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小提琴音乐概况

2017-12-08张冲臻��

考试周刊 2017年30期
关键词:音乐

张冲臻��

摘要:音乐作为人类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它以其独特的美丽,伴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对于音乐的理解、表现、创造等,原本也是人类素质和能力的表现。

关键词:音乐;西洋音乐;小提琴音乐

一、 前言

音乐是世上最美,生活所不可或缺的。音乐能触及人的灵魂,音乐使人的思想和性格得以熏陶,音乐让人类的精神光芒万丈。小提琴作为最有丰富表现力乐器之一,能发出接近人声的声音。其辉煌的声音、高度的演奏技巧和丰富、广泛的表现力、极强的感染力,当之无愧被称为“乐器之后”。

随着西洋音乐兴起,小提琴音乐也一并进入中国,较早得到了发展。音乐的发展之路并不是一味模仿,而是创造出有自我特色、风格新的东西。中国小提琴音乐是受外来的演奏技巧和文化影响的基础上,创造出中国民族特色的小提琴音乐。

中国小提琴音乐作品是中国音乐文化和西洋音乐相互摩擦、碰撞以后结合而生成的产物,可以说是中国音乐和西洋音乐的结晶。中国小提琴音乐作品必然表现了中国民族音乐文化和西洋音乐文化的结合。这是在包含文化和美学的特定含义的同时,创作出具有自我特色演奏技巧和民族特色的作品。

此文是根据中国民族小提琴作品创作开始的时代,总结、研究小提琴民族作品。中国民族作品和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是紧密相连的,从中国传统音乐特征的分析、问题的解决开始,到小提琴民族式的演奏技巧的种类、作品的把握、演奏技巧的原理进行研究。

二、 中国小提琴作品创作的发展概况

近代以来,中国人逐渐接受西洋文化,学习西洋文化。音乐作为文化里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被传入中国。并且,从怎样的视点看待西洋文化和中国自身文化,西洋音乐文化和中国音乐文化怎样结合。中国小提琴音乐可以说是和西洋音乐文化结合很好的典型。18世纪从基督教传入中国,到20世纪,通过马思聪、何占豪、陈刚等音乐家们的努力,创作出优秀的中国本土小提琴音乐作品。

至今,中国人最早创作的小提琴曲是地质科学家李四光在1920年作曲的《行路难》,之后是冼星海在1934年作曲的《d小调小提琴奏鸣曲》。真正有社会影响力的是以马思聪为代表,1937年到1949年的中国小提琴作品。那些作品体现了中国音乐文化和西洋音乐文化完美融合,从此拉开了民族化的道路,其艺术的影响力是中国小提琴音乐史的最高潮。中国第一次全国音乐周上,音乐民族化是大家最为关心的问题。中国小提琴作品创作第二高潮时期是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马思聪说“创作民族的曲子”,当然除了作曲以外,演奏家们改编的曲子也很多。中国的戏曲、传统表演、民间乐曲、民间歌舞的音调作为素材影响扩大开来。有各种风格,表现各种地域特色、民族特色。以《梁祝》为代表作的很多作品被创作出来。这些作品展现了中国传统音乐的基本特征,吸收了一些民族乐器的演奏技巧以及表现方法,民族特有的滑音等,采用民族式小提琴演奏技巧。为了表现民族传统的美学观念,运用了很好的技术。中国“文化大革命”期间,小提琴作品的创作内容与题材受到了非常大的环境影响,但却一直地努力在探索、创新,《阳光照耀这塔什库尔干》《苗岭的早晨》《喜见光明》等优秀的作品问世。80年代开始,中国小提琴音乐创作题材、表现技巧向着多面化,构思新颖大步迈进。并且,人们对于中国文化和西洋文化有了深入了解,扩大了对于“民族化”的认识,不限于民间的歌,民族乐曲的引用、改编或模仿这些范圍。

