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中国的创新驱动
——基于重庆科技创新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2017-12-09李殿勋

重庆行政 2017年4期
关键词:驱动科技

□李殿勋

☆创新驱动发展☆

当代中国的创新驱动
——基于重庆科技创新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李殿勋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已经实现了30多年的持续高速增长,特别是在中国入世之后的10年,甚至出现了超高速增长,这在全球大国的治理之中,应该说是创造了一个奇迹。但同时也要看到,目前的中国,多年累积的深层矛盾逐步显现,人口红利进入拐点、资源消耗难以为继、环境污染接近极限,自然生态承载不堪其重,人文生态更不乐观。在国内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同时,国际竞争格局也出现重大调整转变,全球化与去全球化、去工业化与再工业化交织并存,不同国家之间与创新主体之间共生竞合、动态演化、纷繁复杂,国际形势不确定不稳定因素有增无减。中国经济的运行正在遭遇严峻挑战,区域经济将严重分化,行业颠覆将持续发生,创新版图将加速重构,经济格局将深度调整。如何应对严峻挑战,寻找新的替代动力,推动发展模式转型,成为当今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实现“两个百年目标”必须解决的重大战略课题。

一、创新驱动发展的动力源

目前,解决中国经济增长问题的选项有两条路径,一是依靠传统动力支撑,即依靠生产要素投入来拉动经济增长和规模扩张;二是依靠新兴动力驱动,就是依靠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提高供给的质量和效率,形成新的增长替代动力,推动产业升级和发展转型,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创新驱动。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之后,中央之所以及时部署和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大力推动发展动能转换,有着紧迫的现实要求,以及复杂的全球背景和深刻的历史逻辑。

(一)创新驱动发展是中国经济下行的压力所迫

近一段时期来,关于中国经济的运行现状与未来走势判断,可以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从政治家到企业家,从专业人士到普通民众,虽然认知差异巨大,却大都感受到了较大下行压力。

当前,国民经济的主要指标包括GDP、PPI、财政收入、企业利润、进出口等与过去相比呈低速运行状态但远未触底,这是经济运行出现问题最直接的外观表达。传统增长的动力结构,也就是30多年来已经形成思维定势甚至是路径依赖的所谓“三驾马车”,已同时显现动力疲弱:

从投资来看,一方面,投资效用日益衰减。改革开放初期,GDP增长一个百分点,假设需要投资1块钱,现在则需要投到3块钱以上。多年来,全球投资率在20%左右,全国在40%左右,2016年全国有1/3以上的省市投资率超过100%,这说明投资效用严重衰减;另一方面,投资来源难以为继。地方政府投资一般有以下几种融资负债方式:一是以正常资产抵押贷款或发债。这种融资算是目前地方政府最好的负债,而且一般来讲,这类负债的占比越大,地方政府的债务风险就会越小;二是以虚假资产抵押融资。这种负债占比较大的区域,往往是政府管理混乱、不计后果。比如,政府平台公司把自然保护区的林地每亩评估为20万元抵押贷款,或者工业园区将500亩工业用地以虚假规划调整为综合用地,每亩评估为300万元抵押发园区债,一旦到期债务不能偿还,要靠这些资产拍卖还债,容易鸡飞蛋打。三是由施工老板全额垫资。这种负债在边远落后的县市比较普遍,乡镇政府负债中这一方式更是主流。

从消费来看,一是分配制度改革短期内难以到位。虽然目前中国的财富总量已经较大,但要合理分配财富非常困难,既有利益阻隔,也有认知障碍。二是社会保障制度还需逐步健全。目前,社会保障覆盖不全,水平更低,加之贫困人口太多,消费支撑作用受限。虽然2016年我国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达到64.6%,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51.6%,成为了经济增长的主打力量,但中国是一个近14亿人口的大国,不可能像西方一些国家那样把增长的基点放在消费上,事实上,过去五年消费的增速已经是逐年下降,从2010年的18.4%下降到2016年10.4%的水平。三是供给侧改革还难以满足消费升级需求。从先进制造到食品安全再到新型服务,存在较大供给短板,大量的中国民众出境采购就很能说明这一问题。

