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孕育于生活之源,绽放历史教学之花

2017-12-08单秀玲��

考试周刊 2017年30期
关键词:科举制历史教学生活

单秀玲��

摘要:生活即教育,历史教学与生活息息相关。本文以科举教学为例,从四个方面论述了历史教学如何取材于生活,提高历史教学效率。一、 生活图片导入,激发兴趣;二、 生活情景设问,提升能力;三、 生活资料展示,升华情感;四、 社会生活调查,巩固知识。

关键词:生活;历史教学;科举制

陶行知先生曾经提出过“生活即教育”,他主张人们积极投入到生活中去,在生活的矛盾和斗争中去选择和接受“向前向上”的“好生活”,接受教育。生活与教育是一回事,是同一个过程,教育不能脱离生活,教育要通过生活来进行,无论教育的内容还是教育的方法,都要根据生活的需要,教育与生活是辩证统一的。笔者想既然生活即教育,那么就应该从生活中寻找养分,进行教育教学,历史教学作为教育教学的一种方式,当然也不能例外。在历史教学中,我们可以从学生生活中寻找素材,进行历史教学,这样既能激发学生兴趣,又能实现历史教学的任务,达到教学目的,何乐而不为呢?下面笔者以科举制教学为例,谈谈如何从生活中挖掘点滴,提升历史教学的效率,以管中窥豹,略见一斑。

一、 生活图片导入,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说明了兴趣对学生学习的重要性。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希望成为探索者、研究者”。探索、研究社会生活中的历史积淀,揭开今天生活的历史面纱,也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体验到求知的乐趣和探索的成就感,以及“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喜悦,从而产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生活图片的导入,能瞬间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快速参与课堂学习,起到“千言不如一图”的效果。陆巷古村很多学生都去过,甚至有不少学生就生活在陆巷古村,对王鏊和惠和堂颇有了解。鉴于此,筆者设计了这样的导入:展示王鏊图片、东山惠和堂图片及标有“解元”、“会元”、“探花”的牌坊图,让学生来猜:图片所反映的历史人物是谁?根据图片和学生所知道的知识来介绍图中人物。学生瞬间兴趣大增,纷纷举手,给出答案:王鏊,陆巷古村人,明代名臣、文学家,曾中过解元、会元、探花,被人称为“天下穷阁老”,唐寅曾赠联称“海内文章第一,朝中宰相无双”。然后笔者趁机抛出问题:你知道“解元”、“会元”、“探花”是怎么来的吗?想要知道答案,一起来探究古代的科举制。通过这样一张张学生生活中图片,立即引发了学生学习科举制的兴趣,拉近了历史与生活的距离。

二、 生活情景设问,提升能力

以生活中的场景为依托,巧妙的设问能调动学生思维,激发其内驱力。学生总是以一种“问题中心”的心理参与学习活动的,他们总是有意无意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在学习过程中去自求解决问题。笔者以王鏊这一历史人物为契点,设计了这样一些问题,让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科举制:

1. 王鏊是明朝人,科举制是明朝才有的吗?如果不是,科举制产生于何时?请用史实说明。

2. 王鏊曾中过“解元”、“会元”、“探花”,那么“解元”“会元”“探花”分别属于科举考试中什么级别的考试?

3. 科举制一开始就有状元、榜眼、探花吗?如果没有,这些又是在何时出现的?请用史实说明。

4. 科举制在唐朝哪些帝王在位时期进行了完善?在哪些方面进行了完善?请用史实说明。

5. 科举制使王鏊这样的有才之士成为了明朝宰相,出现了“学而优则仕”,那么科举制会产生什么影响呢?

6. 到王鏊生活的明代时,科举制有何变化呢?这些变化产生的危害有哪些呢?请举例说明。

7. 科举制什么时候走到了历史的尽头?为什么?

8. 综合而言,你对科举制怎么评价?

通过对问题的探究,学生对科举制有了全面系统的认识,在分析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学生提升了能力。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教师通过这样层层设问,学生依据设问进行积极思考和探究,找到问题的答案,不仅增长了历史知识,而且极大地提升了历史学习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了历史教学的三维目标,真正实现了教师的主导、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 生活资料展示,升华情感

历史教学强调三维目标的重要性,不仅要注重知识与能力的培养、过程与方法的探索,还要注意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注重学生情感的教育也是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在历史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往往很容易忽视。陶行知先生曾高喊“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就是一种高度的爱国主义表现。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加民族的凝聚力是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在本课中笔者向学生展示了两段文字材料:

英国大百科全书中说: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的选举制度,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

伟大的民主革命家孙中山说过: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是从我们中国学过去的。

通过对这两段材料的阅读,学生明白了中国的科举制是世界上最早的考试制度,很多国家的考试制度都是学习中国的,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倍增,爱国之情油然而生,历史教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得以顺利实现。

四、 社会生活调查,巩固知识

最好的教学是能把学生的学习活动延伸到课堂之外。叶澜教授曾经在“什么样的课算是一节好课”中,提到了好课的标准应该有生成性和有待完善性。笔者认为这主要是为了将课堂延伸到课外,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巩固知识,加深理解。“历史是凝固的现实,现实是流动的历史。”通过对社会生活展开调查,学生可以寻觅到历史的真相。在讲科举制时,针对苏州地区科举中士比较多的情况,笔者设计了这样的课后作业(二选一):

作业1:调查家乡的科举考试情况,并结合所学的知识,写一篇关于“家乡的科举制”的历史小论文。

作业2:讲讲我所知道的“科举故事”,并说出你从这个故事中获得了哪些知识和启发。

这一调查作业既活化了知识,让学生从身边的生活中汲取养分,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又拓展了课堂,将学生的学习活动延伸到了课外,巩固了知识,提升了能力,激发了爱国爱家乡的情感,提高了教学效率,使历史学习真正走向了生活化。endprint

猜你喜欢

科举制历史教学生活
古代的考试
“科举”
生活感悟
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
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晚清科举制度变革考
无厘头生活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