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

2017-12-08张铭

考试周刊 2017年15期
关键词:创新数学课堂

张铭

摘要:当今社会科学技术和经济的飞速发展,迫切需要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教育工作者应义不容辞地担负起为祖国培养大批创新人才的重任。我们必须改革数学课堂教学,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真正落实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关键词:创新;数学;课堂

一、 更新观念,是创新的保证

现在的课堂教学实行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书本和教师都不应是绝对的权威,因为其都会有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学生可以接受知识,接受指导,也可以挑战书本,质疑教师。要重视学生批判意识的培养。例如,有时教师提问,只要有一个学生说出自己答案,教师接着问一句“大家觉得这个同学说的对吗”时,大多同学都会说对。尽管自己的答案与那位同学的不一样。学生没有机会说出自己的想法,长此以往,学生就失去了创新的方向和动力。平时要给学生批判的机会,这种批判的意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在学生们不断进行数学探究活动的过程中,学生们通过不断的自我批判,互相批判,互相学习,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能够有效地对原有的知识结构进行更新和创新。

二、 有趣情境,是创新的温床

情境的创设要营造一种民主的、宽松的、和谐的氛围,学生只有在心情愉快,精神振奋,没有压力的状态下容易打开思维的闸门,萌发出创造力,“乐思方有思泉涌”讲的也是这个道理。在有问题的情境中学习,会激起学生对知识的好奇,从而积极主动地去思、去想。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内容,运用直观形象的具体材料,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好奇,从而诱发好思。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新课伊始,教师指着讲台上的一叠本子问:“这里有50本练习本,老师要平均分给10个同学,每人分得几本?如果平均分给5个同学呢?”这个问题比较容易。继续问“2只苹果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几只?1只苹果平均分给2个人呢?”大部分学生回答是:“每人分得半个苹果”,步步紧逼再问第三个问题“1只苹果平均分给3个人、4个人呢?”由远及近,教师又指着教室问:“40平方米的教室一共坐了51个人,平均每人占地是多少平方米?”步步追问引出教学的生活内容,激发学生期盼获得新知的感觉,然后趁热打铁,组织讨论,动手剪拼,探究认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

三、 探究学习,是创新的源泉

教学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以系统掌握间接经验为主的特殊认识过程。只有当学生尝到思考后的乐趣,才能逐渐养成积极思考,不断探究的良好习惯。

1. 重视学习的参与和体验,培养创新思维

课堂尽量不提学生不加思考就能回答的问题或只有少数人能回答的问题。提问要给学生思考时间,让每个学生在小组中交换思考所得。例如: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时,创设了“小朋友包装礼品盒”的问题情境。问至少需要多少包裝纸?思维停留在直观性水平的学生可能只知道求出6个面的面积之和。而对于一些想象力丰富,发散性思维水平较高的学生,可能就能有:(上面+前面+左面)×2或上面×2+前面×2+左面×2的方法。

可见,多变性的问题给学生创设了更大的思维空间,有机的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有效地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不但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而且给学生创造了思维环境,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

2. 留出思维的时间和空间,激活创新思维

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和体验。学生感到困难时,不要直接解答,要尽量启发他们。非由教师解答不可的问题,也应启发式解答。尽可能将知识的发生过程详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共同参与。

例如:在学习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时,让学生举例什么物体用毫米是一个较小的长度单位,再让学生说什么物体用毫米作单位,有学生问:“比毫米更小的长度单位是什么?”我说问得好,有不少学生说出了“微米”,又有一个同学问:“那么测量微生物的长度用什么单位?”下课铃声响了,教室里依然沸腾。不少学生还在问:“天空怎么测量?”让学生掌握新知识没有多大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诱发学生提出问题,以此培养学生的质疑、创新精神。

四、 思维训练,是创新的体操

培养创新能力,首先要培养发散性思维,要让学生在思维的多行道上,把握创造性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 大胆猜测

直觉思维能以最快的速度去感知,它是一种高效的思维,它贯穿于每个人的思维活动中,是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的一种重要方法。如果没有一定的知识为基础,没有勇敢的个性,直觉思维是难以发展的,要鼓励学生猜测、探究。例如:在教学“认识圆锥的侧面展开图”时,先出示圆柱形学具问:这个圆柱沿着侧面一条高剪开,猜想圆柱的侧面展开图会是什么形状?(有说长方形、有说正方形,也有说平行四边形、梯形)。这时当场剪开验证,是长方形。继续思考,侧面展开图可能会是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吗?为什么?(学生带着疑问讨论,得出如非沿着高剪开,就是平行四边形。)再仔细观察,长方形与原来的圆柱有什么关系?学生自然得出“展开后的长方形的宽相当于圆柱的高,长相当于圆柱的底面周长”。在此基础上再出示另一个圆柱(侧面展开是正方形)。猜想:这个圆柱侧面展开会是什么形状?学生答是正方形。大家思考一下:圆柱的侧面展开图要是正方形需要什么条件?(圆柱的底面周长等于高时)

2. 捕捉灵感

许多伟人的发明都来自灵感。灵感是人们创造性活动中的一种复杂心理现象,它不是一种单一的创造能力,而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创造性想象力和记忆力自然的融合,使问题迅速解决。有时师生都会灵感爆发,这时要设法捕捉。例如,在学生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时,有这样的一组题目判断题,比一比哪个图形的周长最长?

三年级学生惯性思维是通过长和宽求这个图形的周长。这个问题以采用转化思维来比较,第二图形周长和第一个周长是相等的,第三个图形转化成一个长方形后,比前两个还多了两条线段。所以第三个图形的周长是最长的。这种练习有助训练学生灵感。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培养学生创造性能力的思维品质,是大有可为的。但还有许多的问题和困惑,都有待于我们在实践中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猜你喜欢

创新数学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