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感的培养

2017-12-08陈光萍

甘肃教育 2017年21期
关键词:数感数学教学培养

陈光萍

【关键词】 数学教学;数感;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21—0098—01

良好的数感是学生数学综合素养提升的基础,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目标。基于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任课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数感,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提升小学数学教学的效率。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呢?

一、创设“猜想”教学情境

数感的形成过程是学生将知识内化的过程,该过程的主体是学生,任课教师起到了一定的主导作用。笔者认为,任课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科学的“猜想”教学情境,来引导学生参与到探究、分析、操作、假设等一系列数学活动中,帮助学生增强学习自信,使学生将数学知识的学习作为一种内在的追求。

例如,在“除法”知识点的练习中,笔者先让学生口算“40÷2;20÷4”的结果,这时候学生往往能够“张口就来”。在获得一定的自信后,笔者引导学生做“猜想”难度升级的除法题目“45÷3;68÷4;72÷6……”这针对于刚学习除法知识的小学生而言,就具有了一定的挑战性。在解题中,笔者引导小学生尝试“猜想”,猜想的结果并不是最重要的,而是在猜想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对数字有了一定的灵敏度,从而认识到一些数学规律。这样一来,学生往往就能够发现其他除法算式的计算方法。另外,随着学生数学思维的深入,他们的口算能力也会得到优化。

二、科学设计数感实践教学内容

著名数学家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数学实践活动强调,学生要通过亲身体验来学习数学,是动手学数学、用数学。数感的培养和发展当然离不开实践活动,加之他们对简单的实践活动,如操作、观察、猜测、交流等来说,是非常感兴趣的。因此,教师要设计好的,有趣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自己去探索问题的答案,从而培养学生的数感。

如,在“分类”一课内容的教学时,延伸到让学生整理自己的房间,并说说这样整理的理由;在教学“11-20各数的认识”的时候,让学生建立十进制的概念,理解计数单位“十”是培养数感的基础。在新课伊始,笔者出示生活当中学生熟悉的物品,渗透以一当十的数学思想,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当教学“怎样摆放让别人也很快看出是12根”时,呈现多种摆法并各抒己见,学生无法体会到“10根扎一捆”的优越性,但“10根扎一捆”是理解10个1和1个10的支柱,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因此,笔者没有阐述自己的观点,只是巧妙地设计了三个画面,1根1根地摆,2根2根地摆,10根10根地摆,三幅图画均出现2秒钟的时间,马上消失。当学生对“1根1根地摆”、“ 2根2根地摆”无法数出根数感到无奈时,10根10根地摆却带给学生惊喜和兴奋,他们异口同声地说出12根。通过比较体验,学生真真实实地感受到10根扎成一捆的优越性,激发了学生“我要这种方法,我喜欢这种方法”的强烈欲望。然后让學生摆小棒再次理解计数单位“十”,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了数的意义,也经历了数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从而建立数感。数感不是通过传授而得到培养的,重要的是让学生自己去感知、发现、主动探索,这样在习得知识的同时,还能发展多种能力,调动非智力因素。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多种形式的探索机会,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建立良好的数感。

三、强化对数感的反思教学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强化对数感的反思教学,有助于学生形成数感,并促进小学生形成良好的反思习惯。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积极组织学生进行反思,在反思中培养数感。

例如,在课后练习题中,“小华身高72厘米,姐姐的身高是小华身高的2倍,爸爸的身高比姐姐高34厘米,那么爸爸的身高是多少呢?”通过计算很容易得到“72×2+34=178”,即爸爸的身高为178厘米,而对解题的反思过程就是培养学生数感的最佳过程。解题时,笔者借助参照物,讲桌约100厘米,整个教室的高度约为300厘米,引导学生思考“爸爸的身高是否合理呢?”长期以往,小学生就能够形成良好的反思习惯,而数感也坐在此过程中得到显著的提升。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小学生数感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不断引导,以促进小学生不断主动实践、反思回顾、科学猜想、积累知识,从而使其数感得到良好的发展,最终促使小学生的数学素养得到全面提升。

编辑:谢颖丽endprint

猜你喜欢

数感数学教学培养
浅谈构建数学模型,建立千以内数的数感
对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认识
新理念下学生数感培养策略
巧估算 妙解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