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新时代的孝道

2017-12-07冯琦骏

卷宗 2017年33期
关键词:孝道论语

摘 要:忠孝本有别,不应混为一谈。像对待领导一样对待父亲,尽管该文章发人深省,但做法并不可取。领导是领导,父亲是父亲,一公一私,一忠一孝,虽有相似处,但终归有别。孝道有“养亲”“无违”“恭敬”“脸色”四个层次,层层递进。本文从对待领导和父亲的区别谈起,进而略谈忠孝之道,最终旨在思考当今社会的孝道表现形式。

关键词:像对待领导一样对待父亲;孝道;论语;忠孝

偶然看到一篇大火的文章《像对待领导一样对待父亲》,读来感人至深,也令人惭愧。我们当中的绝大多数人,都习惯了对领导谨小慎微、毕恭毕敬,而对待自己的父亲,则毫不相让,强词夺理,甚至大声嚷嚷。诚然,但凡父母总会对孩子多一份宽容,但作为子女,却往往对父母缺少一份耐心,总以为过年过节买件衣服,送瓶酒,买条烟,给几百块孝心钱,便是尽了孝,实则相去甚远。

《论语·为政》有曰:“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所谓“色难”,意为孝道中最难的是始终对父母和颜悦色,而单纯的替父母做事,满足父母的物质生活,都算不上孝。更有子游问孝,孔老夫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养犬马畜生也是养,养父母也是养,如果以养为孝,那么养犬马与养父母何异?其中区别,便在于这个“敬”字。两千多年前先贤就一针见血指出了我们在奉行孝道时的谬误,而时至今日我们仍旧在犯错,可见几千年来社会经济科技文化飞速发展的同时,至少在孝之一道上,我们不仅没有进步,反而有所倒退。而对待上级领导的谄媚套路,倒是一以贯之地继承了下来。

忠孝本有别,不应混为一谈。像对待领导一样对待父亲,尽管该文章发人深省,但做法并不可取。领导是领导,父亲是父亲,一公一私,一忠一孝,虽有相似处,但终归有别。我们中国人最讲究有礼有节,在不同的场合对待不同的对象,都要分得清楚。如今我们在对待领导的时候,和对待父亲的时候,都有所偏差。以忠之道对待领导应秉承一颗公心,服从而不盲从,尊敬而不谄媚,然而事实上我们当中相当一部分人公心欠缺,私欲夹杂,以谄媚之态对待领导,溜须拍马,阿谀奉承之辈层出不穷。而孝为德之本,对待父母,我们本应承其亲,顺其意,礼敬有加,而如今我们往往不顺父母之意,反要父母顺我们之意,更谈不上礼敬,还经常任性。

先简单谈一谈“忠”。 忠者,德之正也。《忠经》把忠视为“天下至德”,认为“忠也者,一其心之谓也。”《说文》讲:“忠,敬也,尽心曰忠。”朱子又讲“敬者主一而无适之谓”,“忠”即为主一心而无适。孟子讲“尽心知性”,与“尽心曰忠”不谋而合。不难看出,“忠”的道德标准完全是先验的。所谓尽心,主一无适,都是在强调专注于一心,专注于一事。我们常说要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如何忠于?即一心为党,一心为国,一心为人民,简而言之,是一心为公。所谓“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忠之一道,首要便是公,唯有怀着一颗天下为公之心,把个人私心个人利益放在一边,一心扑在工作上,造福社会造福人民,默默付出而不计较个人得失,此为公心,说来容易做起来难。我们在对待领导的时候,如果是以一颗公心为本,那么对领导是尊敬和服从,而不是谄媚和盲从。但忠于党和国家,绝不是忠于领导。我们尊敬和服从领导是为了把工作搞好,而不是为了个人利益把关系搞好。我们许多同志搞混了服从上级和忠于上级的关系,也就是搞混了公私关系。对于领导,我们应当服从但不盲从,盲从是愚忠,是对工作对领导的不负责任,终将害人害己。服从绝不是阿谀奉承,巴结逢迎,而是尊重领导,对工作高度负责。要做到服从而不盲从,需以公为本,上下一心。服从是纪律要求,也是一门艺术,要学会领会服从的要领,把握服从的奥妙,坚守原则,发挥服从的巨大向心力和凝聚力,确保工作的高效率和结果的正确性。服从的纪律性要求我们执行纪律必须严格,服从要彻底,雷厉风行不折不扣,用正确的方法做事,严格按程序执行,使工作达到预期效果,而不能消极服从,散漫拖拉,面从心不从。所谓上下一心,这一心便是公心,以公心为纽带,以服从为要求,才能构建良好的上下级关系,高水平完成工作。