从出口来看,受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全球产能过剩、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等影响,我国出口呈现持续下滑趋势,从2010年到2016年均为负增长。过去30多年,我们融入世界经济大循环,主要是参与全球低端竞争,靠的是成本优势,并抢占了巨大的市场份额,成本优势现在已“基本丧失”。据波士顿咨询公司评估报告,目前中国制造业的综合成本已超过美国的95%,物流成本大致是美国的2.2倍,资金成本是美国的2.4倍,石油、燃气、供水、供电价格,宽带、通信收费,几乎都高于美国,还有些制度成本更难以估算。这一状况导致我们的成本优势逐渐被南亚、东南亚、南美国家取代。高端竞争靠的是技术优势,这一点我们现在是“远未形成”。目前,我国的工业基础与制造创新两种关键能力不足,核心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业、关键基础零部件与技术基础平台整体薄弱,关键核心技术普遍缺失,CPU、数据库、操作系统等方面存在重大短板,绿色制造体系更相距甚远。据权威评估,我国在重点领域相对处于“领跑地位”的先进技术大致占17%的比例,且主要体现为靠举国体制完成的“单维突破创新”,比如核电、高铁、超算等,其他方面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多显得被动。30多年的对外开放战略,用资源换资本比较成功,用市场换技术则效果不佳,中外合资合作企业的核心技术至今95%以上还留在国外,国内制造企业核心技术大都受制于人。在全球服务外包市场中,我国虽有人口优势,但受人员素质、服务支付、品牌建设等关键能力制约,目前所占份额还不到5%,邻国印度却占45%左右。随着美国搞再工业化,欧盟搞《地平线2020》,德国搞工业4.0,日本、韩国搞创新创造经济,中国参与高端竞争变得更加困难。这种“双层挤压”的国际竞争格局,会导致较长时期内中国出口的持续被动下滑。

(二)创新驱动发展是中国应对风险的现实所需

中国目前面临的风险,从大宏观层面和终端影响上讲,就是金融危机,以及由此导致的经济停滞与社会风险加大。从现实经济运行来看,各种具体风险在全国范围内已普遍显现。

一是产能过剩。从有效需求分析,目前传统制造业产能过剩比例较大。比如,目前我国已经形成汽车产能5500万辆,而每年的销量一般在2000万辆左右,最多2500万辆。如果未来5年,没有技术升级和产品换代,一般性的汽车制造厂商恐怕要关闭破产一半。钢铁、水泥、煤炭等领域的产能过剩更加严重。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根本原因在于市场“失灵”,还没有真正地体现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以重庆为例,目前汽车制造与电子终端两大产业占据了工业领域的半壁江山,增势较好,但也面临升级转型的较大压力,如果应对不当,就有可能造成巨大资本沉淀、产能过剩与产业洗牌。从全球发展经验看,当一个成熟产业的规模虽保持继续增长,但增长的加速度开始下降时,往往意味着产业转型拐点的到来,而且新技术、新产业取代旧技术旧产业的拐点周期变短、速度加快。本世纪以来,平板显示取代CRT、数码相机取代胶卷、苹果手机取代诺基亚,无不如此。拐点机遇,稍纵即逝,探索未来产业,引领新兴产业,成为一个地区创新能力的关键标志。

二是地产泡沫。所谓地产泡沫,一是指价格与价值严重背离,二是指供给与需求严重失衡,供给量远远大于需求量。过去20年,地产市场高速成长、普遍暴利,据有关主管部门统计,目前中国房地产备案销售面积大致有7亿平方米,在建工程大概有60亿平方米,加上已经供应的开发用地还要建设30亿平方米,房地产完整存量应该在100亿平方米左右。此外,中国城镇居民家庭还拥有大量闲置住房,如果再考虑独生子女一代的到来,估计在未来10年之内,中国的地产市场也难以实现新的平衡。“北上深”等少数城市去年房产价格的大幅上涨,是我国公共资源在部分城市超配的一种反应,而且本质上是一种货币现象,中国货币增量超出了全球一半,M2增速近年来一直远远超过GDP增速,巨大的货币释放,在实体经济整体不振的情况下,大规模流向了房地产领域。少数城市的反常增长,不仅不会带动其他地区房价上涨,相反还会产生资金的虹吸现象,大多数二线以下的中小城市,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如果还指望地产快速拉动经济增长和增加财政收入,可能性不大,最困难的时候还远没有到来。

