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税务”生态圈的研究*
2017-12-08赵怀德徐邵兵
□ 夏 云,赵怀德,徐邵兵
(安徽省地方税务局,安徽 合肥 230001)
“互联网+税务”生态圈的研究*
□ 夏 云,赵怀德,徐邵兵
(安徽省地方税务局,安徽 合肥 230001)
新常态下纳税人日益增长的诉求与有限的涉税服务资源之间的矛盾加大。以自然生态圈为理论基础,提出一种基于生态圈理论的“互联网+税务”模型。该模型以纳税人为核心,由生态媒介、平台、服务和应用子系统组成。通过对安徽省地税生态圈的实践观察,该模型对满足纳税人多元诉求,提升征纳质效有一定的效果,进而结合税收改革提出下一步思考。
互联网+税务;生态圈;税收治理;安徽地税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信息化要为人民服务,推进政府决策科学化、社会治理精准化、公共服务高效化。国家税务总局部署“互联网+税务”行动计划,吹响“互联网+”税收现代化建设号角。安徽省地税深入贯彻总局要求,以纳税人合理需求为导向,构建税收现代化体系,深化征管改革,统筹服务和管理,努力达成多赢善治,最大限度方便纳税人、最大限度地规范纳税人。
一、新时期出现的新情况
(一)纳税人诉求多元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伟大的历史转型期,国情、社情、民情发生深刻的变化。纳税人的税务需求更加多元化、个性化,税收获得感和公平正义的诉求越来越强烈。
根据相关机构调查,当前纳税人的涉税需求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一是纳税信息关度高。纳税人普遍对税收优惠政策及解读关注度高,希望优惠政策传播更快、政策解读更准确。二是快捷办税的需求度高。纳税人在办税厅进行办税,普遍感觉耗时长、流程繁琐、效率低下。特别是近几年全国房地产政策的调整频繁,常导致某区域二手房买卖业务集中性、大面积的爆发。尽管税务部门采取加班加点办理涉税业务,但因为办税厅人力、物力有限,无法完全满足所有纳税人的需求。三是对个性化服务需求迫切。涉税事项的复杂程度、经营规模、阶段差异都会造成纳税人需求的多样性。四是渴望更完善的互动机制。纳税人往往拿运营商、银行的热线服务对比12366的服务。个别群体不了解、不会用、不想用常规渠道来解决争议,倾向通过媒体援助等方式解决涉税争议问题。
(二)税务部门面临的新挑战
征纳双方间的信息不对称在税收征管领域的日益明显,极大地降低了征税效率,增加了征税成本和纳税成本。一是数据来源少。涉税信息来源单一,主要依靠纳税人申报和报送。由于缺少必要的法律支撑,第三方涉税信息采集难度大,信息采集的完整性、真实性和及时性难以保证。二是数据标准不统一。数据元标准不统一、代码编码方式不统一和数据加工不规范是数据质量不规范的重要原因,导致部分数据“不敢用”或“不能用”。三是数据整体利用水平不高。数据分析主要局限于税收征管数据,对第三方涉税信息,特别是互联网涉税信息、电子交易信息等收集、整理和分析利用水平低。
因此,税务部门传统的“单打独斗”管理模式已显得“力不从心”,难以全面、高效地回应纳税人的多重需求,导致后者对税务部门的服务效率和质量不甚满意,从而阻碍了和谐征纳关系的构成。归根到底,是新常态下的纳税人日益增长的诉求与有限的行政资源之间的矛盾。
(三)大时代的呼唤
当前信息化已经步入“大云平移”时代(大数据、云计算、平台化、移动互联网),互联网蓬勃应用给企业经营、社会发展、政府管理带来巨大改变。一方面各级政府“互联网+”应用水平明显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普遍增强。另一方面,税务工作与时代发展同步,应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提升社会综合满意度是税收治理现代化的本质需求。因此,纳税人和公众对税收治理现代化期待更大,税务干部压力更大。
