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信
2017-12-08鲍彬彬��
鲍彬彬��
摘要:自信是人们相信自己,实现自我价值的一种积极的心理倾向,一种重要的精神支柱。是确保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是信息时代,社会对人才提出的最基本要求。初中生进入到青春期后,生理和心理的双重变化常常会让他们措手不及,甚至在不良的教育环境下产生心理障碍,因此,如何在初中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是思想品德课程教学的重点研究内容。本文从初中生缺乏自信的表现与原因出发,结合思想品德课程对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信进行探究。
关键词:初中生;思想品德课程;培养自信;策略
一、 引言
自信是什么?自信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心理状态,它可以产生一种积极的力量,它引导我们确信、深信通过自身的努力一定能够实现所追求的目标。自信是对自我价值的最高评价,它能够引导我们将精神力量渗透到实践中去,并在坚定的意志和百折不挠的品质中获得成功。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迎来了生理和心理上最重要的一次变化,青春期的学生的自我意识觉醒,无论是在潜意识还是在显意识里他们都希望自己能够获得长辈的认可,而拒绝承认自己还是一个孩子这一事实,但是这种膨胀的自我意识却与生活经验严重脱节,他们渴望表现自我,却找不到恰当的出路,因此,许多学生在长期的错位和落差中,产生了自卑心理。思想品德是初中德育教育的主要学科,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自信的主阵地,因此教师在实践中应该善于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探索。
二、 初中生自信心不足的表现与成因
在对初中生的心理素质调查中我们发现,许多初中生存在着自信心不足的问题,其主要表现为:一、 在集体活动中缺乏参与的勇气,如在活动中总是“随大流”,不敢主动发表自己的意见,当不得不表达观点时常常会羞涩怯场、语无伦次;二、 在人际交往中逃避胆怯,难以顺利与他人建立联系,例如在陌生的环境中,不敢打开局面与他人进行积极沟通,或者无法正确处理与同学、与教师的关系;三、 在遇到挫折时,缺乏坚持到底的精神,常常半途而废,例如在比赛中失败后,不能自主调整心态,并在失败的影响下持续沮丧、抑郁,或者在与同学发生矛盾时,不能自行解决,而是依赖家长或者教师的调节。
造成初中生自信心不足的原因有很多,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一、 学生自身发展状况导致。进入到青春期之后,学生会逐渐开始关注自己的外在,例如当学生在外貌或者衣着上与其他学生存在一定差距时,其自卑心理会由此生成并逐渐扩散,甚至在“怕人笑话”的恐惧中放弃与他人交流。二、 交际范围狭窄。独生子女的家庭结构是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特殊社会现象,这种家庭结构會导致几辈人的关爱集中到一人身上,并在溺爱的影响下为孩子包办一切,这样当他们进入到相对独立的校园生活中去时,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并在困难中无法排解,产生自卑心理。三、 教育方式不恰当。从家庭教育来看,一些家长在教育孩子时简单粗暴,片面强调挫折教育对孩子的磨炼,而缺乏适当的鼓励,让孩子在不断被否定中逐渐产生了“我什么也做不好”的心理阴影,此外,一些家长对于孩子的期望值过高,给孩子带来了无形的压力,当孩子的表现无法达到预期时,必然会产生挫败、自卑、焦虑等心理障碍;从学校教育来看,许多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片面强调知识讲授,而忽视了对学生心理状态的关注,或者在学生遇到心理障碍时,不能给予及时、专业的帮助,从而降低了教学引导的作用。
三、 如何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信
1. 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体验成功中获得自信
建构主义认为,人们所获得的思想情感需要依赖特定的情境。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习惯于灌输式讲解,这种教学方式忽视甚至替代了学生体验,使情感与情境之间树起了一堵墙,并让学生的情感只能流于表面而难以深入。基于此,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该敢于打破传统教学中的静态模式,让学生在生动、丰富的情境与活动中,产生参与其间的兴趣与欲望,并在情境中与教师和同学建立良好、和谐的关系。