三是高额债务。据统计数据,包括本质上为转移负债的或有债务,中国政府负债率大概在60%左右,已达到国际共认的风险警戒线。除政府债务外,由于我国社会信用成本过高、金融体系滞后,导致直接融资比例太低,股权投资更不成熟,资金流转80%以上通过借贷特别是抵押借贷实现,由此导致社会总体债务也持续膨胀。

四是影子银行。主要包括银行的表外业务、非银行金融机构经营、非金融机构的一些社会融资活动,甚至包括非法集资,还有这几年兴起的互联网金融,这些都是脱离了现有监管体系的一种金融业态。影子银行规模可能超过银行正规借贷总量。影子银行资金规模庞大,监管不力,积聚了巨大风险。全国多数省市包括重庆的部分区县,一些非法集资、高息揽储、售房返租等活动,就已酿成不少群体事件。

上述风险,在全国范围内已普遍显现,部分地区甚至已叠加发生,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更需要作出超常应对。

(三)创新驱动发展是目前供给侧改革的核心诉求

过去30多年中国实现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靠的是改革,未来30几年要实现“两个百年目标”从根本上讲还是要靠改革。应对目前的风险挑战仍然需靠改革特别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在管理需求侧的同时,通过供给侧的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和降成本特别是降制度成本、补短板特别是补创新短板,两端发力,实现宏观经济新的平衡。

从国内现状看,所谓供给侧改革,其实质问题是“去除无效供给,增加有效供给”。去除无效供给的关键是国有企业改革;增加有效供给的关键就是依靠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双轮驱动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提高供给的质量和效率,解决改革开放30多年来经济领域没有很好解决的“人无我有”(靠原始创新)与“人有我精”(靠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两个基本问题。换言之,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诉求还是搞创新驱动,实质上也就是通过创新驱动形成替代动力,推动产业升级和发展转型。

从国际经验看,全球进入中等收入行列的国家很多,但大多数国家在迈向高收入国家的过程中,既不能重复又难以摆脱从低收入阶段跨进中等收入阶段的发展模式,长期未能实现经济转型升级,经济结构始终停留在较低层次,加之社会分配不公,最终跌入“中等收入陷阱”。少数能够进入高收入行列、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如日本、韩国、新加坡等,都拥有一个共同特征,这就是成功实施了创新驱动战略,进入了创新型国家行列,实现了从“跟踪模仿”到“自主创新”的转变。其创新综合指数明显高于其他国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至少在2%以上;二是对外技术依存度指标一般在30%以下,我国的对外技术依存度达50%以上;三是科技进步贡献率在70%以上。这一现象说明,所谓“中等收入陷阱”,其本质上就是创新驱动困境,走出了创新驱动困境,自然就跳出了中等收入陷阱。因此对于中国这样大体量的经济体来说,无论是目前的供给侧改革,还是最终要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归根到底还是要搞创新驱动。如果不搞创新驱动,如果不转换发展动力,那就无法深入推进供给侧改革,就跳不出中等收入陷阱,最终还会导致系统性甚至是全局性的金融风险、经济危机和社会动荡。

(四)创新驱动发展是当今世界转型发展的大势所趋

近代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已经实现了三次大的变革,分别创造了相应的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三次变革本质上都是依靠创新驱动推动了世界的发展转型,实现了全球经济的长足发展。但是,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全球范围内产业层次低、发展不平衡、资源环境刚性约束增强等矛盾日益突出,世界贸易放缓,经济结构失衡,全球增长进入“新平庸时代”,迫切需要改变投入方式与增长模式,更多地从人的创造力、技能和天分中获取发展动力,通过技术进步,提高生产要素的产出率。也就是需要依靠创新驱动,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促进世界经济转型发展。

纵观世界工业化进程,创新一直是大国之间的竞赛场,谁主导创新,谁就能主导赛场规则和比赛进程。一个国家是否强大不仅取决于经济总量、幅员面积和人口规模,更取决于创新能力。进入全球化阶段以来,发达国家创新优势依然明显,但全球创新版图正在加速重构,并呈现以下四个特点:

一是全球进入高强度研发时代。1996年到2017年的二十年间,全球研发投入翻了两番;二是发达国家在全球研发支出中的占比逐年下降。美国、日本、德国、法国和英国的研发支出总额占比从20世纪初的80%下降到目前的不足70%,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研发支出总额占比也从当初的90%下降到目前的70%左右。与此相反,新兴经济体技术追赶提速,中国、巴西、俄罗斯、印度、土耳其等新兴经济体在研发支出快速增长的同时,其比较优势正从自然资源和劳动力的低成本优势,向以知识和技术密集为特征的新优势转换;三是跨国公司成为全球创新资源布局的重要载体。世界500强企业的研发支出目前已占全球份额的65%以上,全球化的研发资源配置方式大幅降低了跨国公司的研发成本,也直接导致了全球创新资源布局对跨国公司的特殊依赖;四是创新高地的多极化日趋形成。除北美和北欧创新格局变化不大之外,中日韩在东亚、印度在南亚、新加坡在东南亚、以色列和土耳其在西亚、南非在非洲、巴西在南美已经成为所在区域的创新主导力量。特别是亚洲板块的快速崛起,使其正在成为全球创新版图的又一核心地带,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创新城市已经凸显。

与此同时,世界经济结构和竞争格局也在加速重塑。世界主要发达国家都在积极强化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相继进行高端前瞻布局,以数字化、网络化为开始,以人工智能为高潮,引领第四次技术革命,并推动信息与制造技术融合,使全球制造业发展重心再次转向发达国家。2013年,韩国提出了“创造经济”战略;2014年,欧盟实施了《地平线2020》计划,德国先后推出了第三部高技术战略和工业4.0战略,英国发布了《我们的增长计划:科学和创新》战略;2015年,法国发布了“未来工业”战略,日本发布了《新成长战略》,美国发布了《美国创新战略》,等等。中国于2015年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2016年又制定了《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俄罗斯、巴西、印度等新兴经济体也在积极部署出台国家创新战略。毋庸置疑,全球创新版图与世界经济结构的重构、重塑,为我国的战略转型与历史变革打开了“机会窗口”,只有在创新的部署上不掉队,中国才能跟上世界发展大势;只有在创新的关键领域早突破,我们才能把握发展的主动权和话语权。

二、搞好创新驱动发展的具体路径

创新驱动作为一种国家发展战略,怎么遵循创新规律切合发展实际搞好创新驱动呢?总体上要把握“四个方面”:

(一)完整理解创新驱动的内涵

创新驱动指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双轮驱动,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形成替代增长动力,推动发展模式转型。理解这一战略的内涵,要把握以下几个要点:

一是科技创新处于核心地位。创新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是科学价值、技术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与文化价值的增值过程。但从发展的角度讲,创新驱动的核心诉求是解决技术创新。西方国家所讲的创新也主要是指技术创新,中国的创新概念比较泛化。目前,国际上对创新型国家的界定,也主要是围绕科技创新展开的,换言之,都把科技创新摆在了核心地位。

邓小平同志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提高综合国力与社会生产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把创新贯穿于党和国家的一切工作,抓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李克强总理指出,科技创新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国发展战略的成败,必须始终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重塑我国发展竞争新优势。在中国社会的基本矛盾与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两个没有根本改变”的背景下,科技创新仍然也必须处于核心地位。

二是文化创新发挥基础作用。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文明进程,从根源上讲,在于文化创新。国民之魂,文以化之;国家之神,文以铸之。没有创新的文化,就不可能有创新的科技。

纵观古今中外,先秦诸子的百家争鸣催生了两汉农业文明的成熟,魏晋时代的观念创新促成了唐宋经济的繁荣,宋明理学带来了康乾盛世的歌舞升平,改革开放以来的理论创新则创造了30多年的增长奇迹。世界范围内,工业文明从蒸汽时代到电气时代,再到信息时代;科技中心从英国转到德国,再转到美国,无不包含深厚的文化根由。

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部门、一个单位,如果没有推进文化创新的意识和行动,不能培育真正的创新文化,断然不会有实质的创新。要想抓好创新驱动,就必须想办法培育创新文化,也就是鼓励探索、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努力促成人人想创新、事事靠创新、处处有创新的强大社会氛围。培育创新文化是中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层需求,政治家要创造环境、教育家要持续启蒙、文艺家要潜移默化、企业家要身体力行,没有文化创新包括理论创新,创新驱动不可能成功。