二、“互联网+税务”生态圈的组成
(一)“互联网+税务”生态圈的含义
矛盾倒逼税务工作在税制改革、“互联网+”的浪潮中改革创新,转变思维理念、工作职能和工作任务。为此,本文提出“互联网+税务”生态圈的理念。该理念借鉴自然生态圈理念。在自然生态圈中,每种生物的成长离不开其他生物,生物间圈层式的相互依存,最终形成多方成长、良性调节的有机统一整体。
“互联网+税务”生态圈是以纳税人为核心,通过“互联网+”打破信息的时间与空间局限性,在基础涉税业务的驱动下,各衍生业务模块按照一定的规则,经过有机的协同形成的系统。基础业务具有核心高位优势的资源,外接纳税人、内联衍生业务以及第三方平台的中间组织,从而形成数据交换、系统循环、价值创造、吐故纳新的多边群体。
在治理生态化的视角下,纳税人从被动服务者转变为参与者与创造者,从“喂养式”到“自助式”的转变。纳税人不再是繁琐、被动的进行涉税申报,而是将涉税信息更为简便、更加主动地输入到税务业务中,并对涉税产品、增值服务通过生态圈进行反馈和评价。个体纳税人的价值与活力在生态圈中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
税务部门角色从涉税服务管理者转变为生态构建者,成为涉税治理与内生治理的平衡者。税务部门面对纳税人的反馈,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在涉税生态中进行价值创造、整合,同时再次培养、获取、拉动纳税人的新需求。税务部门与纳税人之间不断挖掘新的需求、新的价值,迭代生态准则。同时衍生、鼓励公共业务、专业业务和第三方业务,增加生态粘性,促进生态能力柔性化,增强征管组织的活力。
(二)“互联网+税务”生态圈的目标
生态圈以构建命运共同体为愿景,围绕价值,把互联网创新成果与税收工作深度融合,按照生态规则对涉税工作各环节进行优化,保证成员能力与组织创新共进、多边群体合作共赢。提升纳税人“获得感”、“幸福感”和遵从度;提升税务局现代化水平,减少税收风险;激励第三方专业化服务,提高全社会税收意识。
(三)“互联网+税务”生态圈的架构
1.以纳税人为中心,由生态媒介、平台、服务和应用四个子系统构成
媒介作为生态圈的一个子系统,它以信息交互为基点,把不同属性的人、媒介及其环境联结为一种网状关系。按照纳税人意愿,可以通过电话、网络、移动互联网、实体办税大厅等媒介进入生态圈,寻找到自已的需求点和兴趣点。通过媒介的互动给纳税人带来的是信息获取、群体认同和整体利益最大化。
综合化、一体化、多元并存的平台,是生态圈的基础。涉税活动的各利益相关方共同建立一个巨大的生态平台。平台不仅仅是纳税人与税务部门以及涉税中介、科研机构所共存的平台,而且是能包容更多潜在的第三方平台。纳税人的涉税数据通过不同的媒介进入数据加工平台,数据加工平台对海量的涉税数据进行加工,生产出基础涉税产品供税务部门日常使用。根据统一的数据接口标准,风险管理平台和智能咨询平台分别对基础涉税数据进行精加工,生成精细化的风险产品、个性定制产品满足税务工作人员、纳税人的个性需求。大数据平台对基础数据、外部数据进行大数据分析,生产大数据产品并为第三方组织进行增值服务提供数据接口。同时,尊重纳税人申报纳税的主体地位,根据纳税人意愿将其涉税数据开放给包括涉税中介在内的第三方组织。
通过各类涉税服务吸引纳税人进行关注,通过生态圈价值分享让纳税人驻足留步。生态圈的服务主要分为基础服务——纳税人直接需求的服务;衍生服务——以纳税人需求为基础,延伸出第三方服务——实时风险服务、政策解读服务、税负反馈服务、专业定制服务和第三方服务等。比如以纳税人日常涉税行为为基础的服务,经过风险平台加工出遵从风险提醒服务,将直接转换为对纳税人采用正向激励、税务辅导、纳税评估或税务稽查的方式,从而提高纳税人遵从度。
