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奋发有为迈进新时代 担当实干书写新篇章

2017-12-07张国华

群众 2017年11期
关键词:民生特色时代

张国华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召开的一次历史性盛会,大会精神集中体现在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十九大报告中。报告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这一历史方位,科学研判大势、明确指导思想、确立发展坐标,对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作出战略部署,指明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前进方向,为我们做好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将坚定不移抓好十九大精神的学习贯彻落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担当实干、走在前列,更好发挥“三个作用”,推进“两聚一高”、建设“强富美高”新徐州,奋力迈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努力开创各项事业发展新局面。

进入新时代,必须旗帜鲜明讲政治,坚决维护核心权威。报告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五年来,我们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最根本的就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把旗帜鲜明讲政治落实到行动上、体现到工作中,必须把维护习近平总书记核心地位、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作为第一位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确保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毫不懈怠提高政治能力。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切实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把维护核心要求转化为思想自觉、党性观念、纪律要求和实际行动,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毫不动摇站稳政治立场。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切实增强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的政治自觉,切实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在大是大非和政治原则问题上始终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关键时刻敢于亮剑、坚决斗争。毫不放松严守政治纪律。严格执行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自觉抵制商品交换原则对党内生活的侵蚀,增强政治定力、纪律定力、道德定力、抵腐定力,坚决防止和反对个人主义、分散主义、自由主义、本位主义、好人主义,坚决防止和反对宗派主义、圈子文化、码头文化,坚决反对搞两面派、做两面人,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

进入新时代,必须自觉践行新发展理念,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报告强调,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徐州作为老工业基地,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转型关口的迫切需要和战略目标。我们将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定不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加快老工业基地振兴转型中构建现代经济体系,实现凤凰涅槃。坚持把提高供给质量作为主攻方向。科学把握供需动态平衡和消长平衡,持续抓好“五加五减”,深入推进“三去一降一补”,抓牢建设“一中心一基地一高地”和农业现代化四项任务,加快构建“6+6”先进制造业体系和“333”现代服务业体系,推动产业迈向价值链中高端。坚持把转换发展动力作为根本出路。强化创新战略支撑,健全“产业+企业+平台+高校+人才+金融+政策”的区域创新体系,高水平建设“一院一城一谷一区”创新平台,大力推动校地、校企协同创新,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培育更多新业态、新模式、新经济,实现跟随式发展向引领型发展转变。坚持把建设中心城市作为关键支撑。加快推进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现代化建设,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城乡融合发展,集中力量打造区域经济、商贸物流、金融服务、科教文化“四个中心”,不断提升中心城市综合实力、现代功能和辐射带动力,努力把徐州建设成为淮海经济区的“CBD”。坚持把扩大双向开放作为最大潜力。大力实施双向开放战略,着力扩大招商引资,深入推进“十大开放平台”建设,加快创建国家综合保税区,深化“放管服”改革,营造“零障碍、全过程、專业化、低成本、高效率”的一流营商环境,广泛集聚高端资源要素,打造“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

进入新时代,必须主动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围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须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大力提升发展质量效益,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保证人民群众在共建共享中有更多获得感。加快群众增收步伐。以深入实施八项富民工程为龙头,千方百计促进富民增收,让老百姓“口袋”尽快鼓起来,夯实民生幸福的基础。大力实施“六项脱贫举措”,全面推广农村电商扶贫、光伏扶贫、搬迁扶贫等扶贫模式,加大湖西片区整体帮扶力度,确保小康路上“一个不少、一户不落”。完善政策兜底措施,防止低收入人口因病因残因事致贫返贫,切实筑牢民生保障底线。促进群众安居乐业。以“大民生”视野来把握群众期盼,着眼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坚持从小事做起、从细节抓起,加快构建社会建设“十二大体系”。坚持工程化、项目化落实惠民举措,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打造社会建设“徐州样板”。增进群众生态福祉。把生态环境作为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落实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努力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积极融入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扎实推进“263”环保专项行动,深入推进美丽徐州建设,为群众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努力走出一条“既富又安且美”的民生幸福之路。

进入新时代,必须牢牢把握党的建设总要求,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党一定要有新气象新作为。“四个伟大”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面对“四大考验”“四种危险”,我们党要始终成为时代先锋、民族脊梁,自身必须始终过硬。我们将把抓好党的建设作为地方党委的主责主业,勇于直面问题,敢于刮骨疗毒,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按照党的建设总要求,以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为主线,以坚定理想信念宗旨为根基,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突出提高执政本领。开展大规模多层次干部培训,建立健全正向激励和容错纠错机制,做到严管厚爱结合、激励约束并重,锻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的干部队伍。按照中央部署认真组织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发挥好领导干部模范带头作用,形成以上率下、层层带动的良好局面。大力夯实基层基础。坚持一切工作到支部,结合推进“两学一做”常态化制度化,牢牢抓住支部建设这个关键,提高基层党组织覆盖的广泛性和设置的有效性,健全软弱涣散党组织排查整顿机制,全面提升农村、社区、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两新”组织等基层党组织建设水平。坚定不移正风反腐。坚持抓常、抓细、抓长,驰而不息遏制“四风”问题反弹,重视领导干部家风建设,促进党风政风持续好转。坚持有案必查、有腐必惩,始终保持反腐败高压态势,积极构建“亲”“清”政商关系,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打造具有徐州特色的廉洁政治“三清示范区”。

(作者系中共徐州市委书记)

责任编辑:霍宏光endprint

猜你喜欢

民生特色时代
特色种植促增收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中医的特色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完美的特色党建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
民生锐评
e时代
e时代
e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