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归去来兮辞》看作文的“生成”教学
2017-12-08龙潇��
龙潇��
摘要:传统的中学文言文教学多侧重于字词理解、文段分析本身,有关古人文言文与今人现代文相互交融、相得益彰的作文教学实属凤毛麟角,这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打破僵局、抛砖引玉,本文试图以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的片段作为作文素材,深度挖掘,纵横对比,使之“生成”构思巧妙、立意深刻、内涵丰富的精美作文,跳出文言文与现代文老死不相往来的教学困局。
关键词:文言文;语文;作文
《归去来兮辞》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中的文言名篇之一,这篇作品,不仅是陶渊明一生转折点的标志,亦是中国文学史上表现归隐意识的创作之高峰。欧阳修曾说:“晋无文章,唯陶渊明《归去来辞》而已。”细读此文,笔者发现,该篇文章的部分片段,若能经过整理挖掘,很适合用作高中生作文生成性教学的典型素材。
何谓作文的生成性教学?有学者认为:“所谓生成性教学是在弹性预设的特定教学情境条件下,在师生自主构建的教学活动展开过程中,由教师和学生根据不同的教学情境,以体悟、思辨的方式共同构建教学活动的过程。”简单来说,就是以语篇为基础,利用其中的文本细节,可以生成很多“构思巧妙、立意深刻、内涵豐富”的作文主题,这就是作文的生成性。这种思想强调实际教学中的动态生成过程,重要且可操作性极强。“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课堂教学不只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还是学生人生中重要的生命体验,是学生心灵成长的重要过程。”
例如,有关陶渊明的家庭情况,若仅从本文序言及正文“幼稚盈室”、“寻程氏妹丧于武昌”、“僮仆欢迎,稚子候门”等文本信息可知:陶渊明家庭孩子多,妹妹刚离世。似乎他的田园生活就是:一朝相聚,儿孙绕膝,天伦之乐,夫复何求!
可事实真是这样吗?熟悉陶渊明的人都知道他还曾经写过一首《责子》诗:“白发被两鬓,肌肤不复实。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这首诗提到陶渊明的孩子或智商低下或比不上平常的孩子。有的懒惰、有的不学无术、有的呆滞到九岁都只知道找寻“梨与栗”,多么令人惋惜呀!他同父异母的妹妹,因嫁入程家,故称程氏妹。妹妹在哥哥之前去世,这难道不是一件很悲伤的事情吗?
分析到这里,教师可以让学生把陶渊明的处境与电影《我的少女时代》(2016)的主题曲《小幸运》相联系,试写“陶渊明的小幸运”这一习作。依据文本信息及所能挖掘到的素材可生成如下片段:
在险恶的官场中,陶渊明出淤泥而不染,说出“吾不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的豪言壮语,并洋洋洒洒地写下《归去来兮辞》以表心迹。可以说,这是陶渊明的小幸运。当陶渊明“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地回到他向往的田园,僮仆欢迎、稚子盈室。这应是他的又一个小幸运。不过,这恐怕也只能说是他的小幸运而已。只要细读课文,这样的作文生成点还有很多。又如:
1. 文中说到“舟遥遥以轻飏”。表面上看,这是在形容小船轻飘飘的样子,这是一个简单而客观的状态。这与作文生成何干?但只要你关注到了“飏”这个字,就不难联想到该字与毛主席在《蝶恋花·答李淑一》中的“我失骄阳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中的“飏”是同一个字。
2. 文中“云无心以出岫”中的“岫”可与《红楼梦》里的美女“邢岫烟”进行联想。尽管我们无从揣测陶渊明当时的想法,但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岫烟本来是指山中雾气朦胧的状态,给人以出世淡雅之感。这非常符合邢岫烟本人清淡娴雅的性格。
3. “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中的“畴”,其字面意思是田畴,好像并不具备文学价值,但如果由此字联想到明末著名将领“洪承畴”,那就不一样了。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两个人都是备受争议的人物。
4. “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表面是讲陶渊明家里虽然设园门但是却常常关闭,远离世俗喧嚣,洁身自好。阅读面广的学生应该能联想到汉朝的大儒董仲舒。在人们心目中,他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或是“天人合一”观念的提出者。但鲜为人知的是他有一个很正能量的典故——三年目不窥园。
5. “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陶渊明不刻意去追求名利、淡然处世。这与世俗的生活态度全然不同。司马迁在《史记·陈涉世家》中如是说:“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如今的社会浮躁异常,很多人在追名逐利中丧失了本心,迷失了方向,是不是该学习一下陶渊明呢?
6. “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大意是:我靠在窗边观景,在景中寄托我的傲世情怀。看看自己的小房间也觉得很舒适。大家所熟知的我国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她的号“易安居士”就是出自于陶渊明的这一句。其中暗藏着李清照对陶渊明的某种“继承”思想。
7. “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中,有关前半句中的“啸”,历史上既有苏东坡《后赤壁赋》中的“划然长啸”,也有《三国志》中诸葛亮的“抱膝长啸”。这几种情况的“啸”,其实都包含着当事人渴望入仕并得到重用的心愿。
8. “景翳翳以将入,扶孤松而盘桓”中的“景”字很是特别。很多文言名篇中都有它的身影。《小石潭记》中的“日光下澈,影布石上。”《过秦论》中的“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岳阳楼记》中的“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这个字很有特点,在上述文章中,它有两个解释。一是同“影子”的“影”;另一个是“日光”。细细观察,不难发现,这两种解释之间存在一种合理的平衡——有阳光的地方,自然就会有影子。
综上所述,如《归去来兮辞》这样的中学文言文课文处处隐藏着很多可供“生成”的文本素材。如果我们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积极开发、率先垂范、因势利导、因材施教,定能使学生开阔眼界、增强兴趣、积极参与,化被动为主动,充分发挥他们各自的主观能动性。那么,作文乃至于整个语文教学势必会更加生机勃勃。
参考文献:
[1]张团思.基于生成性教学的高中作文课堂研究[J].语文建设,2015,(0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