应用场景和应用服务是生态实践效果重要的一环。对于普通纳税人来说,涉税服务往往是“刚性”但“低频”——例如二手房买卖,纳税人可能一个纳税年度交易频次很低。为了更方便纳税人,将低频次、刚性服务纳入到高频次、大众化的第三方产品中,使得服务下沉和延展。纳税人可以通过支付宝、微信等高频客户端享受相关涉税服务,并且可通过支付宝和财富通等多种金融支付工具进行支付,极大提高纳税人涉税行为效率。
2.生态圈的主要功能
一是价值驱动,支撑生态运营。“互联网+税务”生态圈的核心是价值创造。价值驱动包括核心业务拉动用户(包括纳税人、税务工作者等)和用户拉动核心业务两个方面。两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再次拉动用户需求,引导用户需求,创造新的用户和需求。价值在不断的创造、整合的良性循环、螺旋上升,吸引公众、社会机构参与建设,修复、优化生态圈,促进生态各能力柔性化,保持征管组织的活力。
二是众包协作,打造全生态模式。税务部门在统筹建设生态圈时,一方面根据总局“互联网+”行动纲要,编制“互联网+”行动方案。另一方面,尊重基层的首创精神,鼓励各地采用“众包模式”,将涉及到的生态圈各个子项目分发到各地进行探索和创新。项目经过基层实际应用验证,具备一定应用规模后快速复制推广到全省其他地市,避免以往信息化项目建设贪多求大、重技术不重实际等缺点,从而满足小步试错、快速迭代的互联网应用要求。
三是良性进化,解决税收新情况。生态系统之间的主体、客体和环境等各个要素是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的。各方在生态圈中各取所需,在使用中共同成长进化。对于新时期出现的新情况,税务部门通过生态物种间联系与反馈,直观了解到公众的税收情绪弹性与生态自治能力。另一方面,涉税管理寓服务之中,服务嵌管理之内,保持良好的征纳关系。生态自治能力越强,稳定性越高,从而整个生态圈进入多赢善治、良性进化的阶段。
三、安徽省地税的探索实践
(一)安徽省地税生态圈探索中的特点
如表1所示,安徽省地税“互联网+税务”生态圈以纳税人为中心,由生态媒介、平台、内容、应用四个子系统组成。
表1 安徽省地税生态圈架构
1.坚持统筹规划。紧贴税收改革发展需要,尊重基层首创精神,打造基于顶层设计,符合安徽实际,面向多服务对象、多媒介、多层次的涉税生态圈。通过绩效考核工作为抓手,采用“众包模式”分解互联网项目,推进全省“互联网+安徽省地税”行动落实。加快推进税收现代化步伐,构建生态圈的命运共同体。
2.坚持融合创新。一方面是创新生态观。生态圈的核心是涉税服务的视角转换——从服务法律范畴的“公民”转换为服务互联网语境中的“用户”。因此,税务部门生态观是生态圈构成的意识基石。广大税务干部,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需要全面对接“互联网思维”,从提升税收治理质效的维度来认识,从重塑税收规则的深度去把握。另一方面是业务融合。以“金税三期”行业性系统为内核,积极推动“互联网+”向组织收入、依法治税、纳税服务等税收工作加速渗透,以融合促创新,满足日益多样化的纳税人需求,坚持做“大而强”的生态圈,做“小而美”的服务试点,推动税收工作理念、模式、方法、手段的革命性变化。
3.坚持开放共享。从数据源头制定税收数据标准、检测制度和接口规范,建设涉税大数据平台,建立数据供给机制,对税收业务数据、纳税人提交数据、第三方共享信息和互联网涉税情报信息进行有机整合,搭建数据质量管理系统。目前与省民政厅、省发改委、省住建厅、省国土厅、省国税局等单位建立信息交换与共享机制。加快融入国家高速网络和地方智慧城市建设。
