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语用”背景下课堂教学有效策略探微

2017-12-08吴立里��

考试周刊 2017年24期
关键词:积累应用

吴立里��

摘要:语言积累对学习语文十分重要,目前学生学习状况是不善于应用积累,这就需要老师在积累和应用之间搭建行之有效的教学平台。针对三年级作文教学是起步阶段,需要的是“触得着”的教学,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将“及发”这一理念渗透其中,将教材、课外资料、生活场景进行有机地整合,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及时应用巩固,带给学生“我能,我行”的成功理念,为以后的作文教学打下了敦实的基础。

关键词:积累;及发;应用

众所周知,语言积累在学习语文中是重中之重,正如郭沫若先生有言:“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均任歙张。”注重摘抄积累已是有目共睹,学生的手头上均有精美的摘抄本,好词佳句张口就来,的确他们积累了大量的语汇、句式、段篇,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很遗憾地发现:大部分学生还是比较厌写、怕写作文的,他们往往为了应付了事,总是随意编造,不是抄抄摘摘,就是胡乱拼凑,写出来的文章语病甚多,不合事理,笑话连连。明明“球”都在洞口边缘了,为何还在徘徊不进呢?仔细观察分析后,发现:当前很大一部分学生的积累背诵仅仅是为了完成老师的任务。他们根本不懂得应用手头中已有的“储备”——积累,就好比将一本武功秘籍交到一个根本不懂武术的人手里,真是暴殄天物!所以对一个不想或不善于运用的学生,哪怕积累的再多,也是一些无用的累赘,于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无一点裨益。虽说“厚积而薄发”是学习语文必经的道路,但如果让学生懂得应用手头“储备”——积累到自己的语文实践中去,并能为此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时,那他就会更加坚定地去积累,同时他也会在运用中加深对自己积累的内容的认识,形成对原有积累的再认识,甚至是升华,从而形成新的积累。这么一来,学生积累的实际效果能不提高吗?变“厚积为即用”,这样会使刚刚接触写作的三年级学生减少了畏难情绪,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如何帮助学生顺利地将这“球”一杆进洞呢?这就需要老师在积累和应用之间搭建行之有效的教学平台。针对三年级作文教学是起步阶段,需要的是“触得着”的教学,因而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将“即时运用”这一理念渗透其中,有的放矢地进行如下的尝试:

一、 凭借教材,促进即用

苏教版教材重视“词语积累”教学,每一篇语文后面的“读一读,再抄写”,其中词语都是精选于所学语文,让学生读一读,抄一抄,记住这些词语,将会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每一篇课文的课后作业都会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或“复述课文”等有关要求,这也是对全篇课文精彩之处的直接积累。所以不管在课堂上还是课外,该读的读,该背的背,该写的写,特别是复述课文是最佳的积累应用的训练方式。我常常将课文的重点词语在教学时以板书的形式罗列在黑板上,这样既帮助学生梳理课文的脉络,又在最后环节复述课文时提供了纲要。

丹麦语言学家耶培森说过:“学习语言需要背诵,常常背诵才能使所学的词语、句子在记忆里生根。”在每单元的“练习”中都安排有“读读背背”一栏。目标更是指向增加学生的积累量。在要求上也仅限于“读”与“背”,不需刻意让学生去理解内容和意思。学生基本上能达成读背的要求,甚至是滚瓜烂熟、倒背如流了。但对于其中的意思、意蕴,学生是知之甚少,更别提运用了。我觉得适当地提高点要求,利用教师本身的示范“下水”作用,让学生明白 “读读背背”原来这么有用,巧妙地引用“读读背背”中的词句,会令自己也变得文采飞扬起来的。如在教学苏教版第六册“练习三”中的“读读背背”时,教学开始,我运用这些成语编了一个小故事讲给学生听,接着鼓励学生应用多途径、多方式理解成语:或是应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或是通过联系生活中的一个现象或一件事来说明成语的意思,或是查阅词典来解决,总而言之,让学生可以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成语的理解。紧接着我要求学生选用一个成语说一句话或一段话。在此基础上组织了一个小型的競赛活动,“大家都来尝试说一段话,看谁选用的成语数量最多,成语用得正确,用得巧妙。”我和学生一同对“参赛者”的成果进行“评头论足”。最后,我请学生将自己想的、说的与别人的“精华”进行整合,写在“我是小作家”本子上。(这是一本专门记录学生自己的平时的片段练习)在以上的教学中我先是从语境中引导学词,接着个性解词,最后竞赛用词,循序渐进,既能给学生减缓压力,降低坡度,又能萌发学生亲近母语的激情,带来成功的喜悦。