三、 作品分析

中国小提琴艺术至今,已经有很多同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结合的优秀作品。我认为,中国小提琴音乐作品分三大类。第一类,从作品的音乐表现和传统民族音乐的关系看,民族式小提琴音乐作品和非民族式小提琴音乐作品,后者在音乐表现上,和传统民族音乐没有关联。比如像桑桐作曲的《夜景》,类似的无调性作品是少之又少。第二类,区别于民族式小提琴音乐作品创作素材所属的音乐体系——非汉族传统音乐。汉民族传统音乐采用五声音阶,是中国小提琴音乐作品重要的组成部分,新疆地区的伊斯兰音乐,也就是所谓的非汉族传统音乐,比如说《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新疆之春》等也是中国小提琴音乐作品重要的组成部分。第三类,民族传统音乐。从作品和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关系看,分为几种。一、 传统乐曲直接引用或改编,如《二泉映月》《渔舟唱晚》等。二、 以民间歌曲、中国戏剧、传统表演为素材创作的作品,中国小提琴音乐作品大多都是这样的曲子,像《梁祝》《庆丰收》《喜见光明》《思乡曲》等。三、 以具有民族音乐特征的电影音乐和电视剧音乐为素材的曲子,像《洪湖赤卫队》《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游击队歌》等。四、 虽然音乐表现方式新颖,但是创作构思是从传统音乐当中挖掘出来的。比如《山之女》《戏韵》等。

四、 民族式小提琴演奏艺术

中国地大物博,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传统音乐文化内容丰富。小提琴艺术的民族化是通过小提琴演奏,传统音乐文化各要素紧密相连进行的音乐艺术创作。“民族化”是汉族、各少数民族对中华民族传统音乐的再创作。良好发展是以当代艺术水准为基础,挖掘传统音乐文化精髓,展现中国文化特有内涵。现今中国民族式小提琴音乐作品是西洋音乐形式以及表现手段(小提琴独奏、重奏、交响乐)和中国传统音乐文化(音乐美学观念、民间故事、民间调式、民族乐器)的结合。从取材中国音乐体系小提琴音乐作品看,显露了中国传统音乐主要特征。

五、 研究对象

和西洋音乐特征有所不同的是,小提琴民族化具体表现在演奏技巧问题上,以西洋传统小提琴演奏技巧为基础、有了中国小提琴曲民族式演奏技巧,进一步可以说创新了演奏体系。之所以如此说,是因为西洋音乐是从中世纪开始伴随着传统大小调,小提琴得以规范,技法得以发展、成熟。小提琴艺术既然民族化了,就不能依赖西洋音乐文化,也就是说中国传统民族音乐和西洋音乐的音乐形态一定要有区别。汉族音乐、少数民族音乐属于中国音乐体系,一部分少数民族音乐,如塔吉克族、维吾尔族、俄罗斯族等属于中国音乐体系以外,中国音乐体系以外细分两个音乐体系,西洋音乐体系和阿拉伯音乐体系。如果要演奏取材于中国音乐美学的五声音阶,中国音乐体系作品,演奏技巧一定从西洋传统式小提琴演奏进行必要调整。有些西洋传统小提琴技法在中国民族风格曲子里出现的话,关系到曲子整体氛围合适与否。本文研究对象就是取材于中国音乐体系民族化小提琴音乐作品的特色演奏技法。endprint

六、 研究目的

本文从中国传统音乐文化视点出发,针对传统音乐特征,民族式演奏技法种类,演奏技巧原理,练习方法等问题进行研究。最重要的是,从演奏技巧内涵里分析要点,总结针对民族式演奏技法的练习方法。本文多为中国小提琴音乐作品和西洋小提琴音乐作品的对比,包括日本小提琴音乐作品,我想对这些作品进行说明。引进科学的练习方法,从西洋传统演奏到中国民族式演奏方法自然转变,把握技术层面中心要点,在技术实践领域里补充中国小提琴民族式演奏艺术。

第一章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

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创作于1959年,受中国古代凄美的民间故事启发,这首曲子得以问世。《梁山伯与祝英台》的传说被称为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最初是以中国戏剧越剧形式演绎过。

(一) 作品的创作背景

《梁山伯与祝英台》小提琴协奏曲以被广为流传的民间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为题材,越剧音乐作为素材创作出来的。现在,已经成为世界名曲,叫做《Butterflyloves》。

