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文化艺术人才共建共享与一体化发展的实践路径研究
2017-12-09赵书红
赵书红
文化协同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一环。当前,《京津冀文化产业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正在制定中,对文化领域人才队伍建设来说,如何统筹三地的文化艺术人才资源,建立长期有效的文化艺术人才协作共享和一体化发展机制,加快区域内文化事业一体化发展的脚步,本文拟从以下几点探讨。
一、强化文化领域联席会议制度执行机制,协调人才合作与发展
为响应国家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号召,落实《京津冀三地文化领域协同发展战略框架协议》和《京津冀三地文化人才交流与合作框架协议》,京津冀三地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文艺院(剧)团等文化事业单位应携手建立各门类的馆(所、院)长联席会议制度,统筹规划区域内本行业发展布局,积极引导三地各级馆(所)、院(团)互相缔结友好关系,通过召开联席会议的形式,梳理统计当前京津冀文化产业人才的构成和分布情况,依据三地文化行业发展目标和各自定位及特色,建立健全区域内文化产业人才选拔、引进、培养、流动、管理、激励、保障的相关机制和政策法规,协商构建区域人才合作机制,探讨人才一体化发展规划。同时,督促落实重大的人才合作项目,促进三地人才交流合作的常态化与制度化,为三方开展实质性合作提供保障。
但是,联席会议制度贯彻执行不力是京津冀文化协同和人才协同发展进展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召开的频次有限,间隔时间较长,且未定期举办,三地对应行业部门动力不足,人才合作协调机制效能发挥不足,人才合作协议难以推进落实。因此,三地政府部门需着力加强联席会议的执行力度,认真督促和落实,确保联席会议制度产生实效。每年的联席会议可确定年度人才重点推进工作;研究部署区域人才合作事宜;定期交流人才工作进展情况、最新政策、重要举措等相关信息,交流经验并及时解决协同发展中出现的有关问题。
二、建立三地文化艺术人才互派交流和学习机制
1.三地可根据各文化单位现有人员情况和岗位需求,每年互派一定数量的专业技术人员、党政管理人员到其他两地相应部门和岗位挂职锻炼,开展对口专业交流和学习,通过交流学习提高技能水平和业务能力,取长补短、共同提高。2016年,我省选派了部分文化事业单位的业务人员赴京津对口单位进行了短期学习。但是交流学习的人员数量、频次、学习时间还远远不够,效果还不够突显。今后应加强力度,拓宽形式,使我省文化行业专业技术人员通过交流学习开阔眼界、增长技能、拓宽思路、补己之短。对人才交流合作的优秀项目、业绩成果,三地可通过各种形式予以推介和宣传。
2.鼓励、支持各业务门类艺术家、文化名家、文博考古专家、非遗传承人等,面向三地文化单位对口业务人员和学生跨区域收徒授艺,努力为青年文化艺术人才拜师学艺、结对学习创造条件,搭建更宽广的平台,做好后继业务人才的传帮带工作。
三、三地文化艺术人才信息库搭建与共享是人才一体化的重要条件
京津冀人才资源基础雄厚,尤其是京津地区人才集聚程度较高。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文化产业具有天然的人才优势。在“互联网+文化”的大趋势下,要协同发展,就要重视与信息产业的衔接,构建统一的文化艺术人才信息库,以信息互通、资源共享为目标,推动区域内人才资源共享工程的建设。但是目前三地文化行业尚未形成统一的人才信息网络,更没有三地可共享的“文化艺术人才资源信息库”。
因此,需整合三地各类文化艺术人才包括高端人才的基本信息,如专业、特长、年龄、学历、资质职称、业绩成果、代表性作品等,利用正在建设的文化产业数字化工程,实现三地文化艺术人才的互联网对接,为人才信息网络的互联互通、共建共享创造条件,这是促进区域内文化艺术人才合理流动和高效配置的重要条件。在搭建好人才资源共享平台的基础上,及时动态发布和调整三地对文化艺术人才的需求信息,使三省(市)均能动态掌握区域内可用的各类文化艺术人才信息,便于单位与人才的个性化需求无缝对接,从而为调配和输送紧缺人才创造条件,为人才的跨地区柔性流动和共享创造条件。同时,也可以大数据为基础,为分析区域内文化行业的人才队伍现状、制定区域内人才发展规划服务。再有,通过网络人才资源共享,逐步规范、融合三地人才服务中心的服务标准,实现三地服务项目对接、业务范围贯通,为文化艺术人才的跨区域柔性流动提供便捷咨询服务,为人才在区域内广泛流动和共享打造“线上+线下”的一体化服务平台。
四、柔性管理和引进京津高层次文化艺术人才,带动河北文化产业发展繁荣
共享高层次人才智力资源是京津冀深入合作的重要内容。我省高层次文化艺术人才短缺,对我省的高层次文化艺术人才队伍建设来说,应建立柔性流动机制,以“柔性”措施引进高层次文化艺术人才。例如,可以借鉴天津探索建立的“假日工作室”、“京津人才驿站”、“二次引进”、“高层次人才联谊会”等形式,鼓励国内及京津高层次文化艺术人才在我省从事咨询、讲学、创作,以项目合作、定期服务等方式向本区域柔性流动,鼓励人才双向兼职,吸纳高层次人才参加我省相关行业协会或专家组织等,以柔性方式吸引京津高层次人次积极参与河北的文化建设,为三地人才无障碍自由流动提供政策支持。由此,可充分发挥高层次文化艺术人才在知识创新、剧目创排、品牌活动、产业培育和引领、技艺传授、学术研讨和交流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为我省文化事业发展繁荣提供高端人才智力支持。
五、鼓励倡导三地文化艺术创作人才的联合协作
鼓励三地联合创排优秀剧目,联合打造舞台艺术精品和文化品牌項目,协同共举策划大型特色展览项目,在文化艺术品牌活动、剧目剧本编创中加强人才智力的柔性合作与交流。鼓励三地文化艺术人才联合开展艺术演出、群众文化、非遗保护、图书馆学、文博展览、文物考古等文化艺术理论研究的交流和研讨,联合举办京津冀学术研讨会和论文征文评奖活动。
由此可见,在京津冀文化协同发展过程中,文化艺术人才的共建共享、一体化发展已成为必然。但三地如何高效实施人才交流与合作,共同提高三地文化艺术人才的协同度,仍然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积累经验。河北也要以此为契机,创新举措,主动作为,借京津之力补河北人才短板,力促三地文化走向深度融合,切实推动河北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本文系2016年河北省人社厅课题部分结项成果
课题编号:JRSHZ-2016-03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