三是体制机制创新带有根本性质。二次工业革命以来,内燃机等技术创新成果在美国迅速实现产业化,芬兰从欧洲的边界成为欧洲的东部心脏,我国经济特区和高新区的快速崛起,一个重要的共性原因就是都建立了一套激励创新与保障创新成果推广利用的体制机制。搞创新驱动,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犹如车之两轮,在推动技术创新的同时,应着力消除不利于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应系统变革相关的制度安排。

推动机制机制创新,首先要大力深化科技管理体制综合改革,核心是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实现政府职能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科技管理体制综合改革,包括科研项目管理改革、科研经费管理改革、科技平台管理改革、科技成果管理改革、科技人才管理改革等,所有这些改革的本质诉求,就是为了激发各类创新人才的创新欲望,为了维护各类创新主体的公平竞争。从规律上讲,人类演进最大的动力就是欲望,最佳的机制就是竞争,各级政府只要做到了“激发创新欲望与维护公平竞争”这两点,创新就会一路前行。

推动体制机制创新,最根本的是搞市场经济、法治政府和包容社会。一是要搞市场经济。就是要对市场经济的产权制度、交易制度与监管制度这三大全球共识的支撑制度,大胆探索、再作改造。比如,改革产权制度就是要逐步让国有企业退出一般竞争领域,改革交易制度就是要逐步拆解垄断和消除不正当竞争,改革监管制度就是要逐步实现市场监管的精简、高效、统一。总之,只有市场经济才能天然激励创新。二是要搞法治政府。就是对党委依法执政、政府依法行政、人大依法监督、两院司法公正与全民诚信守法,这五大依法治国目标体系涉及的体制机制与制度,壮士断腕、持续提升,只有法治政府才能天然保护创新。三是要搞包容社会。就是要形成宽松和谐、包容共享的人际关系与社会氛围,只有包容社会才能天然润育创新。

四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体现基本要求。实施创新驱动,不是少数科技专家的创新,也不是少数企业家的创新,而是针对我国当前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现状,搞全民创新和全民创新引领之下的全民创业,即: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为什么搞大众创业呢?根本目的就是激活微观经济,在30多年前的改革开放激发第一轮创业之后,再想办法推动中国改革开放之后的第二轮创业。只有微观经济的真正激活,也才能支撑宏观经济的真正稳定。

为什么搞万众创新呢?根本目的就是盘活人力资源。30多年前土地承包改革的真正意义,主要不在于提高了粮食产量,而在于解放了中国农民,释放了中国第一轮大规模的人口红利。但在人口数量拐点到来之后,只有把以体力消耗为主的人口优势转变为以智力贡献为主的人才优势,才能在未来30年释放中国的第二轮人口红利。

(二)要准确把握创新发展的大势

当今世界,科技正处在革命性变革的前夜。一方面,大科学计划和大科技工程正在使科学世界发生深刻变化,改变我们对世界的深层理解。另一方面,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的边界日益模糊,科技变革突破的能量不断积蓄,某些领域即将引发群体性、系统性突破,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科技金融创新加速融合又不断催生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势必引发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

从宏观视角和战略层面进行综合判断,世界科技发展正呈现以下八大走向:一是科技更加以人为本,绿色、健康成为引领科技创新的重点方向。二是“互联网+”蓬勃发展,将全方位改变人类生产生活。三是智能化成为继机械化、电气化与自动化之后的重要技术特征。四是科技制高点向深空、深海、深蓝、深地拓进,前沿基础研究向宏观拓展、微观深入和极端方向交叉融合发展。五是军事与民用技术的界限日益模糊,军民融合向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深度发展。六是科技创新活动日益社会化、大众化、网络化,新型研发组织和创新模式将显著改变创新生态。七是国际科技合作重点围绕全球共同挑战,向更高层次、更大范围发展。八是全球科技创新格局出现重大调整,将由以欧美为中心向北美、东亚、欧盟“三足鼎立”的方向加速发展。