再来细说“孝”。《孝经·开宗明义》讲:“夫孝,德之本也。”又曰:“夫孝,天之經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中国传统美德有孝悌之意,即孝敬父母,尊重长辈,有爱兄弟和关爱幼小的伦理行为。“德”的内容包罗万象,厚重无比,而“孝”的地位是德之本,可见其地位崇高。我们现在讲教育的“教”,便是由“孝”和“文”二字组成,教育的根本就建立在孝道的人伦基础上。我们从古至今,都把孝道放在道德标准的最显眼处,“百善孝为先”时常挂在嘴上,要是某某不赡养父母,那便要受千夫所指。当然,仅仅赡养是不够的,作为传统美德的孝道,至少包含以下四个层次的要求,层层递进。

第一个层次是“养亲”,即物质层面上的赡养。孔老夫子在《孝经》中提出庶人之孝应当“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我们都是庶人,庶人之孝是最低的要求,赡养父母,从物质层面上保障父母的生活,这一点大多数人都能做到,现在也被写进了法律,已经不仅仅是一个道德要求,更是法律底线。

第二个层次是“无违”,这是孝道的行为规范。《论语》中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於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所谓“无违”,意在“无违于礼”,而不是无违于父母。父母子女意见相左是正常的,在父母有错的时候,子女应当“事父母几谏”,纠正父母的错误,即便父母不听,也不可大喊大叫。所谓“事之以礼”,要求我们在对待父母时,处处有礼有节,不可逾矩。

第三个层次是“恭敬”,即子女对父母发自内心的尊敬,这属于孝道的较高层次。物质上的赡养容易做到,但仅仅是养,除了赡养父母,抚养孩子,也养宠物,养牲畜,都是养,但绝不可能混为一谈。敬养父母不仅是物质层面的,更是精神层面的,当今社会物质发达,生活条件好,父母往往并不缺物质保障,这就对我们的孝道有着更高的要求,要求从内心上以恭敬的态度对待父母,一举一动发乎本心,表里如一,此一节对当今的子女来说颇有难度。endprint

第四个层次为“脸色”,这也是孝道的最高境界。我们从小由父母生养,习惯了在父母面前任性一点,自在一点,尤其自己工作压力大,心情起伏不定,能在物质上赡养父母便觉得自己已经很孝顺了,基本上不会思考自己对待父母的脸色,要数十年如一日地对父母和颜悦色,那是极难的。我们其实很容易发现我们人性中卑劣的一面:往往我们对不熟悉的人礼敬有加,生怕得罪,但对至亲父母则常常不假辞色,随心所欲。尽管这是人之常情,但细细思量,确实令人惭愧:如果你对至亲都凶神恶煞,这样的人能是个好人吗?所以孝道之最难,便在于“色难”,脸色由内心传达,我们的情感、情绪都常常直接反映在脸上,要数十年如一日地对父母和颜悦色,则需要数十年如一日地敬爱父母,耐心充足,这的确不容易做到。

为什么说我们的孝道比起过去是退步了。过去传统社会最讲礼制,不论在哪里,唯恐失了礼。在这种“德治”为主流的社会里,道德伦理的地位很高,甚至是一个国家的核心。过去考科举是考文科,考圣贤书,而不是考理科,什么自然科学之类的通通没有,不重要,一本圣贤书便可治天下。那么圣贤书是讲什么的?归根到底就是在讲道德,讲礼制。所以过去人们看待孝道,它的道德约束性要强得多。但社会发展至今,过去的许多道德标准被淘汰了,尽管我们的法律规定子女要赡养父母,但法律毕竟是兜底的,是下限而不是上限,法律不可能要求我们对父母必须和颜悦色。因此我们现如今虽然经常谈到要孝敬父母,但是到底该怎么孝敬,怎样才算是孝敬,没有系统的思考,没有权威的标准。

