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力打造“美丽中国”的扬州样板
2017-12-07谢正义
谢正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扬州自古有“绿杨城郭”的美誉。习近平总书记曾在讲话中引用“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等诗句,并充分肯定扬州在治理瘦西湖中所做的工作。良好生态是扬州的立市之本、惠民之要,更是扬州新一轮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所在。我们将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始终把绿色作为扬州的城市底色、鲜明特色和发展主色,让月亮之城月更明、运河名城水更清、绿杨城郭城更绿,奋力打造“美丽中国”的扬州样板。
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扎实推进“263”专项行动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讲话精神,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位置。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治城先治水”,投入100亿元推进“清水活水”城市建设,实施水系沟通、河道疏浚、截污控污系统治理工程,主城区35条主要河道实现活水全覆盖。大力实施以“治企、限煤、管车、抑尘、禁燃”为重点的“五气同治”,2012年以来,全市PM2.5浓度值下降27%。我们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两减六治三提升”(以下简称“263”)专项行动部署,按照“严于省要求、高于省标准、快于省进度”的原则,建立了最高层次的组织领导机制、最有震慑力的曝光机制和最大力度的督察推进机制,今年前三季度超额完成了省定的全年各项目标任务。
我们将按照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的要求,持续推进清水活水工程,2020年以前全部消灭劣五类水体和黑臭河道,奋力实现从“活水润城”到“清水绕城”的迈进。深入推进“蓝天工程”,确保到2020年全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4左右,基本告别严重大气污染。我们将继续强势推进“263”专项行动,实施最严格的考核机制和最严肃的责任追究机制。将其纳入县(市、区)、功能区党政正职考核和机关部门综合考评,对专项行动发现的问题一查到底、绝不姑息,以更大的决心、更高的标准、更实的举措,全力实现主要污染物排放显著减少、环境质量显著改善、群众生态环境满意度显著提升的目标。
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高标准建设江淮生态大走廊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扬州是淮河入江水道、江淮分水岭和长江运河、长江淮河交汇点所在,70%的淮河水在扬州通江入海。淮河—京杭大运河一线是我省江水北调的主干线,覆盖全省60%的国土面积、涉及4000多万人的饮水和生态安全。淮河入江口地区是“长江三鲜”的主产区和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江豚的传统栖息地,这条生态走廊向北与微山湖、骆马湖、洪泽湖、白马湖等淡水湖连成一条纵贯江苏南北的湖泊链,湖泊面积占全国淡水湖15%左右,是水韵江苏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条廊道还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源头,这里的水质好不好、水生态怎么样,直接影响华北数亿人的饮水安全。基于此,我们把保护好源头生态、确保一江清水北送作为扬州对全国人民的第一责任。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的要求,大力实施南水北调东线源头保护工程。累计投入50多亿元建设治污设施,关停企业113家,否决建设项目35个,目前源头水质长期稳定在三类水以上。去年以来,我们还沿南水北调东线输水廊道,规划建设面积1800平方公里的江淮生态大走廊(扬州段),系统推进总投资300亿元的“三退三还”、良好湖泊保护、沿江沿湖沿路植树造林等生态修复和环境建设工程,致力打造沟通江淮、纵贯南北的清水走廊、安全走廊和绿色走廊。目前,已提前半年完成85家化工企业的停产整顿任务和禁养区内规模养殖场全部关闭的目标。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落实党的十九大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部署。一是统筹推进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与长江大保护,按照“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要求打造好百里大江风光带,与百里运河绿色长廊相连相融,形成扬州大地上绿色发展的壮美画卷。二是统筹推进江淮生态大走廊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把大运河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重要指示精神,在规划建设“一馆多园”、保护和传承好运河文化遗产的同时,深入挖掘江淮水乡生态和文化资源,精心培育宝应射阳湖荷藕文化小镇、高邮菱塘回族风情小镇等特色小镇,规划建设一批特色田园乡村,推动江淮生态美与运河文化美叠加融合,努力把大运河扬州段建设成为高颜值的生态长廊、高品位的文化长廊、高效益的经济长廊。三是统筹推进江淮生态大走廊与南水北调东线二期工程建设,进一步提高高邮湖涵蓄容量,扩大生态总量,更好发挥东线源头城市保驾护航作用。四是统筹推进江淮生态大走廊和江淮生态经济区建设,着力建设高邮国家农业科技园、省级宝应湖有机农业开发区、永久性“放心米”“放心菜”“放心肉”现代农业基地等“一园一区三基地”,努力把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成为纵贯扬州南北的“绿廊”,把以高邮湖、宝应湖为中心的里下河地区打造成扬州发展的“绿心”。
着力增加人民群众生态福利,深入推进公园体系建设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扬州自古以园林之精致而闻名天下,《扬州画舫录》曾记载:“杭州以湖山胜,苏州以市肆胜,扬州以园亭胜,三者鼎峙,不分轩轾。”但是,明清时期的扬州园林都是豪商和达官贵人所建的私家园林,本质上是供有钱人修身养性、观赏游览的私人空间。而现代公园免费开放、随处可有、随时可用、人人可去,才是真正属于全体市民的公共空间。我们感到,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成为富裕起来的居民最迫切的需求,园林只是古城扬州的标志,公园才是宜居城市的标配。为此,我们从2013年开始在全市布局建设具有林业、旅游、文化、运动、休闲等多种功能的大型生态中心,全市已基本建成10个10平方公里以上的生态中心。2015年提出建设公园城市,拿出城市最金贵、最美丽、离居民小区最近的地块,建成了154个集生态涵养、体育锻炼、休闲娱乐、社区交流、宣传教育等功能于一体的开放式生态体育休闲公园。在农村建成了1000个“五个一”村级文体广场,群众只要步行5~10分钟就可到达一处公园。在家门口的公园休憩健身,已成为扬州市民的日常生活习惯,这不仅增强了市民体质,近五年全市人均预期寿命提高1.04岁,慢性病发病率明显下降;而且提升了市民气质,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城市文明建设、城市荣誉体系建设有了新的落地载体。
我们将进一步把党的十九大精神贯彻落实到公园体系建设中。一方面,抓紧提升公园建设和管理水平。在今年全面完成100个社区公园建设任务的基础上,对已经建成的154个城市公园加快补栽树木、完善设施、提升功能。按照4A级景区以上的标准对10个1平方公里以上城市公园和生态中心进行提升改造,全面提高公园管理运行水平,让公园真正成为政府主导建设、市民共建共享的幸福家园。另一方面,积极探索“公园+”的城市发展方式。研究在全市10个1平方公里的大型城市公园周边配建商业综合体、科技综合体、高品质酒店、高品质公寓,在社区公园配建邻里中心、农贸市场、幼儿园、停车场等公共服务设施。通过“大型公园+公共服务+居民小区”“社区公园+社区服务+居民小区”,中间以快速路网进行连接,形成一个个组团发展,推动公园城市建设理念植根到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服务的各个方面。
(作者系中共扬州市委书记)
责任编辑:霍宏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