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床生态养殖 实现养猪污水零排放
2017-12-08
高床生态养殖 实现养猪污水零排放
近两年间,我国生猪出栏量减少超过5000万头。与此同时,2016年进口猪肉160多万吨,比2015年翻了一倍,养猪业在一些地方遭遇生猪“无处容身”的“生死关”。但环保“逼迁”也逼出了一批高新技术猪倌,据了解,有的企业甚至凭借新技术,以农业企业的身份拿到了新兴产业占据大头的“高新技术企业”称号。“高床发酵生态养殖技术”就是其中一种,这一技术基本实现养猪污水“零排放”,有一石三鸟功效:减少粪污排放,解决养猪污染问题;用垫料通过生物发酵技术将猪粪加工成有机肥,可改良土壤;垫料用秸秆制成,可为解决秸秆焚烧问题创造有利条件。
每千克猪肉产生50千克粪污
据不完全统计,民众每吃1千克猪肉,就会产生50千克粪污需要处理。新环保法实施之后,对地方政府的环保考核指标之一,就是河流进、出相应行政区域的断面水质。禽畜粪便,直排入江河的环保威胁自不待言,就算是排入山间田野,也会通过地下水渗入河流。法定禁养区“一只都不能留”,非禁养区也纷纷“条件成熟一个清拆一个”。猪周期供过于求的低潮期,农户少养、停养,正是清拆条件最“成熟”的机会。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相比2014年,2016年我国生猪出栏量减少达5008万头。
高床发酵生态养殖有望“零排放”
在生存压力下,有企业摸索出“高床发酵生态养殖”模式,效果明显,不但减少了污水排放,变粪污为有机肥,有机肥的广泛施用有助我国土壤改良,还为垫料消纳秸秆、为解决秸秆焚烧创造有利条件。
所谓“高床发酵”,简单说就是猪住在二楼,一楼铺满木糠或秸秆等制成的垫料。猪粪尿由通透的地板掉落到一楼,与一楼的垫料混合进行生物发酵,再送到配套的肥料厂加工成有机肥,肥料分包上市销售。在传统模式下,猪舍用水冲洗,粪污归集到配建的污水处理池;每万头猪每天要产生100吨粪污,污水处理池运行费用大约700元,而“高床发酵”技术减少了九成以上的用水。
高床发酵生态养殖模式,提供了一种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无害化处理的有效路径和方向。从治理理念和方式上看,这一模式实现了从“先污染后治理”向生产过程中治理的转变。高床发酵生态养殖在养殖过程中处理废弃物,直接减少污染的同时,也降低了污染治理难度。从具体治理操作上看,高床发酵生态养殖“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治理方法实现了养殖废弃物的变废为宝。原本是污染物的粪污变成了有机肥,每5万头猪一年大约能生产5000吨有机肥。
有机肥类“固粪还田”三道坎待解
高床发酵生态养殖技术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并已在9家养猪场推广。但要发挥其社会价值面临三大障碍,宜加大引导扶持和改良推广力度。
一是资金门槛高。以“高床发酵生态养殖示范猪场”年养殖规模为10万头为例,投资过亿,非一般养殖户能承受。高床发酵生态养殖模式比传统养殖多出的投入,需13年左右才能收回。但这一模式解决的是养猪场的生死问题,不仅要看经济效益,还要看生态效益,如不消除污染,养猪场都开不下去,更别谈赚钱了。
二是这一技术的适用范围较小,需因地制宜改进提高适应性。当前这一技术适用地区条件有三:其一,冬季气温不能过低,目前只能在华南地区使用;其二,要有广泛、稳定的秸秆等垫料原料来源;其三,周边一定范围内要有经济作物种植地,保证有机肥销售市场。
三是政府应通过政策引导培育农民使用有机肥的习惯。多年来,我国农业生产化肥施用过度,造成严重的农业面源污染,土地板结肥力退化已成为我国农业生产的重要约束。加大对种植生产中有机肥使用习惯的引导,不仅有利于直接减少面源污染改善地力,也可为“高床发酵”的有机肥提供消费市场,形成良性互动。
(钟玉明 吴 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