与此同时,世界产业变革正向七大领域聚焦:一是先进制造领域。智能制造、绿色制造、个性制造、极端制造快速崛起,其中智能制造从分子层面设计、制造和创造新材料,与直接数字化制造结合,将产生爆炸性的经济影响。二是互联网领域。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智能生活、移动可穿戴终端等产业蓬勃发展,超级计算、虚拟现实、网络制造与网络增值服务等产业将突飞猛进。三是大健康领域。食品安全、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养生养老、健康管理等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干细胞产业将随着制药企业和风险投资的大量介入,逐步进入成熟阶段,基因技术、蛋白质工程、人脑科学等将催生一系列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四是新能源领域。太阳能、地热能、风能、海洋能、生物质能和核能等新能源的广泛应用,将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并使我们迎来后化石能源时代和资源高效、可循环利用时代。五是新材料领域。以石墨烯为代表的纳米材料将加速商业化,特种金属功能材料、高端金属结构材料、先进高分子材料、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前沿新材料等产业发展前景广阔。六是生态环保领域。污水处理、污染防治、土壤修复、环境监测、危废处理、汽车拆解等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将催生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七是现代农业领域。育种、栽培、饲养、土壤改良、植保畜保等农业科学技术迅速提高和广泛应用,多基因控制、多目标介入的农业分子模块育种将逐步取代当前的单基因转基因技术,推动农业进入生态高效可持续发展时代。

面对即将发生的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作为后发国家与地区,必须及早谋划、抢得先机,必须占据高点、超常应对,这样才能让创新真正成为引领中国发展的第一动力。

(三)要着力强化创新发展的三大关键支撑

一个国家、一个地区要搞好创新驱动、实现转型发展,从战略上讲,需要统筹解决好技术、资本与创新生态三大关键支撑,三者齐备,才能赢得未来,缺一不可。强化这三大支撑,主要就是用好改革开放这“关键一招”,着力办好三件事情。

首先,大力培育创新主体,解决“技术供给”问题。

创新主体从法人机构的层面来讲,分为三类,即:企业、高校、院所。从自然人的层面来讲,就是指科技创新人才。

中国是全球第一专利大国,也是第二研发投入大国,但真正有效的创新主体短缺,加上科研管理与人才评价改革滞后,大批的专家学者为了职称做论文、为了晋升做专利,既消耗了高额的研发投入,还付出了巨大的机会成本。要有效解决技术供给问题,就是要大力培育创新主体,加快构建起以企业为主体、以院校为依托、以产业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军民融合为特色、以开放协同为保障的技术创新体系。

一是培育科技企业特别是高技术性企业和高成长性企业。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对于高校、科研院所资源不足的地区,尤其如此。为了尽快形成高新技术企业顶天立地、科技中小微企业铺天盖地的发展格局,全国已有部分省市实施了相应的专项培育行动。重庆启动了科技企业培育“百千万”工程,制定了“双高”企业培育实施方案。

二是培育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特别是新型高端研发机构。新型研发机构是集聚创新要素、整合跨界资源、支撑产业技术创新的关键载体,高技术、大资本、全球化的新型高端研发机构更为我国补科技创新短板所急需。重庆聚焦新兴产业出台了专项实施方案,以大力培育引进市场运作、开放协同的新型研发机构,特别是高技术、大资本、全球化的高端研发机构。

三是培育科技人才特别是高层次创新人才。科技创新的核心要素是人才,缺乏人才特别是高层次创新人才,创新驱动将成为无源之水,这一点全国已形成足够的共识。重庆基于高端人才储备不足,在引进人才方面出台了系列实施方案,用以激励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与公司企业引进创新、创投、创业三类领军人才和建设规模宏大的实用新型技术人才队伍。

当然,在培育以上创新主体的同时,要更好地解决“技术供给”问题,还需要政府制定和实施必要的产业规模政策与产业技术政策,以普惠性的财税激励、后补性的绩效奖励与实施重大产业技术创新主题专项,来引导和激励各类创新主体实施产业技术创新和进行与之关联的基础研究与前沿探索。

其次,加快完善创投体系,解决“资本来源”问题。

就创新发展而言,有了先进技术,还要通过科技金融改革和完善创投体系来解决资本来源问题。中国是全世界存款最多的国家,但也是全世界用钱最贵的国家。中国货币的增量占全世界的一半以上,高达160万亿的巨量货币释放(M2),却因为金融改革不到位而无法有效传导到实体经济,更难以对接创新需求,大量信贷资金在虚拟经济和房地产领域打转转,在国有僵尸企业去消耗,甚至在银行的账面上做对冲,实体领域依然是用钱难、用钱贵。科技创新型企业大多是以轻资产为主,融资更加困难,急需通过花大力气推进科技金融改革,颠覆传统金融模式,加速完善创投体系。概括起来,重点是构建三大体系:

