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行知教育理论,构建生活化历史课堂
2017-12-08徐刚��
徐刚��
摘要: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其中生活教育思想是他教育思想的核心。学习历史不仅是为了了解历史知识,更是为了用历史知识丰富学生的课后生活。本文通过挖掘初中历史课堂中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内容,以体现历史教学的生活化,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关键词:行知教育理论;生活化;历史课堂
历史作为人文学科,其功能应该侧重于人文方面。然而反思当下的初中历史教学时,却过分强调了死记硬背和答题技巧的训练,导致实际教学时的效率十分低下,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因而我们不能够把历史学科仅仅作为升学考试和政治教育的工具,更应该构建一座历史与生活的桥梁,使历史走进生活,从而达到其教书育人的根本目的。
一、 构建生活化历史课堂的含义
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他认为教育基于生活原型,真正的教育需要同生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陶行知先生的这一教育理论赋予了构建生活化历史课堂丰富的内涵。构建生活化历史课堂是指在历史教学活动中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注重历史贯穿于现实生活,将教学内容转化为学生心理需求,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理解历史知识。这样做,可以让历史不再是一无所用的普通知识,而是有思想有活力的理论武器。
二、 构建生活化历史课堂的意义
初中历史教学距离学生的日常生活较遥远,这体现在:教材中历史概念繁杂,叙述方式呆板,课堂教学只是将知识点灌输给学生,要求学生在课后死记硬背。这使得学生逐渐失去了历史学习的兴趣。这种粗暴的历史教学不仅无法促进学生的成长,反而成为学生发展的负担。因而,历史课堂需要生活化,将历史学习的引导作用充分运用到学生的生活中。
1. 构建生活化历史课堂有利于教师扩大历史教学的空间
学校虽然是培養青少年的重要场所,但并不是其成长的唯一空间。由于学校提供的空间有限,在校期间,课本和作业占据了学生的大部分空间,其中课堂教学又占着主导地位,狭小的空间,缺乏生活化氛围的基础教育,也很难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因此作为初等教育必修学科的历史也难以逃脱这个问题。
生活化课堂教学的构建有利于开拓历史教学的空间。这样的课堂充分发挥了历史教学的生活功能,改变了学校教育过程中忽视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缺点。这样既能使学习渗透到每个学生的社会生活中,也能让学生能够明晓生活的含义与人生的价值。
2. 构建生活化历史课堂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生活化历史课堂强调教学过程的生活性和活动性。单纯“填鸭式”教学,学生即使记住书本的知识,但也只不过是整个历史中的极少一部分,而时间一久,这部分强行记忆的内容较易遗忘,归根结底是由于这些知识没有成为学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正如陶行知先生说的:若是别人代我解决问题,纵然暂时结果,经验也被旁人拿去了。他在书中多次强调“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念。生活化历史课堂就是要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主动学习历史,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不仅是简单的知识,更是获取知识的方法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 生活化历史课堂的教学策略
作为初中阶段的重要学科,如何构建生活化历史课堂呢?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观点:
1. 利用生活经验阐释历史
利用我们所知的生活经验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阐释历史,实际授课过程中,帮助学生清晰地认识历史。比如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中《气象万千的宋代社会生活》一课中,介绍的是两宋时期人们的衣食住行、文化娱乐、节日风俗等知识,表面上貌似离当下生活较远,但仔细分析却不难发现,宋代生活与今天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在授课时,教师先以除夕这个传统节日为导入,而学生们都有过除夕的经历,也很愿意和同学们分享家乡过除夕的习俗,如穿新衣、团圆饭、包饺子、压岁钱……教师讲解宋朝过除夕的风俗时,可以让学生凭借生活经验主动探索,以进一步感受历史。
利用生活经验阐释历史还可以开发乡土资源。比如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二)》一课中介绍了明朝著名戏曲家汤显祖,课标中本课的重点是介绍他的作品《牡丹亭》,而我们可以联系到昆山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牡丹亭》在昆曲的发展史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在课堂环节中让学生欣赏精彩片断,甚至是让学生尝试模仿几个动作,让学生在学习中深刻体会作品内在,感受昆曲魅力,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进一步将生活化课堂落实到实处。
2. 再现生活情境体验历史
历史情境的再现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还原真实的历史情境,这样能将历史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拉近学生和历史的距离,强化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例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秦王扫六合》中“陈胜吴广起义”这一目时,教师组织学生表演历史剧,让学生扮演不同的历史角色,重现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的场景,使学生深刻体会到秦的暴政是导致起义的根本原因以及陈胜、吴广二人起义的决心和胆识,从而进一步理解“失民心者失天下”的道理。
除了角色扮演,随着科技的进步,创设历史情境也变得更加容易,历史情景现在可以通过多媒体等技术得以形象的“再现”。例如,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开元盛世》一课,当教师介绍到唐都长安时,可以利用多媒体3D场景,再现盛唐之下的繁荣,逼真的还原历史可以让学生对当时的长安有更深刻的认识。
3. 参加社会实践感悟历史
树立大课堂的概念,充分利用学校、社会、家庭等资源,开展实践活动,可以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帮助学生认识和融入现实社会。像参观博物馆、访问社区、历史考察等活动,对于历史教学来说,无疑都是极为有效的社会实践活动方式。通过参加这些活动,学生自主学习和感悟历史的能力都有很快的进步,如果能将这些历史感悟进而升华为自己的精神需求,那更是锦上添花。
法国历史学家布洛赫曾讲:如果一门学科最终不能以某种方式改善我们的生活,就会在人们眼中显得不那么完美……现实中的初中历史教学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充斥着许多不足。构建生活化历史课堂是历史课改的必然趋势,也是赋予历史学科生命力的强心剂。构建生活化历史课堂的道路还存在许多问题和疑惑,这就需要广大中学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争取早日开创出一片新的天地。
参考文献:
[1]余伟民.历史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陶行知.《陶行知文集·教学做合一》.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
[3]马克·布洛赫,黄艳红译.历史学家的技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