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是当时还在上海音乐学院上学的陈刚与何占豪的作品。1958年冬天创作,次年五月在上海首演,受到广泛好评,首演余丽娜担任小提琴独奏手。以广为流传的民间传说为题材,越剧曲调为素材单乐章小提琴协奏曲非常之成功。《梁山伯与祝英台》传说里描绘梁山伯与祝英台二人令人感动的爱情,控诉封建社会的礼节和道德,丑恶的社会现象。人们反对封建社会恶习,同情让人怜悯的爱情。曲式为奏鸣曲,包含引子、出现部、展开部、再现部。作品从故事中的《梁山伯与祝英台义结金兰》《祝英台抗婚》《化蝶》三个场景作为出现部、展开部、再现部使用。采用西洋协奏曲的奏鸣曲,特别体现了故事矛盾。并且很好地吸收了中国戏剧表现方法,虽然是交响乐曲,但是具有民族特色。

(二) 作曲者和演奏者介绍

陈钢

陈钢1935年生于上海,中国近代有名的作曲家。年轻时,陈钢师承父亲,后跟随匈牙利钢琴家学习作曲和钢琴。1955年考上上海音乐学院以后,他师承丁善德和苏联音乐家阿尔扎马诺夫学习作曲与理论。学生时代,他与何占豪合作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蜚声中外乐坛。

何占豪

何占豪1933年生于浙江省平凡的农民家庭,以唱绍兴剧为生的父亲不希望儿子将来像自己一样过着穷困潦倒的生活,在何占豪12岁时,父亲用借来的钱把他送到杭州念初中,希望他将来成为一个有文化的人。没想到酷爱戏曲的何占豪最后还是学上了越剧。一次上海之行让何占豪无意中考上了上海音乐学院,并且创作了中国第一部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这首曲子被称为中国传统音乐和西方音乐完美结合的典范。

余丽拿

余丽拿1940年出生于上海,中国有名的小提琴家。自幼学习钢琴,1951年进入上海音乐学院附中学习,后又考入上海音乐学院管弦系,师承窦立勋和谭抒真,1962年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

(三)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传说

东晋时期,浙江上虞县祝家庄玉水河边,有个祝员外之女英台,美丽聪颖,自幼随兄习诗文,慕班昭、蔡文姬的才学,恨家无良师,一心想往杭州访师求学。祝员外拒绝了女儿的请求,祝英台求学心切,伪装卖卜者,对祝员外说:“按卦而断,还是让令爱出门的好。”祝父见女儿乔扮男装,一无破绽,为了不忍使她失望,只得勉强应允。英台女扮男装,远去杭州求学。途中,邂逅了赴杭求学的会稽(今绍兴)书生梁山伯,一见如故,相谈甚欢,在草橋亭上撮土为香,义结金兰。不一日,二人来到杭州城的万松书院,拜师入学。从此,同窗共读,形影不离。梁祝同学三年,情深似海。英台深爱山伯,但山伯却始终不知她是女子,只念兄弟之情,并没有特别的感受。祝父思女,催归甚急,英台只得仓促回乡。梁祝分手,依依不舍。在十八里相送途中,英台不断借物抚意,暗示爱情。山伯忠厚纯朴,不解其故。英台无奈,谎称家中九妹,品貌与己酷似,愿替山伯作媒,可是梁山伯家贫,未能如期而至,待山伯去祝家求婚时,岂知祝父已将英台许配给家住鄮城(今鄞县)的太守之子马文才。美满姻缘,已成泡影。二人楼台相会,泪眼相向,凄然而别。临别时,立下誓言:生不能同衾,死也要同穴!后梁山伯被朝廷招为鄞县(今鄞州区)令。然山伯忧郁成疾,不久身亡。遗命葬鄮城九龙墟。英台闻山伯噩耗,誓以身殉。英台被迫出嫁时,绕道去梁山伯墓前祭奠,在祝英台哀恸感应下,风雨雷电大作,坟墓爆裂,英台翩然跃入坟中,墓复合拢,风停雨霁,彩虹高悬,梁祝化为蝴蝶,在人间蹁跹飞舞。

