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石地区建筑工程地质勘查易出现的问题
2017-12-08吕富威
吕富威
DOI:10.16661/j.cnki.1672-3791.2017.30.066
摘 要:岩石地区地质构造复杂,在建设工程项目之前一定要做好地质勘查工作。随着现代工程地质勘查技术的不断进步,勘查工作的效率和勘查水平有了很大提升。不过,岩石地区的地质勘查作业量大,使用的技术专业性强,需要技术人员认真、谨慎地做好各项数据勘测工作,并经过地质勘查分析系统,对勘查中发现的问题提出应对措施。做好岩石地区建筑工程地质勘查工作,是保障建筑工程项目安全的重要基础,基于此,在本文研究中,结合一些实际经验对岩石地区建筑工程地质勘查工作容易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希望可以对勘查技术人员避免类似问题提供些许帮助。
关键词:岩石地区 建筑工程 岩石识别 地质勘查 勘查设备
中图分类号:TU1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10(c)-0066-02
地质勘查工作是建筑工程项目建设的重要基础,在实际施工过程中,一定要提前做好地基地质情况的勘查工作,确保在建项目所在地区的地质情况符合工程建设要求。而岩石地区不同于一般地区,各种岩石构造复杂,地质勘查作业的难度大,稍有不慎,就可能导致勘查作业出现较大失误,从而给建筑工程建设埋下安全隐患。为此,需要我们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岩石地区地质勘查作业的实际情况,找出其中比较容易出现的问题,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醒地质勘查技术人员,力求避免出现这些问题,以保证勘查质量。
1 岩石概况及其分类
岩石是矿物质的集合体,有单一矿物质组成的岩石,也有多种不同矿物质组成的集合体。岩石属性的不同,其实是由于组成岩石的矿物质属性不同所导致。在地壳的不断变化中,岩石也跟着发生一定的地质变化,因此,岩石具有变换的属性。按照岩石形成的原因不同,可以将其大致分为沉积岩、火成岩和变质岩3种。在岩石地区建筑工程施工时,做好地质勘查工作,掌握不同成因岩石的性质,以及对工程建设的影响,是地质勘查重要的任务。
2 岩石地区建筑工程地质勘查的准备条件
岩石地区建筑工程地质勘查是一项非常专业和精细的工作,如何才能有效地完成这项工作,具体来说,一方面需要高端精密的勘查设备,另一方面需要专业的勘查技术人员,这两方面是地质勘查工作的必备条件。
2.1 高端精密的勘查设备
岩石地区建筑工程地质勘查,需要使用高端精密的勘查设备。地质勘查的手段方法比较多,一般常用的如钻探、井探、触探等,虽然不同的手段勘查的特点不同,但是,都离不开专业精密的勘测设备。例如,钻探勘测,需要使用性能稳定、良好的钻机,以保证在实际钻探勘测过程中,钻头对岩芯产生的破坏作用较小,取样岩芯完整,这样才能够为岩石内部矿物质的检测提供良好的基础。如果钻头不够稳定,测量仪器不够精密,则会导致钻探过程中给岩芯造成较大程度的破坏,从而影响勘测结果。做好地质勘查,确保岩石地区建筑工程能够安全实施,需要通过使用高端精密的勘测设备,做好岩层勘测,掌握岩石地质的真实情况。精密的勘测设备能够保证勘查数据结果,控制在允许的误差范围内,从而使得勘查作业的真正作用得以发挥。
2.2 专业扎实、技术经验丰富的勘查人员
岩石勘查除了需要保证高端精密的专业勘查设备,还需要有合适的勘查人员使用这些设备。岩石勘查工作是专业性非常强的,而且涉及很多科学、精密的数据计算、推理等,因此,对工作人员的要求,不仅要有专业的知识,而且还要具备一定的勘查作业经验,能够处理勘查作业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同时以负责任的心态,完成好各阶段的勘查作业。
2.2.1 扎实的专业技术和一定的勘查经验
专业技术知识是做好岩石勘查作业的知识基础,作为现场岩石勘查技术人员,在专业技术知识方面,需要对各种岩石的性状、岩石属性、岩层地质变化规律、矿物质成分以及各类岩石的勘查技术有非常熟悉的了解,在实际工作中,遇到不同类型的岩石、不同区域的岩石勘查,要能够采取合适的勘查技术方法。勘查技术人员,要能够通过采集岩芯样品来精准识别岩石,使用专业观察仪器,分析不同的岩石碎屑所属的岩石种类。在使用钻机钻探过程中,专业技术人员要能够根据钻探的力度、岩层分布确定钻井深度,并且在收集到勘查数据基礎上,进行周密合理的计算推理,确定岩石的承压能力,这些技术都需要勘查人员掌握。建筑工程项目覆盖的岩石区域,不管是在深度方面,还是在广度上,经常会出现很多不同类型的岩石,这就需要专业技术人员,必须具备扎实的勘查技术,并具有一定的勘查经验,能够处理实际勘查作业过程中遇到的不同情况。
2.2.2 很强的责任心
岩石勘查作业,对于建筑工程项目的安全和质量有着非常直接的联系,勘查作业精确与否,会对整个工程项目能否实现建设目标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勘查技术人员一定要明白勘查作业的重要性,要以高度负责的态度,认真做好勘查作业的每一项工作。勘查工作人员要对每一个环节的勘查结果进行详细记录分析,做到认真负责、严谨对待,避免出现工作不认真、数据记录不精确的现象。勘查作业涉及大量的数据勘测、记录,如果工作人员没有高度负责的心态,是不能很好地完成勘查作业工作的。一旦工作人员不负责任,对勘查的一些数据不够重视,出现马虎大意,导致最终计算结果偏差较大,不仅会浪费勘查资源,而且会对后期工程项目的建设埋下严重的安全隐患。从这个角度上讲,勘查技术人员一定要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时刻保持高度负责的心态,认真严谨负责地做好每一项勘查作业细节工作。
