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提高群众的环境获得感
2017-12-07包洪新
包洪新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开展了一系列开创性工作,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党的十九大报告把生态文明提升到“千年大计”的高度,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和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定决心。
南京市环保局全面落实生态为基、环保优先方针,切实把生态文明建设贯穿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绿色发展持续提速。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加快推动城市绿色发展。推动布局优化。优化调整区域功能定位和产业布局,实行差别化、特色化发展。老城区工业全部退出,重点推进江北新区、河西新城等新区建设。积极推动城市“双修”,加快形成绿色低碳的城市建设运营模式。加速转型升级。一手抓增量提质,实施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双轮驱动”,七大类战略性新兴产业2013年以来年均增速达到13%;一手抓存量改造,大力淘汰落后和低端产能,近几年关停整治“三高两低”污染企业600多家。强力节能减排。提出控煤刚性目标,全市煤耗总量从2013年峰值逐年下降。完成污染减排项目800多项,每年超额完成节能减排目标任务。
环境质量持续向好。结合实施“263”专项行动,全力打好控霾、治水、保土三大战役,推动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提升。多措并举治气。连续五年出台专项工作方案,持续加力、滚动推进大气污染防治。燃煤机组超低排放改造、挥发性有机物治理、扬尘污染防治、机动车污染治理、烟花爆竹禁放等工作走在全省前列。2014年以来,连续三年出台“冬春季大气污染防控方案”,有效改善冬春季节空气质量。今年前三季度,南京空气质量改善走在全省前列,PM2.5浓度从2013年的78微克/立方米下降到今年的37.4微克/立方米,由原来全省倒数跃至第一。南京蓝天成色更足,“气质”逐年提升。标本兼治治水。守好饮用水安全底线,全市主要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稳定保持100%。全面实施“河长制”和“断面长制”,全市107条河道纳入“河长制”管理。今年1~9月,全市22个国考、省考断面Ⅲ类水质及以上比例为63.6%,其中5个国考断面全部达标。今年将完成109条市级黑臭河道整治。强化基础治土。完成小南化等地块土壤修复工程,开展场地环境风险识别。全市危废焚烧处置能力提高到5万吨/年。建成江南、江北两个生活垃圾焚烧厂,日焚烧处理垃圾达到6800吨。
生态建设全面加强。加快构建绿色生态体系,提升生态建设水平。强化生态红线保护。出台实施《南京市生态红线区域保护规划》,对占国土面积24.75%的104块生态红线区域,实行最严格的保护。全面推进生态创建。2016年,南京获得国家生态市命名。2017年,江宁区获得国家首批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命名。作为全国首批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试点城市,三年累计整治区域270平方公里,相关做法得到环保部、财政部充分肯定,并在南京召开全国现场会。着力加强生态修复。认真落实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要求,大力实施一批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建成全长58公里的滨江风光带。扩建一批城市公园游园,打造绿色宜居环境。
改革动力不断激发。把生态文明制度改革作为全市综合改革的重点,创新动力和活力不断激发。加强经济政策调控。全面实施与污染物排放总量挂钩的财政政策。率先实施更严格的排污费征收标准,提标至国家8.8倍、江苏省3.1倍,同时,实行阶梯式、差别化的收费政策。全面建立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等制度,开展8次排污权公开竞价拍卖,完成交易246宗,成交金额近亿元。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建立生态红线保护和生态补偿市级专项资金,加大对生态保护区、生态红线区的补偿力度。推进流域补偿制度改革,完善重点流域上下游污染赔偿机制。加强环保法治建设。推行环境监管网格化管理,构建全天候、全方位、无死角的环保监管网络。2013年以来,累计查处各类环境违法行为6851起,处罚2.14亿元。其中,实施按日连续处罚71起、查封扣押299起、限产停产124起,移送行政拘留18件,移送涉嫌环境污染犯罪20件。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我们将努力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不断提高群众的环境获得感和满意度。
以环境优化发展为途径,助推绿色发展提速。既要把经济发展搞上去,又要把环境污染降下来,根本在于走出一条绿色发展道路。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以“两钢四化”大型企业为突破口,克服重化产业发展惯性,加速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动形成新兴产业快进与“三高”产业快退的绿色发展模式。坚决淘汰落后产能。深入推进“四大片区”整治,坚决关闭工艺落后、污染严重的产能和企业。实行更严格的煤炭控制措施,运用先进技术和现代管理提高节能减排水平,进一步整合资源、优化工艺、提高效能、控污减排。建设绿色科创体系。充分发挥南京科教优势,不断激发绿色科技创新动力,构建绿色清洁低碳环保生产体系,着力培育支柱型新科技产业。倡导绿色生活和消费方式,大力实施绿色节约全民行动。
以治污攻坚为核心,全面提升环境质量。以“263”专项行动为抓手,突出问题导向,聚焦关键环节,不断改善人居环境质量。打赢蓝天保卫战。全力以赴降雾霾、治臭氧、增蓝天,全面深化PM2.5和臭氧“双控双减”,统筹推进工业、能源、建筑、交通、农业、生活六大领域污染防治,全面提高科学治霾和系统治气水平。到2020年,全市空气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0%。打好治水攻坚战。尽心尽力保清水、治污水,全面實施“河长制”,以长江、内外秦淮河、秦淮新河、金川河、玄武湖、石臼湖、固城湖“一江三河三湖”为重点,推进流域和入江河道水质综合治理。加大沿江污染治理力度,优先保护饮用水源地水质安全、优良。打好保土持久战。依法严格治固废、护净土,加强固体废弃物和垃圾安全处置,以农用、居住用地安全为主线,强化土壤污染管控,确保土壤环境总体稳定。
以生态建设为重点,构筑生态安全格局。坚持城市建设与生态建设并重,调整优化生态安全格局。严守生态红线。严守城市开发边界、耕地保护和生态保护“三条红线”,突出刚性保护,完善监管制度,实施生态红线区域整治,确保城市整体生态功能持续改善。优化生态功能。大力推进“绿色南京”建设,构建城市生态廊道,保护清洁空气通道,推进化工园区、工业集中区与生态敏感区之间的绿色隔离带建设,努力构建契合南京的生态安全网架。提升生态品质。提供优良生态产品,加快推进城市“双修”,优化城区绿地系统和空间布局,重点保护沿江沿湖湿地、绿地,建设一批生态公园和美丽工程,厚植南京山水城林优良生态底蕴,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进一步深化改革、创新机制,依靠制度、依靠法治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创新责任落实机制。严格执行党政同责、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损害生态环境终身追责等规定,充分发挥政绩考核评价的导向、鞭策和激励作用,把政府、企业、个人的环保责任落实到位。创新政策引导机制。完善生态补偿政策,建立区域补偿机制,引导区域差别化发展。全面深化排污许可证和排污权有偿使用交易制度,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创新环境管理机制。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等手段,有效解决各类突出环境问题。坚持零容忍态度,从严打击各类破坏生态环境行为。
(作者系南京市环境保护局党委书记、局长)
责任编辑:霍宏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