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字(节选)
2017-12-08霍桑
◎霍桑
红字(节选)
◎霍桑
赫斯特·普林的拘禁期现在业已结束。监狱大门猛然打开了,她走进阳光里。那普照一切的阳光,在她混乱的和病态的心中,仿佛只意味着显露出她胸脯上的红字。她第一次无人跟随走出监狱大门,对她而言,这也许比已经描述过的那些人群和景象更是一番真正的折磨。她在那儿被示众,所有的人都被吸引过来,对她指手画脚。那时候,一种反常的神经紧张和全部好斗的性格力量支撑着她,使她把这一场面转变为惊险的胜利。况且,那是她一生中只发生过一次的单独的事件。因此,她可以不顾一切地调动足以满足许多平静岁月的需要的生命力来面对它。正是判她有罪的法律——一位脸孔严厉,但他的铁臂里既有支持的力量,又有消灭的力量的巨人——支持着他,通过这一可怕的耻辱折磨。可是如今,她一个人走出监狱大门,开始她的日常生活。她要么以她普通的体力资源支撑着继续生活,要么支持不住而倒下。她再也无法借用未来,来帮助她渡过眼前的忧伤。明天有明天的苦难,后天亦然,大后天亦然。每一次的苦难都不同,然而,却都是与现在完全相同的、令人不堪忍受的苦难。在遥远的、将来的日子里,她将会继续艰难地生活下去,仍然有同样的负担等待着她去处理、承受,她却从不能将其卸下,因为日积月累的岁月将会在那堆耻辱上堆积它们的痛苦。在所有这些岁月里,她要放弃自己的个性,成为说教者或道德家指手画脚的对象,同时也将成为他们具体、生动地表现女人品德上的过失和充满罪恶的情欲形象的象征。这样,他们将教育纯洁的年轻人看她胸前那闪闪发亮的红字,看她这个有着体面的双亲的女儿,看她这个之后成了成年妇女的婴儿的母亲,看曾经清白、单纯的她成了罪恶的形象、躯体和现实。而且,在她的坟墓上,她必须带到那里的臭名将是她唯一的墓碑。
这个女人竟会把这个地方称为自己的家,看来实在令人不可思议,并且只有在这儿,她不得不成为羞耻的象征。整个世界展现在她的眼前,在这么遥远、这么偏僻的清教徒殖民地的范围内,她的定罪并没有任何条款规定她必须待在这儿——她可以回到自己的出生地或者到任何其他欧洲国家去,她可以以新的面目隐姓埋名,隐瞒身份完全进入另一种状态。而且,隐秘的不可测知的森林的一切关口都对她敞开着,在那儿,她天性中的狂野会渐渐地与另一个其习俗和生活方式同判她刑的法律大相径庭的民族同化。然而,世上存在着一种命运,一种如此不可抗拒而又不可避免的具有毁灭的力量的情感,几乎总是迫使人类像鬼魂一样,老是待在同一个地方。她的罪过、她的耻辱,是她已经扎入土壤中的根。仿佛这是一种新生——比她第一次的诞生具有更强烈的同化作用——把对其他所有居民和流浪汉而言如此格格不入的林地,转变成赫斯特·普林的荒凉的和阴郁的,然而却是毕生的家。相比之下,地球上的其他任何地方对她来说都是毫不相干的,甚至连英格兰的那个乡村对她而言也是陌生的。在那里,幸福的幼年时期和纯洁的处女时代,都像很久以前脱掉的衣服一样,似乎还由她的母亲保管着。将她束缚在这儿的锁链是铁制的,它伤害了她最深处的灵魂,然而却永远断不了。
也可能是另一种情感促使她将自己局限于这个致命的地点和小径的范围内。无疑事实正是如此。尽管她对自己掩饰这个秘密,但每当这种情感像一条毒蛇出洞似的从她心里挣脱出来时,她便脸色煞白。这里住着和行走着一个她认为与其有某种婚姻关系的人。由于在这世上未被承认,这种关系将把他们一起带到最后审判的法庭,并为了他们共同的要承担无穷无尽的报应的未来,而把法庭变成他们婚姻的圣坛。灵魂的诱惑者一而再、再而三地把这个想法强行推入赫斯特的沉思之中,并嘲笑盘踞在她心头的那热情洋溢的和不顾一切的欢乐,然后竭力让她摆脱这一想法。她几乎不能正视这种想法,赶忙将它关在它的地牢里。迫使她自己相信这种想法的——最后,她对自己继续当一名新英格兰的居民的动机所作的解释——一半是事实,一半是自欺。她心里想,这儿是她犯罪的地点,因此,这里也应该是她受尘世惩罚的地点。也许,她日常遭受的羞辱的折磨终将净化她的灵魂,产生另一种纯洁,由于这是她殉难的结果,所以比她所失去的纯洁更为神圣。
因此,赫丝特·普林没有逃走。
(节选自霍桑《红字》)
【点读】
《红字》中女主人公赫斯特所承受的苦难更多的是来自精神层面。面对着时刻笼罩着她的巨大耻辱和那不得不天天佩戴在胸前的罪恶的“红字”,她为什么不逃呢?她本可以逃离这儿,一切重新开始,但是她没有逃走。这与其说是一种命运,不如说是她自己的主动选择。这给我们两点启发:一、逃避不如面对。逃避得了外在的耻辱,却逃避不了内心的惩罚。这样做一开始会很难,但这是我们直面心灵的捷径。事实也正如此,赫斯特生活在世俗的偏见和屈辱中,内心却比谁都平和而干净。二、爱是苦难的源头,也是苦难的终结。赫斯特之所以不离开,是因为心中的爱足以对付眼前的无边苦难。而这份爱不是来自于他人(包括她所爱的人),而是源于她自己内心对爱的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