(四) 作品鉴赏和分析

引子

出现部,表现梁山伯与祝英台相识、相恋,长笛演奏引子。

紧接着,双簧管表现美丽景色,这个主题调式取材于越剧的间奏。

之后,小提琴演奏凄美的爱情主题,大提琴给予配合,表现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让人羡慕的恋情。这阶段音乐是全曲的中心。

主题完了以后,曲子变得格外轻快,表现梁山伯与祝英台一起在书院学习,玩耍的情景。

展开部表现祝英台抵抗婚约,曲子从最初欢快的旋律转变,表现梁山伯、祝英台二人的爱情被封建礼节所迫害。

接下来,小提琴连续切分音,音调逐渐接近,感情逐渐增强,表现梁山伯、祝英台同封建社会的束缚、迫害作斗争。

斗争失败,小提琴和大提琴合奏音调,像在哭泣,梁山伯、祝英台之间互诉衷肠,音乐渐渐越来越强,最后变为壮烈、绝望的心情。

再现部化蝶,竖琴演奏虚幻的音乐,表现非常美丽的画面,出现部爱情主题再一次响起,梁山伯、祝英台二人双双化蝶于空中翩翩起舞,紧接着音调轻快变为愉快的心情,表现人们对美好爱情的憧憬。

(五) 关于作品演奏者

至今许多中外小提琴家演奏过《梁祝》,但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有三个人。首先当之无愧的是余丽拿,1959年5月《梁祝》首演时,余丽拿担任小提琴独奏,那时她年仅18岁,还是上海音乐学院学生。余丽拿演奏的最大特色就是走心,完完全全、毫无保留地投入自己情感。她演奏《梁祝》的唱片、磁带、CD至今发行了200万。其次就是日本小提琴家西崎崇子,1979年西崎崇子发行了《梁祝》小提琴协奏曲唱片,为了海外听众能更好地理解,西崎崇子把曲名《梁祝》改为《Butterfly Love》,西崎崇子使用国际化技术,音色优美,至今她发行的唱片、磁带、CD有六种版本共1000万。第三个是旅美青年小提琴家吕思清,吕思清对中国文化,理解能力很高,并且他的演奏技巧绝对一流,他演奏的《梁祝》是很特别的风格,有不一样的感觉,在青年听众当中非常有人气。endprint

(六) 关于作品的总结

虽然是很有年代的曲子,但是至今依然在中国人当中有相当高人气。这首曲子的经典之处在于悲怆的旋律,当小提琴声空灵地响起,谁听到都会掉眼泪,被感动。

当今社会的人们无不在追求权利与金钱,欲望越来越多,贪念越来越多,很难满足。人情冷漠,不好好珍惜爱情的人越来越多。

我希望大家能好好聆听这首曲子,这首曲子能使你身心得到放松,能使你冷静思考人生。

知道《梁山伯与祝英台》传说的人,听过《梁祝》这首曲子的人一直被这个广为流传的爱情故事感动。《梁祝》是对男女美丽爱情完美的表现,这首曲子让人难以忘怀,两人最终化为在空中缠绵飞舞的彩蝶,成为大家恋爱模范的《梁祝》诞生以后,涵盖了中国民族精神和忠诚思想,愿中国人喜爱的《梁祝》能成为世界人们喜爱的《梁祝》。

第二章二胡曲《二泉映月》和小提琴改编曲《二泉映月》

(一) 作品的创作背景

《二泉映月》为中国民间音乐家华彦钧创作作品。作品是作者在黑暗年代,双目失明,生活贫乏,遭遇了太多不幸和困难时创作出来的。全曲旋律非常凄苦,带着激烈的憎恨和强烈的不满情绪,作曲者被生活所迫在街上拉二胡卖艺,虽然流露出凄惨的生活状态和无可奈何的心情,但同时也是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二) 作曲者介绍

华彦钧(1893-1950)被称为阿炳,江苏无锡有名的民间艺术家,阿炳自幼师承其父华清和,研究民间音乐技法,学习横笛、二胡、琵琶等。青年时代继承了父亲事业,技术一流,是很有名的道教音乐家。中年时代双目失明,靠在街上卖艺乞讨为生。即使遭遇了凄苦的生活,他依然坚强地创作了270部作品。

