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权主义篇章建构词汇手段浅析
2017-12-07王晓迪
王晓迪
摘 要: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学界针对话语中女权主义者身份建构方式的研究层出不穷,关于女权主义者如何通过词汇手段在篇章中建构身份的研究却是少见的。本文通过分析语料,从称谓词语选用、性别指称语选用、泛指词语去标记化三个方面分析女权主义者的词汇选用方式,尝试发现女权主义作家在构建篇章时的词汇偏爱。
关键词: 女权主义 身份建构 词汇手段 词汇选用
引言
男性与女性在使用语言时对词汇的选择是不尽相同的,此现象的存在吸引了许多社会语言学家的研究目光。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国外女权运动的兴盛,众多学者开始对比分析男性语言与女性语言的差异,研究女权语言的特点。然而,除上述角度之外,单纯站在词汇角度对于女权语言的分析还是凤毛麟角。
本文讨论女权主义作者这一群体在构建篇章时词汇选择和使用的特点,以期发现女权主义者是如何通过词汇手段构建自身身份的,文中出现的语料分别选自北京语言大学BCC现代汉语语料库、国内作家李银河的作品及博文、法国作家西蒙·波伏娃著(李强译本),2004年出版的《第二性》的部分选段,其他语料来自网络搜索。
一、称谓词语选用
由于社会分工的不同,以及旧社会对于男权的盲目崇拜,旧时对于女性的称呼多来自于家庭范畴,女性作为一种“非独立”的社会群体,被普遍称为“妇女”。
(1)几十万市民(主要是妇女)参加修筑防御工事。(沈永兴,《二战全景纪实》)
(2)朱的原妻伍若兰(一位革命妇女)已于一九二八年遭国民党杀害。(哈里森,《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
以上例子证明,在非女权主义身份作者建构的篇章(包括翻译篇章)中,“妇女”一词的使用频率是十分高的,这与旧社会对女性定位以家庭范畴为基准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值得关注的是,在以非女权主义者为叙述视角的篇章中,提到女权主义者的诉求,还是使用“妇女”一词。
(3)一群女权主义者在那里高喊抗议口号:“我们要妇女权利,不要右派妇女”,我不得不从她们中间挤出一条路来。(撒切尔,《通往权利之路——撒切尔夫人自传》)
在女权主义者构建的篇章中,多见“女性”、“女人”等不带范畴化色彩,单纯从生物角度区分性别的词语。在描述性别对立的情况时,一般选择“男人”、“女人”等客观色彩浓厚的词语。
(4)反对对女性这个性别的歧视,努力提高女性在人民代表大会及各级领导班子中所占的比例,提高女性在社会生产劳动中所占的比例,提高女性平均收入水平……(李银河,为女权主义正名)
(5)男人认为“雌的”即使用在沉默的无害动物身上,也是危险和卑劣的,这显然是女人引起了敌意的联想。(波伏娃,《第二性》)
二、性别指称词语选用
现代汉语中原本只存在一个“他”泛指代男性和女性,“她”字是后来才被造出专门用来指代女性的,但“他”与“她”的对立导致在性别不明时,作家常常需要使用“他(她)”这一方法标注性别,有些作家为了避免出现性别歧视的误会,甚至在指代对象性别不明时使用“ta”代替这一方法,这正是“去标记化”的体现之一。
女权运动的影响导致许多女权主义者开始創造新的词汇,不再依附于原有的词汇系统。甚至有极端的女权主义者在文本中使用女性词指代全部性别群体,如Scientific American1978年第5期曾刊登过一篇题为“ The Acquisition of Language”的文章片段:
(6)An adult who finds herself in a group of people speaking an unfamiliar foreign language may feel quite uncomfortable.(当一个成年人同一群用她不熟悉的外国语讲话的人相处时,会觉得很不方便。)
很明显,这个例子中的“adult”在英语中的所指应该是既包括男性又包括女性的,如在一般英语篇章中,使用“he”,“his”,“himself”进行指代才符合语法规则,该文作者使用“herself”与“her”进行指代,这一手段贯穿其整篇论文,可见这种行为在她的个人言语中已经成为一种模式。