3 容易出现的问题分析
3.1 取样不够准确
在对岩石地区进行地质勘查工作时,容易出现的一个很重要问题就是,岩石的取样不够准确。取样不够准确,就会导致样品测量结果与实际岩层性质、属性等方面的勘测结果不匹配,容易引起较大的勘查失误。勘查作业的要求中,不仅要做到精准,还要细,即任何细小的事情都不能放松。具体来说,准,就是对某一区域的岩石种类及其结构分类等进行精确的勘查与分析,从而得出明确完整的勘查结果。细,是对同一区域内,岩石的断面和平面进行多层次地细查和分析,取样的岩石层、纵切面点位较多,进而能够确定在某一范围内岩石的全方位状况。不过,现在很多岩石勘查工作,在实际作业时仍不能够做到科学、准确的取样,由于岩石种类多,以及分布的规律性不明显,一旦取样不准确、不科学,就容易导致勘查作业效果受到影响,降低勘查结果的准确度。endprint
3.2 对岩石的识别不够准确
在岩石进行钻井取样过程中,由于不同岩层会出现很多不同性质的岩石,即使是同一岩石,在岩石的不同层面岩石的属性也会出现较大差异。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勘查技术人员对岩石的识别不够精确,则会影响最终的勘查结果。建筑工程项目开工建设之前,对地基下的岩层勘查,如果勘查工作人员被岩石体表现出的一些假象所困扰,出现判断分析误差,则会导致勘查作业结果不准确,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例如,对沉积岩的判断,这种岩石类型属于地壳上分布最为广泛的岩石,不过,在实际岩石的埋藏规律上,并不是从浅到深、从左到右,沉积岩的性质、构造会随着埋藏规律的变化而呈现相应的变化。一般按照其纵向分布规律,沉积岩埋藏在地下的时间越久,说明沉积的时间越长,其表面的颜色会越深,而如果岩层距离地表较近,则说明沉积的时间较短。从沉积岩的成因来看,是在漫长的地质时期,由于大量的沉积物堆积、积压而成,从而使得埋藏越深的岩层,沉积物的时间越久远。不同时期产生的沉积物,有一定的规律性,这就需要勘查技术人员明确分辨不同岩层,岩石的不同特性。不过,在一些特殊情况下,一些岩石在地质变化作用下,或者自身的内部因素,会导致一些杂乱无序的变化,使得沉积岩自身表现出很多其他类型岩石的性状,这就很容易给勘查技术人员造成判断误差,被一些岩石假象所迷惑,以致出现识别不够准确的情况。
3.3 取样相对不足,容易导致勘查作业不全面
整个场地的面积大,在进行勘查作业时,不可能孔挨着孔、洞挨着洞地进行探查。但是岩石在面的分布上,又会因为各种因素作用的不同,出现不同的性质和构造。而不同性质和结构又决定了该片岩石抵抗外力破坏的能力。所以,在岩石地区建筑工程地质的勘查工作中,由于范围广,造成取样的不足,就导致了岩石检测的不到位,这也就直接影响建筑工程中桩基工程的实施。例如,在某一岩石区域建設工程项目时,对岩石勘查的范围设定后,由于计算失误或者由于主观经验判断等,认为取样数量已经足够,没有再进行全方位勘查检测时,可能会因为一些特殊的地质原因,导致一些没有取样的岩层,其性质和岩石属性,与预测结果不一致,如果是较小的范围内,岩层的性质出现较大变化,而这个范围又没有进行相应的取样检测,则可能会忽视这种特殊差异状况,从而导致勘查作业结果不精确。如果是一些比较严重地质构造,产生的岩石碎片较多,埋藏深度大,如果在这种岩石上进行勘查,取样范围没有涉及这些出现严重地质活动的区域,则不会发现存在性质差别较大的岩层,从而给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建设埋下一定的安全隐患。
4 结语
现阶段,岩石地区建筑工程的地质勘查还存在很多的问题,使得整个勘查工作运行起来频频受阻。而这就需要工作人员在过往的理论基础上,不断添加实践所总结出来的经验,促进整个地质勘查理论的完善和勘查技术的进步。同时,还应该注意加大地质勘查费用的投入,引进先进技术,完善岩石地区建筑工程地质勘查的基础设施,以便进一步解决岩石地区建筑工程地质勘查容易出现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郭君红.岩土工程勘察中水文地质勘查的地位及内容研究[J].西部资源,2017(2):136-137.
[2] 龙仲兴.山区找矿资源综合物探方法的运用研究[J].世界有色金属,2017(6):255-257.
[3] 孙建宇.金属矿成矿地质特征及找矿前景预测[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7(11).
[4] 李紫卓.浅析遥感地质勘查技术与应用研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7(6):297.
[5] 麻炳贵.关于岩土工程勘察中水文地质问题的探讨[J].资源信息与工程,2017,32(3):101-10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