4.坚持安全有序。税务生态圈涉及纳税人的大量隐私和国民经济关键数据,因此信息安全管理迫在眉睫。生态圈的持续发展,取决于“互联网+”的安全性和便利性。通过分级分类管理,建立异地容灾基地,引入区块链技术,在信息安全性与运营便利性之间寻找到合理的平衡点,推动生态圈的科学发展,提升安全态势感知能力,维护网络空间的公平正义,分享信息革命的红利。
(二)安徽省地税生态圈阶段性的成效
“互联网+税务”生态圈汇聚税收治理现代化的梦想,安徽省税务生态圈的探索和尝试刚刚“在路上”。从目前的初步运行效果看,生态圈已为我省纳税人和社会公众提供了优质便捷、集约高效的纳税服务。如线上线下全功能电子税务局、全天候自助办税大厅、一次性告知的二维码、智能语音交互、“两微一端”等项目。以税务登记“五大业务”为例,实现“窗口统一受理,内部信息处理”,简化了办税流程,方便了纳税人,避免了“多头跑”。仅税务登记一项就减少纳税人跑税务机关4次,为纳税人节省时间户均达到40分钟以上。按4.7万户次计算,共为纳税人节约4000个工作日。以纳税人满意度调查为例,安徽省第一批上线“互联网+”智能咨询的H市局,在纳税人总体满意度位列全国省会城市第13位,较去年前进13个位次。
同时,生态圈进一步规范了安徽省地税系统税收执法行为,提升了征管质效和风险管理能力。截至2016年年底,通过生态圈决策支持系统,扫描并由基层确认推送1.07万户疑点纳税人,风险管理组织入库税款22.22亿元,税收贡献度1.51%。
四、生态圈的思考与展望
(一)转变思维理念,推动治理现代化
“互联网+税务”生态圈的研究,本质上是对智慧税务内涵的一次诠释,是对习近平总书记“信息化为人民服务”重要讲话和李克强总理“放、管、服”要求的一次实例化的探索。因此要进一步用改革的理念,开放的心态推动技术精准应用,优化纳税服务、提升征管效能、促进组织变革,解决新形势下税收现代化发展中出现的情况,推进税收治理体系和治理现代化。
(二)加快立法进程,规范生态行为
面对互联网发展中伴随的各种思潮,要毫不动摇的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互联网发展道路。加快修订《税收征管法》,制定《税收基本法》,从法律层面为“互联网+税务”生态圈的发展提供支撑,规范互联网生态行为。充分听取社会各方意见,挖掘纳税人、税务部门、社会的最大公约数,在税收治理现代化上形成聚焦,促进生态圈良性发展与健康升级。
(三)关注新兴技术,优化生态模式
关注人工智能、物联网、虚拟现实(VR)等新技术、新理念,结合我国税务工作实际,更新服务理念、手段和模式,迭代优化具有中国特色、资源共享、公开有度、智能高效的“人工智能+税务”生态圈。
[1]刘尚希,孙静.税收治理的新范式及政策调整[J].经济研究参考,2016(9).
[2]黎江虹.经济法主体研究:以纳税人为视角[J].经济法研究,2015(1).
[3]王千.互联网企业平台生态圈及其金融生态圈研究——基于共同价值的视角[J].国际金融研究,2014(11).
[4]刘建徽,周志波.整体政府视阈下“互联网+税务”发展研究——基于发达国家电子税务局建设的比较分析[J].宏观经济研究,2015(11).
F810.43
A
1008-4614-(2017)05-0003-04
2017-9-19
夏云(1983—),男,安徽合肥人,硕士,安徽省地方税务局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互联网+政务服务”、税收信息化研究等。长沙税务干部学院2016年9月安徽省风险管理培训班学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