

鲁迅是章太炎的弟子吗?为什么说“算是”?鲁迅写的纪念章太炎先生的文章中,赞叹的是什么?能背下来那段“捧得让人好眼红”的文字吗?

作者说“然而我敬佩章太炎,不是因为他创建光复会参加同盟会的革命经历。”,那,作者“闲话”,话了章太炎先生的哪些方面?

作者说,自己喜欢章太炎,更多的是什么?

章太炎先生的“名士气”,体现在哪些方面?

给第六段文字拟写一个小标题;对这件事情,作者是如何评价的?艺术性何在?

章太炎先生被移往龙泉寺关押时,发生了什么事?说明什么?

陈宧为什么嫉恨章先生?陈宧又是如何评价章太炎的?

请讲一讲“纵酒骂袁以致误车”的故事。

章太炎绝食,是如何结束的?说明什么?

最后一段,可以去掉吗?有什么作用呢?

(8)关于“实践”,即“学以致用”的方面,在本文第三部分具体阐释。

二、曼声长吟,开启心性

在古诗文教学中,笔者尝试引入了吟诵教学。关于吟诵的最早的记载是《尚书》,尧曰:“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歌永言”,就是说汉语的歌曲,把说话拉长就可以了,“声依永”是说音乐就是按照拉长的说话来进行的,“律和声”就是把这些声音放在音律上、音阶上。这就是中国式的作曲法。

《毛诗大序》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长言之,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诗言志的传统,非常重要。志,心之所之,心向往之。吟诵能帮孩子打开心扉,真诚地表达自己的情感,打开自己的声音、身体和表情。

孔子发明了一个人也可以实现礼乐文化的办法,这就是抚琴而歌。孔子把吟诵从集体性质变成个人性质,为中国文化找到了一条秘密的传承之路。屈原是我们所知道的第一个用吟诵进行创作的人。后来,全中国的诗人都学会了用吟诵来进行创作。吟诵从此成为汉诗文主要的创作方法。

既然古诗文都是吟诵着创作出来的,那学习当然应该吟诵了。古人写诗是为了修身养性。诗是写给自己的,修养心灵,陶冶情操,使他对待事物和别人充满爱心。《大学》云:“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中国古代的人无论做什么,吃饭、学习、琴棋书画、经商、做官……都是为了修身。

在吟诵教学中,笔者小结了几点粗浅的做法:

(1)听取专家讲座,了解吟诵,欣赏吟诵家的吟诵调,引起浓厚的兴趣。比如,听吟诵讲座,并欣赏吟诵作品:《望大陆》《将进酒》《水调歌头》《爱莲说》《静夜思》《无题》等,还欣赏一些吟诵展演《春江花月夜》《木兰剧》《诗经小雅蓼莪》《诗经小雅鹿鸣》等。学生由此喜欢上吟诵,吟诵就打开了他们的心怀。

(2)选择2到3首吟诵作品,全面模仿,以求形似而神似,积累吟诵感觉。比如学生选择《静夜思》《木瓜》《春夜喜雨》等等。学生开始展示自己,突破自己,显示自己的真心。教师一对一辅导,实现一对一教学。

(3)学习各种文体的吟诵方法,比如“近体诗”“古体诗”“乐府诗”“文言文”等分门别类,然后欣赏吟诵家的诵读和吟唱,并在古诗文学习实践中运用。在教学中,学生主要学会了近体诗的读诵和吟唱,当然,主要是模仿学习传统吟诵调或普通话吟诵调。学生长时间定在一首诗上,诵读吟哦,亲近古文字,在声音中体验古人的心境。

(4)补充一些课外的经典吟誦,比如《诗经·卫风·木瓜》《诗经·小雅·蓼莪》《木兰诗》等等。这些诗都是古人的生活动画片,不仅吟唱而且表演,学生投入其中,乐此不疲。

(5)鼓励学生适当做一些创作。比如学生试着把《兵车行》用地方方言,干板腔的形式唱出来。学生做得兴致盎然。

(6)适当给学生补充一些经典戏曲,比如京剧《廉吏于成龙》,黄梅戏《六尺巷》,秦腔《西京故事》,越调《老子》,评剧《朝阳沟》,豫剧《村官》等。丰富学生的音乐库,鼓励学生寻找自己的调子。

(7)把吟诵方法延伸到现代诗文的学习中。涉及到作品《致橡树》《相信未来》《父亲的五谷囤》等。并试着改唱现代歌曲,如《爱你一万年》《两只老虎》《学习雷锋》等。开始创作,创新。

(8)鼓励学生见字就唱。让唱歌吟诵成为生命的常态。师生在曼声长吟中,渐渐开启了尘封的心灵,扫除了心间的障碍,获得了生命的释放,开启了纯净纯善的心性之光。

三、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在写作教学中,笔者尝试“作文即是做人”的原则,努力让学生把所学变为自觉的行动。即“力行”,就是按照经典去做。

