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校企合作职业教育民族文化传承创新基地建设的思路及路径选择

2017-12-07赵月桃胡明

文教资料 2017年24期
关键词:基地建设传承创新路径选择

赵月桃 胡明

摘 要: 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需要功能完善、开放共享的基地承载。在推进职业教育民族文化传承创新基地建设的过程中,校企合作是必由之路。通过校企双方在管理运行机制、条件设施建设、专业教师团队构建、教学资源共建等方面的全面合作,将为提高基地建设的质量和水平提供坚实的保障。

关键词: 民族文化 传承创新 基地建设 路径选择

职业教育是民族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载体,在民族文化传承创新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民族文化的传承,需要功能完善、开放共享的基地承载。2015年3月,广西实施职业教育民族文化传承创新工程,提出:到2020年,建成40个职业教育民族文化传承创新基地。张艺谋漓江艺术学校作为第二批立项基地建设学校,如何推进民族文化传承创新基地建设,实现学校的特色发展,校企合作是必由之路。

一、民族文化传承创新基地建设的背景分析

1.从国家层面看,参与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工作,是新形势下民族职业教育的重要使命。

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与创新,是促进民族地区文化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国家教育部、文化部、国家民委出台的《关于推进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推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相结合,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创新、研究和管理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鼓励职业院校围绕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培养具有文化创新能力的技术技能人才,推进教学成果进入市场,服务民族特色产业、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提高民族产品的附加价值与国际竞争力”。职业院校全面参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工作,是新形势下民族职业教育的重要使命。

2.从自治区层面看,实施民族文化传承创新工程,是加快建设具有民族特色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举措。

“文化传承就其本质而言,不仅是一个文化过程,而且更是一个教育过程”[1]。为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在民族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基础性作用,广西教育厅、文化厅、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民族事务委员会等部门出台《广西职业教育民族文化传承创新工程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实施职业教育民族文化传承创新工程,不断提高职业院校的民族文化传承创新能力。力求通过40个职业教育民族文化传承创新基地建设,普遍提高职业院校学生的民族文化素养,形成职业教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才培养、优秀民族文化教育保护的有效机制,为民族特色产业、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3.从学校层面看,推进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民族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张艺谋漓江艺术学校自创办以来,秉承校企一体合作办学的理念,与桂林广维文华旅游文化产业有限公司一起,共同打造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文化品牌,推进区域民族文化的传承,培养一批民族文化专业人才,实现民族传统文化与地方社会经济良性互动。近年来,学校和企业相继获得广西中等职业学校民族文化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和广西职业教育民族文化传承创新基地建设项目。如何以基地建设为依托,推进民族文化传承工作的改革与创新,是不断提高学校发展实力和办学质量,更好地服务民族产业发展的有效保障。

二、民族文化传承创新基地建设的思路

实施职业教育民族文化传承创新工程,建成40个职业教育民族文化传承创新基地,是广西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教育部共建国家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协议》,不断提高职业院校的民族文化传承创新能力,推动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特色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和特色发展的主要内容和抓手。

多年来,张艺谋漓江艺术学校与桂林广维文华旅游文化产业有限公司合作,校企共育实景演出人才,促进区域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逐渐形成校企合作的“六个一体化”(组织、规划、实体、育人、建设和文化一体化)。在推进广西职业教育民族文化传承创新基地项目建设过程中,同样也要强化校企深度合作,以《印象·刘三姐》为平台,以学生的发展、企业的需求、学校的目标为宗旨,探索“五共同、三收益、一发展”(即校企双方共同制定基地建设方案、共同实施民族文化传承创新基地建设、共同构建基地建设运行管理机制、共建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专业教师团队、共建侗族文化教学资源库,以期学生受益、企业受益、社会受益,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校企一体共建民族文化传承创新基地的基本模式,构建集“技艺研究、产品开发、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展示交流”于一体的民族文化传承创新基地,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才培养、民族文化传承创新与保护、民族特色产业孵化等功能。基地建设的思路框架如下图所示:

三、民族文化传承创新基地建设的路径选择

职业教育民族文化传承创新基地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既要校企一体共同推进,又要依托实景演出合作平台,需要精心设计、周密部署、稳步推进。