(三) 作品介绍

自《二泉映月》问世以来就成为了二胡演奏家们的爱不释手的曲子,至今也可以说是优秀的作品。

《二泉映月》曲谱完成前是没有曲名的,由于这是阿炳在街上随心所拉,卖艺时并没有拉过,阿炳叫这首曲子《自来腔》,附近邻居称它《依心曲》。《二泉映月》这个曲名是1950年曹安和杨荫浏录音时,和阿炳商量后决定的。

1951年在天津人民广播电台首次播放后,从此,此曲在国内外广为流传。1985年,此曲在美国被灌成唱片,并在流行全美的“十一首中国乐曲”中名列榜首,它还成为了美国唯一接受的一首中国音乐。为了让这首曲子传播更广,很多音乐家改编了许多不同版本。主要有彭修文改编的民族乐器合奏曲,吴祖强改编的弦乐器合奏曲,丁芷诺和何占豪改编的小提琴独奏曲,储望华改编的钢琴曲,萧白改编的合唱曲。

(四) 丁芷诺与何占豪的小提琴改编曲介绍

丁芷诺和何占豪改编的小提琴曲《二泉映月》是1958年他们还在上海音乐学院学习时创作的,这首改编曲公演后,获得了极高人气,可以说是很成功。

最初这首曲子发表时使用了三个升号,在两根弦上演奏,但是最后重新修改,再发表时只使用了两个升号,在四根弦上演奏,当然后者比前者更加丰富、具体。一首曲子的好坏并不是在于用弦多少,德国小提琴家威廉密改编巴赫的《G弦上的咏叹调》和帕格尼尼在G弦上演奏的《主题变奏曲》都是世界名曲。實际上,改编后发表的曲子风格的音色、实际技巧、音乐情感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首曲子开头的滑音、滑指、抹音、颤弓等,都是中国民间音乐的演奏方法,为创作《梁祝》小提琴协奏曲提供了丰富的经验。

(五) 小提琴改编曲鉴赏与分析

这首改编曲是根据阿炳一生的创作,整理作品,把原二胡曲的六段改编为四段,一个主题和主题三回变奏,比原曲更为集中的感受,更接近西洋曲逻辑。

这首改编曲采用与原曲一样的变奏式,从全体构造来看,改编曲大幅地删减原曲。

全曲主题是第一句用中音部演奏,先导小提琴不演奏第一句,第二句,第三句先导小提琴用高音部演奏。

主题出现部是原曲主题的第一变奏部分和第二变奏部分。

编曲第一变奏改编自原曲第二变奏,第二变奏改编自原曲第四变奏。紧接着进入最后变奏部分曲子结束,和原曲相比改编曲主题是出现部在原曲最初三个部分凝缩的。全曲速度偏快,很快到达全曲最高潮。

(六) 改编曲创作的文化根源

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不同,因此,不同民族文化不一样,思考方式也不一样。这种不同是展现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艺术创作以及其他各种方面,当然也包含音乐创作和音乐表现等。

中国是大陆性自然地理生态环境,中华民族经济形态主要是农业经济,农业经济一直受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影响,积累了几千年生产生活经验。中国农耕文明和西洋海洋文明有所不同,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农耕文化,所谓农耕文化是农民长时间通过农业生产过程,风俗习惯形成。以农业服务和农民自身娱乐为中心,结合儒家以及宗教文化,形成特别的文化内容和特征,主要是语言、戏曲、民歌、风俗、节日等,农耕文化是中国最广泛的文化,换言之农耕文化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形成和发展的要因,另一面,农耕文化也决定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特征。

第三章《思乡曲》民族化表现

(一) 作品创作背景

《思乡曲》是马思聪在1937年创作《内蒙古组曲》里的第二乐章。作曲家以中国民族音乐调式为基础,调性音乐为前提,采用现代音乐技法,让人深刻理解这首曲子表现的不幸命运和想早日归乡的心情,很好地展现了民族特色。