一是股权投资体系。目前,中国的金融体系不能适应创业需求,更难以支撑创新投资。为此,全国都在积极探索建立科技金融股权投资体系,特别是探索政府介入其中的领域、环节和方式。重庆针对科技企业不同成长阶段的特点和需求,探索设立了种子投资引导基金、天使投资引导基金和风险投资引导基金,以引导和撬动全社会的创投资本投资创新创业。预计最近三年内,可引导形成上千亿元规模的创投资本来构建股权投资体系。

二是债权融资体系。科技领域的借贷很多都牵涉到知识产权尤其是专利,属于无形资产,难以判断价值和风险,如果没有探索建立知识价值信用评价体系和债权融资模式,如果没有知识价值的信用担保基金,没有坏账损失的风险补偿机制,借贷关系很难成立。为此,全国各地也都在积极探索创新型经济结构的债权融资模式。重庆目前正在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开展科技中小企业基于科技人才、研发投入、知识产权与创新产品等知识价值的信用评价与债权融资改革试点,探索依靠商业大数据应用+专利软件化评估实现颠覆式创新,解决科技中小企业债权融资的轻资化、信用化与便利化问题。

三是众筹募资体系。从现实情况来看,搭建具有合法性和公信力的创新型企业众筹平台,最便捷的途径就是在我国现有多层次资本市场中开设多层次的科技创新板,专门提供科技创新型企业挂牌展示、融资路演和资本课堂等综合服务。重庆在区域性股转中心探索建立了以知识信用价值为核心、以“双高”企业为重点、以科技研发与成果转化的资本众筹为功能的科技创新板,首批71家企业已正式挂牌。

再次,统筹布局创新平台,解决“创新生态”问题。

搞创新驱动,有了技术供给和资本来源,还必须有良好的创新生态,才能让技术与资本对接孵化。构筑创新生态,主要是围绕创新链的三个要害环节,统筹布局和大力推进各类创新平台建设。

一是围绕科技研发环节,着力打造资源共享平台和协同创新平台。应当看到,在科技创新领域,或因利益冲突的影响,或因门户之见的困扰,或因不同体制的障碍,相当多的情况下,科技资源稀缺与浪费并存,产、学、研脱节,跨国合作薄弱,严重影响了研发绩效。为此,全国围绕“资源共享与开放协同平台建设”都在进行改革探索。重庆提出要体现“产学研协同、国内外合作、线上线下互动与军民深度融合”的分享经济理念与开放创新模式,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布局研发活动、整合创新资源。

二是围绕科技成果转化环节,着力打造技术转移平台和新型孵化平台,以有效解决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问题。重庆提出打造技术转移平台的重点是建设科技要素交易中心,同时支持高校、科研院所设立专门的技术转移机构;打造新型孵化平台的重点是建设孵化功能齐备、创投资本充足与商业模式完整的品牌众创空间和科技企业孵化器。

三是围绕产业培育环节,着力打造创新特区和开放特区。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能够带来经济的规模效应。科技活动的空间集聚,能够形成创新的示范功能。目前实现空间集聚的主要平台就是创新特区和开放特区。重庆提出打造创新特区重点是要依托两江新区核心区和重庆高新区加快建设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双重引领示范的“重庆国家自创区”,打造开放特区重点是要加快建设“重庆国家自贸区”。要真正按照“产业生态”的理念,体现“高新产业主导、无极化配套、产学研协同以及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与服务链高度融合”四项要求,高端定位和统筹推进这两类特区的建设发展。

搭建以上创新平台,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解决创新生态问题。通过在这些创新平台中提供优质的技术孵化供给、创投资本供给和公共服务供给,特别是创新制度供给,很大程度上就能打造出局域化的创新生态系统,解决创新创业所必需的“阳光、空气、土壤与水分”。当然真正宏观意义上的创新生态系统还是市场经济、法治政府与包容社会,这也是美国能够集聚全球创新资源和深圳能够实现区域创新发展的真正经验所在。

作者:重庆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

责任编辑:张波

猜你喜欢

驱动科技
基于模糊PI控制的驱动防滑仿真系统分析
笔中“黑科技”
屈宏斌:未来五年,双轮驱动,砥砺前行
轨旁ATC系统门控柜接收/驱动板改造
在808DA上使用WIFI进行驱动数据同步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基于S3C6410的Wi-Fi驱动移植实现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