情境的创设是情感体验的主要途径,例如在“做情绪的主人”的教学设计中,教师为学生设置了这样的情境:明明在学习中屡屡受到挫折,他既不能灵活地记住并运用数学公式,也无法在人前流利地进行口语交流,渐渐地他开始孤立自己,并在自己的世界里不断地自我否定。面对这一情境,教师邀请学生一起为这位同学出出主意,帮助其顺利渡过心理障碍,在讨论中,有的学生认为明明在学习中应该放慢脚步,从点滴做起,逐渐找回自信;有的学生认为明明在不开心时应该找一些自己感兴趣的电影、视频、音乐来欣赏,以冲淡不良情绪;有的学生认为应该向家长和教师求助,让他们帮助自己树立信心;还有的学生认为明明不应该将注意力只集中在学习上,而是要从全面发展的角度发现并培养自己的潜能,从其他的领域获得成功的自信。针对学生的这些方法,教师给予了充分的肯定,然后教师从情境转移到现实生活中来,并让学生结合自身的情况,谈一谈是否也曾出现过与明明一样的困难,学生们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思想斗争,还是说出了自己类似的情绪变化,面对学生的倾诉,教师引导学生将情境体验的情感迁移到现实生活中来,并结合其他同学给出的建议,让学生不断调整情绪中获得成功、获得自信。
2. 积极评价,让学生在感受快乐中培养自信
评价不仅是对实践结果的检验,还是对实践情感的引导,在教学中,积极的、激励性的评价会让学生产生“一切努力都值得”的这种心理状态,并在积极的情绪引导下进一步深入开展实践,相反,消极的、否定性评价,则会让学生认为自己的付出都是徒劳,进而将这种情绪扩散到其他领域,最后否定自己在其他方面获得成功的可能。初中生的心理状态比较复杂,探索性强、有冲劲是他们的优点,但心理脆弱、害怕被否定则是他们的弱点,因此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评价的作用,并转变传统教学中,“只问结果,不问过程”的评价模式,让学生的每一分努力都能够得到承认。例如在“告别依赖,走向自立”的教学设计中,教师为学生安排了“为好朋友设计明信片”这一环节,在过去,学生们总是依赖教师或者家长的帮助进行设计,这一次,教师让学生完全独立地将自己的想法倾注在明信片的设计中,在活动中,教师发现有许多学生在拿到材料后一脸茫然,无从下手,这时教师没有斥责学生,而是鼓励他们:“想一想你的朋友喜欢什么,将他最喜欢的内容融合在明信片里。”“只要你带着诚意,无论设计的好与坏,在朋友眼里都是最有意义的。”在这样的鼓励中,学生纷纷开始自主设计,教师在收到学生的作品时,不仅让每一个学生亲自讲解了设计灵感,更给予了他们高度的评价,这样在教学活动中,学生不仅体会到了设计的快乐,更在教师的肯定与激励中找到了自信。
3. 注重实践,让学生在面对挫折中增强自信
实践是思想情感的来源,在实践中,我们为应对外界的刺激会不断做出心理反应和心理调整,而这一反应和调整的过程就是不断获得情感体验,不断学习的过程。所谓“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在现实生活中,通往成功的路必然荆棘遍地,所以,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善于为学生营造积极的心理状态,还应该善于利用挫折教育锻炼学生的心智,让学生在失败中逐渐成熟,并学会如何建立自信。例如在法律意识教育活动中,教师将学生划分小组,并安排了与法律常识考察相关的比赛项目,对于比赛中胜出的小组,教师给予奖励,而失败的小组自然要接受惩罚,这样胜出的小组自然会因为成功而喜悦,而失败的小组自然也会在惩罚中反思,并知耻后勇、再接再厉,争取在下一次的比赛中胜出。
四、 结束语
自信,是做人的基础,是成功的支柱。对于初中生而言,其复杂的心理状况增加了思想品德教学中自信培养的难度,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认识到学生的自信不仅来源于教师的鼓励和关爱,更来自于教师的尊重与信任,基于此,在实践中,教师应该以平等的态度面对学生,在学生遇到挫折时以师长、朋友的身份加以引导,让学生能够自觉地营造一个良好的心境,从而不断提高其思想品质。
参考文献:
[1]赵宏.浅谈如何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信[J].学周刊,2012,(10):19.
[2]齐丽亚.活用教材,教活学生——浅谈如何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实现“双自主”[J].学周刊,2015,(30):188.
[3]武昱.怎样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J].教育教学论坛,2014,(34):70-7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