《思乡曲》是马思聪杰出的作品,作曲者通过民歌主题,采用装饰音、转调、速度变化等自由伸缩,使民族风格调式得以发展。和声是马思聪以中国的五声调为基础,使用很多四、五度重叠的和音,丰富了民族式和声,探索各种各样民族式和声,增强曲子民族特色。曲子构造这一面,是以西洋曲式构造为基础,打破民族曲式传承和发展的常规,展现了中国和西洋音乐理论的关联。

(二) 民族式旋律、音调和发展方法endprint

作为音乐表现基本旋律特征要比其他要素更为重要,马思聪的小提琴作品大多取材于民族音调,因此,能很明显感受作品旋律的民族风。《思乡曲》主题旋律是起源于内蒙古民歌《城墙上跑马》,民族曲调使用让小提琴特征发挥得淋漓尽致。

例一《思乡曲》主题

民歌创作或传播过程中,自由行很高,马思聪的音乐创作出色的地方就是以民歌为专门音乐,《思乡曲》使用内蒙古民歌《城墙上跑马》曲子主题,把民歌随心所欲的变奏作成专业音乐的变奏,让简短的民歌变为内容丰富且构造严谨的乐曲。

例二《思乡曲》26-34小节

例二是显露民歌主题作曲家创作的曲调,在这个旋律中,民歌主题有了新的变化。

例三《思乡曲》49-57小节

这段是曲子的高潮部分,在整首曲子里有着特别意义,和主题形成了鲜明对比。

(三) 民族式和声技法

例四《思乡曲》结束部分

例四是四、五度和音重叠,四度音程平行上行。中国近代音乐作品中不多见。

例五

偏音的使用,丰富民族式和音是新的尝试。

例六《思乡曲》开头部分

马思聪使用多调结合方法,丰富曲子和声,这个五声多调结合和西洋大小调结合相似,能看到马思聪探索中国民族式和声同时,采用西洋现代作曲法使其发展。

(四) 中国音乐体系与五音音阶

我把所有中国小提琴音乐作品做了基本分类,取材于中国音乐体系作品和取材于非中国音乐体系作品的两大类,本文论述对象是中国音乐体系作品,中国小提琴音乐作品大多都是这种曲子,中国音乐体系使用中国大陆多数民族音乐体系,汉族音乐是代表。中国小提琴音乐作品的演奏、技术方面的不同,归属不同音乐文化背景的音乐体系基本特征也有所不同,因此,我们必须从中国原本的音乐文化和音乐理论分析小提琴民族式演奏技法。

中国传统音乐形式体系特征是音乐组织形式“五调式体系”,五声调式音阶、调式构成方法是以“宫、商、角、徵、羽”五音为基础,用唱名表示是do、re、mi、sol、la。

(五) 总结

综上所述,《思乡曲》的旋律、和声以及曲式构造等,表现了鲜明的民族特色,有着丰富的民族风情,作曲者采用装饰音、转调、速度变化等作曲方法把民歌自由伸缩,让民族式曲调得以发展。和声是马思聪以中国的五声调为基础,使用很多四、五度重叠的和音,丰富了民族式和声,探索各种各样民族式和声,增强曲子民族特色。曲子构造这一面,是以西洋曲式构造为基础,打破民族曲式传承和发展的常规,展现了中国和西洋音乐理论的关联,马思聪在西洋小提琴和中国民族音乐探索结合的道路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中国,马思聪也是较早取材于民族音乐创作小提琴音乐的作曲家,从《思乡曲》衍生出对民族性的思考,能推进中国西洋乐器作品创作。

參考文献:

[1]钱仁平.中国小提琴音乐[M].湖南文艺出版社,2001.

[2]王耀华,杜亚雄.中国传统音乐概论[M].福建教育出版社,1999.

[3]杜亚雄.中国各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概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endprint

猜你喜欢

音乐
开启你的音乐之路
奇妙的“自然音乐”
鸟的音乐
他用音乐悬壶济世
黑暗中的她赤着脚,随着音乐起舞……
音乐从哪里来?
能播放189种音乐的可口可乐
音乐类
音乐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