当然也有不少人意识到,仅仅在物质层面上赡养父母是不够的,还应该从精神上践行孝道。于是人们常说:父母最需要的是陪伴。这基本上成了一种共识,歌曲《常回家看看》唱的就是这么回事,甚至周杰伦的《外婆》歌词也写道“她要的是陪伴,而不是六百块”。老人需要陪伴,是我们当今孝道在精神层面上的统一标准。但要给出这个陪伴,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无法否认,当今社会工作压力很大,作为子女的我们往往也要作为父母,承担一个家庭的经济负担,朝九晚五是常态,加班熬夜不新鲜,能陪伴父母的时间的确不多。而承受着沉重工作压力的年轻人,有患抑郁症的,有离婚的,甚至还有跳楼的,越是处于困境,越不可能随时保持“和颜悦色”,白天对着领导假装精神焕发,晚上回到家明明身心俱疲还要强颜欢笑,还要坚持数十年如一日,基本上没人能做到。要像对待领导一样对待父亲,那是因为很多人在对待领导的时候,其目的是奉承巴结领导,以便于实现个人利益,其心本就不正,对待领导的言行也是出于虚情假意,用同样的虚情假意对待父亲,实不可取。纵观孝之一道,其最高境界便在于发乎内心,言行一致,由内及外地把孝道发挥得淋漓尽致,倘若心不诚,则谈不上孝。当今社会,奉行孝道,最难便是如何处理好工作与家庭的时间分配,如何既不影响工作又能抽时间陪伴父母,这可以称作是新时代的“忠孝两难全”,两全之法有待商榷。

我们应当认识到,“父母需要陪伴”尽管是高度共识,但并非唯一解决方案,前不久笔者便在一堂心理学讲座上听一位教授介绍了一种“曲线救国”的孝敬方式——讓父母做事。该教授讲,孝敬父母最好的方式,不是给钱买东西,也不是陪伴,而是让父母做事,让父母多做事,让他们忙起来。初次听来颇觉荒谬,但静心细想,的确不失为一种好办法。父母年事一高,纷纷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回家养老,人们都认为退休了,要享福了,每天打打麻将,下下象棋,跳跳广场舞,养养生,看起来多么美好的生活,实际上呢,没有了工作,没有了奋斗的目标,生活就像浮萍,漫无目的地飘着,久而久之就腻了,没有追求了,空虚寂寞了,于是就需要子女陪伴了。从心理学来看,人只有在从事有目的性的活动时,才不会觉得无聊。而父母的晚年生活,由于不再工作,终日赋闲在家,精神上自然得不到满足,别说父母,就算是我们自己,长时间无事可做也一样会坐不住。从这个角度来看,有意识让父母从事一定量的有目的性的活动,是一种很新颖且可能行之有效的方案。当然,决不能提倡以这种方案为借口减少对父母的赡养和陪伴,毕竟孝道的践行在于子女,不论何时,身为子女的我们都应当做好我们该做的。此外我们也应当更多的思考,在这个时代我们孝敬父母的方式应该怎么变,如何促进老人精神生活多元化,如何在个人和社会制度等多个层面上完善敬老体系等。但不论形式怎么变,形变实不变,作为子女孝顺父母的心,当始终如初。

作者简介

冯琦骏(1990-),男,汉族,重庆忠县人,哲学硕士,中共忠县县委党校,研究方向:中国哲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孝道论语
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如何读懂《论语》?
大学生践行孝道的途径探析
搭建孝道教育与实践平台,探索校园文化育人新途径
树欲静而风不止 子欲尽孝而亲不待
绝对“孝道”有悖人性
半部《论语》治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