二、 就地取材,巧妙即用

苏教版小学语文,本身就是一本小小的百科全书,天文地理、古今中外、名人逸事、凡人琐事等都有涉足。许多文章感情真挚、文质兼美,对学生知识系统的架构和语文能力的形成颇具作用。只要作一番整理归类,不少内容都可作为写作的材料,真所谓是“就地取材”。教师应该不放过任何一个有利时机,巧妙安排学生口头作文的训练。学生有感而发,会不经意地表达出更真实、更自然的思想情感,表现出更有激情的一面。教师应该抓住这种最佳时机,开拓写作思路。让学生仿造范文,亲自提笔,就免去了“临渊羡鱼”之苦。例如:在教学《赶海》第三段时,其间“摸海星”“捉螃蟹”“捏大虾”的精彩片断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许多学生都会朗朗上口地背了,正在学生感受课文文字的美妙时,我乘机出示“小孩捉大鱼”的一系列生动活泼的照片,让学生应用课文中的语言仿照课文中的片断进行仿写。任务刚下达,教室中就一片沸腾,照片实在是太有趣了,课文的语言又是如此贴近学生的生活,他们已到不吐不快的程度了,同时也调动着学生的原有知识经验积累,对课文的语言进行重新地整合提炼,不一会儿,一篇篇可以和原文进行相媲美的片断从学生的手中诞生了。可能学生的笔下还留有原文的痕迹,但是学生通过仿造,拉近了与作家作品的心灵距离,甚至有一种“我也能写得这样棒”的心理,就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从“不会写”到“还有什么不会写”的状态过渡。

三、 妙用资料,落实即用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减轻学生的脑力劳动,最有意义的手段就是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学习就是要在一种多方面、丰富的精神生活广阔背景下进行。”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适当补充与课文内容相关联的素材,既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也有利于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经常看见学生在课前收集了许多课文的资料,这些资料在课上交流的环节匆匆一说一看,便走过场了,许多资料连“露脸”的机会都没有就“夭折”了,久而久之,学生会将这个良好的读书习惯给忽略了。其实仔细阅读这些资料,你不难发现:语言规范,好词佳句在其字里行间。怎样让资料真正走进学生的脑海呢?这就要求老师适当地搭建语文学习的平台,能引领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从文本走向作者的心灵深处,产生共鸣。在教学《少年王勃》后,学生对王勃的才华佩服得五体投地,我乘机引导学生结合课前收集的资料来夸夸王勃;在教学《恐龙》一课时,对这远古时代的生物,学生真是兴致勃勃,乐此不疲,资料找了一大箩,什么图片、VCD、文字资料等,如果真的展示半天都看不完,我让学生以说明介绍的形式展示自己的课外收获。有的学生整理出一篇《恐龙灭绝的奥秘》大有学者的架势,有的学生制作了《××龙的名片》并附上妙趣横生的说明,还有的学生以时间使者的身份写了一篇《恐龙时代一日游》……通过对课外的延伸、对资料的整理组合,课文旧貌新颜无不一一呈现在大家的眼前,让每个人不仅对文章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而且在不知不觉中对原文作了补充与改造。

潜移默化间,熏陶感染时,日积而月累,厚积而即用。这样“触得着”的教学效果是显而易见的,它带给学生“我能,我行”的成功理念,为以后的作文教学打下了敦实的基础,我们都知道作文能力的培养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就让这场“春雨”快点来临吧!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endprint

猜你喜欢

积累应用
浅谈语文课堂语言的积累
浅谈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素材的积累
小学经典诗文诵读与积累的实践与思考
镉在旱柳(Salix matsudana Koidz)植株各器官中的积累及对其它营养元素吸收和利用的影响
分析膜技术及其在电厂水处理中的应用
GM(1,1)白化微分优化方程预测模型建模过程应用分析
煤矿井下坑道钻机人机工程学应用分析
气体分离提纯应用变压吸附技术的分析
会计与统计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