《印象·刘三姐》是世界第一部集漓江山水、广西少数民族文化、中国精英艺术家创作之大成的大型山水实景演出,由序(山水传说)、红色印象(山歌)、绿色印象(家园)、金色印象(渔火)、蓝色印象(情歌)、银色印象(盛典)和尾声(天地颂唱)七大部分构成,参演演员达600多名。在多年的演出实践中,校企双方合作开发了“原生态侗族大歌”,并融入日常音乐教学之中,纳入了《印象·刘三姐》演出项目,实现了民族艺术的创新和民族文化的有效传承。在原有基础上,如何深度挖掘民族艺术内涵,整体规划民族文化传承创新基地建设——民族音乐(侗族大歌)人才培养培训基地,路径选择尤为重要。

1.建立校企统一规划、深度融合的基地建设运行管理机制。

成立由企业和学校相关领导组成的民族文化传承创新基地建设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建设项目的规划、决策、实施、管理等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项目建设方案的制订、项目建设的日常管理,監督项目建设的落实情况。

實行重点建设项目责任制。按照“分级管理、责任到人、专家把关”的思路,将建设内容层层落实。同时,对项目建设方案执行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和评估,对项目负责人实行年度绩效考核,实现对项目建设全过程的动态管理。

2.校企共同规划和实施民族文化传承创新基地设施建设。

要利用好自治区专项经费和校企配套经费,校企分工协作,共同规划建设技能教室、实训基地、民族文化展示或体验中心等,并面向社会开放。在具体操作过程中,重点要做好多功能音乐厅、民族音乐实训室、民族艺术陈列馆的规划与建设,改造乐理教室和完善校外鼓楼实训基地建设,并开发真实的实训设备和实训项目,构建功能完善、开放共享,具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才培养、民族文化传承创新与保护、民族特色产业孵化等特点的民族文化传承创新基地。

3.校企共同构建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专业教师团队。

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离不开民间艺人、技艺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及名家大师的参与。学校可采取“双进双出”等方式,加强师资培训,构建一支由教学名师、学科带头人与民族文化技艺传承人组成的专业教师团队。

一方面,建立名家大师、民间艺人、民族文化传承人工作坊,聘请侗族大歌民间艺人、校企共建的名家大师团队,定期不定期地到校任教指导。另一方面,选派专业骨干教师深入侗族山村考察学习,通过收集音乐资料、体验参与、活动历练、与民间艺人及技艺大师结对子等方式,培养综合素质高、专业技能好、实践能力强的专业教学团队,从而实现教师的专业成长,更好地承担传承与弘扬优秀民族文化的重任。

4.校企联手,研发创新,共建侗族文化教学资源库。

侗族大歌是侗族文化的瑰宝,主要特点是多声部、无指挥和无伴奏。它是一种“众低独高”、只能用耳朵和心灵捕捉与欣赏的民间音乐,须由三人以上来演唱。通过模拟鸟叫虫鸣、高山流水等大自然之音,体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是人类尚存无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基于侗族特色民族文化,在校企共建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指导下,修订完善音乐专业教学大纲,重构普适与民族特色相结合的课程体系,编写侗族大歌特色校本教材,使非物遗产“侗族大歌”进校园、进课堂。同时,挖掘整理侗族传统文化资源,将师徒世代相继、口传身授的侗族民间技艺及民族文化活动,采用信息化手段,如PPT、文档、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等,整理成系统、规范、科学的教学资源,并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发布,突破侗族特色民族文化传承的时空限制,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的共享。

张艺谋漓江艺术学校的办学实践证明,在推进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中,校企深度融合所形成的资源共享、过程共管、人才共育、责任共担的利益共同体,更好地传承民族文化,唱响民族文化品牌,服务民族文化产业。同样,在推进职业教育民族文化传承创新基地建设过程中,校企的全面合作,将提升基地建设的质量和水平,为创立民族特色品牌专业,成为广西民族音乐(侗族大歌)人才培养培训示范基地提供坚实的保障。

参考文献:

[1]郗春媛.教育变迁视野下人口较少民族文化传承路径及其困境——以云南布朗族为例[J].民族学刊,2013(16).

[2]教育科技司.教育部文化部国家民委关于推进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工作的意见[Z].教职成〔2013〕2号,2013.

[3]教育厅、文化厅、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民族事务委员会.关于印发广西职业教育民族文化传承创新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Z].桂教职成〔2015〕13号,2015.

[4]胡明.校企合作推进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实践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17(4).

猜你喜欢

基地建设传承创新路径选择
地方财经类高校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现状及路径研究
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学校优质特色发展需要校园文化的浸润*
传统民俗文化与民间游戏在幼师课堂的传承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