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课文中学写作文
2017-12-09吕丽萍
吕丽萍
初中三年,学生所学的课文将近二百个篇目,涉及内容和题材相当广泛,而且课文本身就是一个资源库,一篇篇文质兼美的典范之作,写作的技巧、灵感、甚至素材都可以在其学习中生发而且延伸出来。
众所周知,语言底功扎实、富有个性而有才情的学生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练就的。而对于课业负担较重的学生来说,课外阅读的时间严重不足,提高写作的任务,也就落在了平时的课文学习中。在学习课文中,认真阅读教材,充分运用好课文,跟着课文学作文,将课文学习与写作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读带写,以写助读,听、说、读、写全面提高,这也正是我们语文课长期以来的追求。
如何在课文学习中,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以下我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从课文中训练学生的写作思路
在评改作文中,我常感到学生没有布局谋篇的整体意识,段与段之间顾以失此,没有内在的逻辑联系,语句上也有前后重复、前言不搭后语的现象。我曾强调他们进行自我修改,把错误归结为写作态度问题。但是治标不治本,后来,细一琢磨,觉得在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时,要有意识地多强调他们对作者如何组织材料、如何“结构”的思路探究。让他们把握作者在写作者内心情感如何起伏变化,并且将材料如何进行有机整合。如在学习《紫藤萝瀑布》一文时,我先让学生们注意开头结尾两个首尾呼应的段落。然后顺开头,看中间部分怎样衔接前后:开头是“我不由得停下了脚步”接着这个头,随着脚步渐缓,作者的思路也就展开了,驻足观花带给了“我”的美好感受,并带走了“心头上的焦虑和悲痛”,感受到“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接下来,思想又向深一层发展:曾经有过的藤萝花的回忆的让“我”产生了深刻的感悟:“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同时,我在黑板上用图板书:
让学生理解作者感情推进自然合理,段落之间严丝密合。课后,我让学生们通过假日观察,写一个丰收果园的秋景。有位学生写的由闻果香而见果园,由远观到近看。结构、语言上借鉴上文都比较成功。
二、从课文中训练学生思维能力
作文不仅是思维的创造,而且是个性化的创造,大多数学生对作文望而生畏,就是缺乏创意思维。而一篇篇课文,就是一个个作者在用语言向我们展示自己内心思维的过程。如《童趣》、《天上的街市》、《盲孩子与他的影子》向我们展示了想象世界中的美好与自由。在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体味作者丰富想象的同时,也体味到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与关注。然后又让学生去体验自己的生活,感悟自己的生命,有了体验与感悟,也就有了写作的源头了。
再如《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文章本身就是一个启发学生多向思维的过程;《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引导我们看事情要全面,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而且文章由破到立的驳论过程,又是一个思维的发展过程。
说明文的准确,议论文的严谨,哲理文的深刻,都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在学习课文中,他们的理解力、判断力等也在不断提高,对生活的认识也在一步步走向成熟,反映在作文中,思想深刻、立意新颖的文章也就可望诞生了。有时,还会有令我们老师惊叹的以逆向思维立意的文章呢!
三、在课文中挖掘写作材料
作文课上,常有这样的现象:我在上面大讲特讲本次作文审题要点,写作思路等,可下面的学生一脸茫然。作文布置下来,一个个抓耳挠腮的、愁眉苦脸的、神态不一。后来细究,好多人难就难在“写什么”,觉得每天都不过如此,事情都是平淡无奇,写出来也无非就是“流水帐”而已。这样,没什么可写,任何点拨技巧也是枉然。我也曾启发他们去观察、体验生活,可后来又发现:我们学生的生活中,学习充斥了大部分,在紧张忙碌的学习中,哪有时间去细细地体验生活,体味自己的感受?就连每周两节作文课,也显得那样的仓促与功利,往往是为了完成一项程式化的任务。写出来的作文苍白空洞的也就居多了。
今年的中考命题,又给我提了一个思路:教材中许多课文,不是与学生的实际密切相连吗?学生在阅读中,若有产生共鸣的思想火花,我们何不抓住这个时机,让他们写一些随感、人物评析、与人物对话这样的作文或片断训练。既巩固了课文,又有目的地进行写作训练。随后,我在学《羚羊木雕》之后,组织了一场辩论赛,同学们写的辩论观点使我很受启发,也真正明白“教学相长”的含义,我想:以后还可以就课文情况,让学生对其进行扩写、改写、续写、补写等训练。
四、从课文中学习写作方法与技巧
很多时候,学生们会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地谈修辞手法,写作方法等。但要求在自己作文中具体运用时就不会了,这是因为他们对这些方法缺乏深刻理解和及时实践训练。这就要求我们在作文批改时做到心中有数,在教学時及时给予点拨和纠正,并进行针对性训练。
如在学习《春》、《紫藤萝瀑布》、《济南的冬天》这样的写景美文之后,我们可以就或修辞手法、或细腻、生物的描绘、或寓情于景手法去描绘景物。再如学《孔乙己》、《我的叔叔于勒》之后,可以就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方法,训练学生怎样去描写人物、怎样去抓特点而凸现人物个性,从而以形传神。
五、从课文中进行语言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语言是写作的物质材料。学生作文中常有词不达意,文句不通现象。还有些学生平日里伶牙利齿、口若悬河,可真正作起文来却语言苍白。我觉得这是他们没有把口语和书面语进行转换的能力。
要提高语言,只有多读多写。在触摸、品味别人语言同时,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感悟力。在咀嚼中内化,在模仿中创造,进而提高自己的语言运用力。
课文中,名家名作居多。名家语言各有风格,让学生不断领悟名家名篇的语言魅力,汲取名家名篇的思想内容,表达技巧。学生的思想境界、语言能力也就有望提高了,这是作文的根本,也是语文教学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