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习作个性培育方法研究
2017-12-09李红梅
李红梅
小学生习作的个性,是童真、观察、巧思的综合表现。如果儿童的习作视角是真实的、独特的、充满幻想的,那么它就是有个性的。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中怎样才能提高小学生的习作能力,让小学生写出个性呢?
一、儿童教育的核心是“求真”
“求真”,是返璞归真,是让儿童心灵保持原有的天真与纯洁。由于社会风气的影响,现在的儿童不愿或不敢说真话。这个结果很多是我们老师的责任。孩子就是孩子,千万不可成人化,不能用大人的眼光,用成人的思维,去对待他们。如果孩子们的童真丢失了,那么个性是很难找回来的。
我们现在的社会太多地散发了"庸俗"教育,我们现在的教师太多地实施了"高等"教育,我们现在的家长太多地注入了"成才"教育,使教育进入数以万计的"批量生产"之中。学生的天性没了,个性没了,教育仅在一个模式里铸造,学生成为了做题的机器。上大学的信念从小就笼罩了孩子们的整个精神世界。倘若不成功,就会使孩子的整个精神跨塌。教育尚且如此,那么习作教学这个涓涓细流里又能有几丝鲜活的泉水呢?学生的习作动机多是为考试写作,为教师写作,哪有"我要写"的心境和愿望?
二、教学中从“关注作文教法”转到“关注儿童生活”
让生活进入习作,让习作进入生活。多年来,小学习作教学在研究教给学生写作知识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由于对儿童认识周围世界的主体活动研究不够,对儿童已有的认识朝着文章的转化过程缺乏探讨,对儿童的主导生活及情感特征没有系统的把握,小学习作教学存在着脱离儿童情感实际,远离现实生活,指导评讲脱节等诸多现实问题。为了彻底扭转小学作文教学投入多,收效低的局面,我们应以小学作文与生活的教学研究为突破口,切实改进小学作文教学。
作文教学必须遵循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和儿童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孩子们有他们自己的生活,有他们独特的认识生活的方法,也有他们独特的表达手段”因此,关注儿童,了解学生生活的主导活动,从儿童生活入手研究习作教法,加强习作与生活的联系,把习作课堂变成鲜活生命的活动场所,努力实现从关注习作教法到关注儿童的转变,这是提高小学习作教学效率的重要策略。
引导学生认识生活、热爱生活,做生活的主人,这是贯穿小学习作教学始终的主线。在整个习作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观察,以丰富生活,积累情感;多思考,以获取灵感,提高认识;多阅读,以积累语言,拓宽视野;多练笔,以表达意愿,巩固技法。在小学习作教学中,语文教师要不断拓宽学生生活的领域,“引导学生从‘我的世界走向‘周围的世界,从‘我的生活走向‘社会群体的生活”从习作课堂走向社会大课堂。做到了这一点,小学生就能绘童心、露童趣、讲童事、叙童乐,就能写实在的事物,写丰富的想像,能做“真人”。
鼓励学生在课外写生活习作是生活向习作转化的重要途径。让学生对习作本身感兴趣,在习作的实践活动中产生快乐感、成就感,这是习作进入儿童生活的关键。当学生有了“作文就是生活”这一感受之后,生活转化为习作便水到渠成。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习作习惯
古人说:“习惯如自然”,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于小学生习作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
第一,要求学生把观察与思考结合起来。
观察虽然主要是一种感知活动,但它不只是单纯的感知。我们要求学生积极主动地观察,要边观察边动脑思考,注意每一个细节,能透过现象看本质,使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從平常现象中发现不平常的东西。
第二,作好观察日记,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对观察结果和所获得的认识,及时记录下来,把自己的看法和认识等随时写下来。长期坚持,养成良好的习惯,就会受益匪浅。
第三,广泛阅读,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积累,帮助学生丰富语言材料。
学生提高书面表达的能力需要经历一个长期的过程;学生习作需要生活积累和语言积累,我们不难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素材,但仍然表达不好,或者表达不够准确,甚至思路紊乱,这就是积累不够和运用语言的能力不强。所以,我们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积累。
四、灵活的思维和幻想的情怀
孩子们应富于幻想,有丰富的情感,懂得怎样去爱:对自然的爱,对生活的爱。只有有了这种思维和情感基础,才能写出有个性的文章。美国《情感论》作者诺尔曼·丹森说:“没有情感,日常生活将是一种毫无生气,缺乏内在价值,缺乏道德意义,空虚乏味的生活。”对于小学生来说,文章即生活,生活即文章。无论想象作文还是写实文章,都是其生活和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
学生灵活的思维,在习作中的体现主要是思路问题。他们在习作时,倘若能积极地唤醒积存,调动情感,能恰切地组织语言,通畅地表情达意,就算得上是写作能力较强的学生,他们的这种能力是慢慢培养起来的,是在轻松和谐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多读、多说、多写训练出来的。写作时的心情轻松了,思路就会相应地灵活一些,信心和乐趣也会多起来,因此,在学生写作时,老师的要求、框框要尽量少一点,让学生尽情地述说,不拘形式的叙述,这样个性的东西就会多一些。先不要操心他们写的像不像文章,而要看他们一句一句的话,有没有真情实意,是不是散发了自己的个性。
我们知道:学生的个性习作,不是教出来的,而是教师用真情真爱和有个性的教学环境培育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