三、泛指词语去标记化
西方解构主义者称现代社会是“阳具中心”,也是“词语中心”社会,德里达将这两词合并为“阳具词语中心”①。以上针对汉英性别词语的分析可以证明,在性别词语语义构成乃至篇章分布等方面,普遍存在泛指词语去标记化现象,这是性别歧视在性别词语中的一个具体体现。
在汉语中,有许多表示不同职业或享有不同社会地位的词语,其中表示地位显赫、受人尊敬的职业,具有肯定男性的内涵意义;而表示地位低下、微不足道的职业,则有肯定女性的内涵意义。这个现象我们从某些社会新闻中可窥一斑。
表示地位显赫、受人尊敬的职业如需告知主体是女性,则要在职业前注明“女”:
(7)芜湖女医生见义勇为,车祸伤者死里逃生。(新华网安徽站,2017年8月11日)
(8)凌晨两点武汉医生夜班抢救4个病人后猝死。(西电网,2017年8月13日)
表示地位低下、微不足道的职业如需告知主体是男性,则在职业前注明“男”:
(9)子女强行换男保姆,老人报警求助。(重庆商报网,2017年6月12日)
(10)7座头等舱的贪腐书记被公诉,连家中保姆都获刑。(新浪网,2017年8月12日)
在女权主义者的文章中,当提及职业,即使是在专门指代某个职业中的女性时,也不会刻意强调性别,以期达到“男女平等”的效果。如:
(11)女性应打破玻璃天花板,成为真正的企业总监。(李银河,《对女性在职场遭遇的性别歧视的一个社会学分析》)
(12)例如,想象一下在报纸上出现对总统的这样一句评价:我想知道他是否能够像女性那样做个好总统。(李银河,《女性主义》)
(13)女性运动第一次浪潮中最著名的领导人是沃斯通克拉夫特。(李银河,《女性主义》)
根据语境推测,我们可以明确以上例句中表示受人尊敬职业的三个词语“企业总监”、“总统”、“领导人”在各自的篇章中都指示女性,但在文中却没有使用性别标示词,这与传统的词汇标示方式具有很大不同,是女权主义者倡导平等的词汇手段之一。
结语
女权主义者之所以要采用词汇手段建构身份、表明立场,是因为与女性在社会中所处的弱势地位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女权主义者在篇章中的特殊的词汇选择,其实反映了女性作家、女性学者的词汇偏爱,在这一点上,我们的研究是具有普适意义的。
除此之外,女权主义者建构身份有哪些其他手段尚待发掘,男性作者和女性作者在选择词汇时具有哪些差异,汉语文本与翻译文本应怎样进行以词汇选择为唯一变量的研究,这些问题都需要搜集大量语料,进行系统的数据统计,此方面本文未涉及,在后续研究中值得考察。
注释:
①陈顺馨.中国当代文学的叙事与性别[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参考文献:
[1]顾嘉祖,张豫.女权主义与语言[J].外语研究,1998(1).
[2]郭亚东.学术话语中女性学者的身份建构研究[J].外语研究,2016(2).
[3]賀显斌.翻译话语中的性别问题浅探[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10).
[4]潘建.英汉语言性别歧视的比较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3).
[5]钱进.词义性别原型与构词模式[J].江西社会科学,2004(9).
[6]沈孟璎.修辞方式的渗入与新词语的创造[J].山东大学学报,1988(3).
[7]武铁平.语言不能部分地改革吗?——从女权运动者对语言的部分改革说到标志理论和缺项现象[J].现代外语,1991(3).
[8]张国宪.语言单位的有标记与无标记现象[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5(4).
[9]左乃文.浅析“女+NP”[J].语文教学通讯,2016(1).
[10]Key, M. R.. Male/Female Language[M]. London: The Scarecrow Press, Inc, 1996.
[11]Lakoff, R.. Language and Womens Place[M]. New York: Harper&Row;, 1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