《论语》第一句话,“时习之”,“时”就是时时保持;“习”是练习和实践。你真正去做了,你的喜悦就来了。你给人礼敬,露出灿烂的微笑,跟人家问:早上好!对方很欢喜,你也很欢喜啊。所以一个人对人的恭敬,首先先滋润了自己的身心。你今天对人献出爱心,首先滋润的也是自己的身心。所以“仁者寿”,仁慈的人为什么长寿?他念念都是仁慈的思想、磁场,他的身心都是最好的,太和之气。就像我们早上读经典,读的时候身心非常欢喜平和,“不亦说乎”。为什么以前觉得学的时候觉得不亦苦乎,因为我们把可以利益我们一生的智慧学成知识,只把它拿来在考试当中用而已。它本来有大用,结果我们现在把它当一个很平常的物品,甚至还把它扔在一边不用它,很可惜。

所以经典实实在在落实一句,自己的道德学问就有很大的提升。假如我们学了半年、一年、两三年都觉得没有很大的进展,我们对于每一句经句,没有实实在在去落实它。所以,学,还得回归到学一句实实在在做一句,这才是实学,不然还是学知识而已,知识利益不了我们的身心、利益不了我们的人生,甚至于还会长浮华。《弟子规》讲得很清楚,“不力行”,只学知识,“但学文”,就“长浮华”,因为这个道理不要求自己,就变成看别人,那就增长傲慢了。《弟子规》的每一句跟我们德行扎根都很关键,不可轻忽了扎根,根深蒂固才能枝繁叶茂。力行的态度很重要,学了马上去做。夫子就是这样的风范,他才有这么高的成就。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1.学文章,感人品。

比如,学习了《岳阳楼记》,不仅仅是会翻译,能背诵,考试能用上知识点,更重要的是,要真正体悟范公的行持,激励自己,也能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学了《过零丁洋》,能深刻体悟文天祥“忠肝如铁石”的气概,及“毁家纾难、九死不悔”的精神。并在生活中,也勇于做这样的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一定做有益于别人的事,做对国家民族和人民有利的事。特别现在这个时代,承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最好的报答祖国,报答祖先和圣贤的做法,那就要直下承担,见义勇为。

2.多对照,勤反思。

在练习写作文的过程中,我们试着用“记事卡”来帮助孩子们转念,改掉先前的错误的思想和不好的习气,决心用圣贤的教诲知道自己的言语行为。记事卡主要有七各要素:①时间地点涉及对象,②事件,③之前想法,④之后想法,⑤事情结果,⑥评价。⑦追踪

比如某同学写的记事卡:

时间:2016.10.11

地点:教室

对象:自己

事件:今天丢了50元钱。

之前想法:明明放在课桌里了,一定是谁偷了吧。

之后想法:刚刚学了《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需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现在却常是忧郁。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会过去;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念。普希金说,生活真的欺骗了我,我都要相信: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而且,《弟子规》中也讲到: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那我就不能随便怀疑别人,如果自己被人随便怀疑,心里一定不好受。老师教导:为什么不猜疑?因为学圣贤教育的人相信“人之初,性本善”,他相信每个人都有本善,所以对人不会有成见。纵使在发生事情的时候,因为对人没有成见,不会妄下判断。我们看到一个动作、一个情况,“他一定怎样怎样”,那都是已经内心中对人家有成见,太武断。要充分了解情况,然后不要造成误会。真正充分了解情况,对方真的有错呢?那也没有成见,为什么?“苟不教,性乃迁”,那是他后来染上的习气,不是他的本性。所以相信人有本性,对每一个人,始终保持信任。跟对方有缘,更要进一步尽自己的道义,因为他本性迷失了,他现在贪心做主、嗔恨做主,所以这个时候是做《弟子规》,“善相劝,德皆建;过不规,道两亏”。

结果:感觉自己丢了钱,但心性上有很大的提升,感谢这50元钱,让我明白了“宽容”“不猜疑”的道理,从今以后,我不会再犯计较和猜疑的习气。

自我评价:自己错了,今后要爱惜物命,保管好自己的东西,发生问题时,“心中无事,方能事事”。

导师评价:如果有多余的钱物,把它送给更需要的人用,多多与人分享,这样一定不会发生丢钱的事情了。而且,财布施得财富。

3.前有车,后有辙。

在学文章时,鼓励学生分享他自己先前做得好的地方,相观而善谓之摩。比如学习培根的《论逆境》,文中说道“幸运固然令人羡慕,但战胜逆境则更令人惊佩。”对于这一句的解读,我们先是“以前文解后文,以后文解前文”。后面又说道:“超越自然的奇迹,总是在对逆境的征服中显现的”。幸运所需要的美德是节制,而逆境所需要的美德是坚韧,后者比前者更为难能。然后,师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逆境,以及战胜逆境的经历。

如果没有做好,那就分享今后或者就现在准备如何做。

然后,再找出一些历史上古今中外的“战胜逆境”的事例,进行分享。

笔者在语文教学中,主要运用了一些“传统教学法”,比如“读书千遍其义自见”“吟诵教育”“學而时习之”等等。虽然才刚刚开始,但学生很受益,主要是这种教学,契入了学生的灵魂,在“立德树人”方面更有一些优势。所以,我也很有信心,继续做下去。

猜你喜欢

传统教学尝试语文教学
再试试看
一次惊险的尝试
尝试
慕课结合传统教学对高校教学模式改革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