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析薛福成的文化视野与改革思想

2017-12-07宋建原

卷宗 2017年33期
关键词:政治制度

宋建原

摘 要:薛福成做为近代外交家、思想家以及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者之一,在经济、教育、政治等方面的改革思想都有着许多独到之处,而对于西方的实际了解也让他的文化视野更为开阔,本文结合相关著作,对薛福成的文化视野与改革思想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薛福成;文化视野;改革思想;政治制度

由于具有着出使西方四国的独特经历,薛福成的改革思想与文化视野在当时都是极为先进的,而其在出使前后思想与视野上的巨大变化也充分体现了近代国人在寻求变革上的变化与进步,因此,研究薛福成的变革思想与文化视野具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

1 薛福成的文化视野分析

1.1 对传统文化的认同

薛福成出身于书香门第、官宦之家,自幼苦读经书,受到了儒家文化的熏陶,虽在时代的影响下坚持经世致用的思想,致力于研究经世实学,并有着出使西方各国的丰富经验,但对于儒家传统文化仍然极力推崇。他认为西方的天主教等宗教信仰相比于儒家文化又如“水晶之比玉”,西方的饱学之士在格物致知思想的发展下,必然会摒弃宗教文化,但对于孔孟学说却深感信服。同时,他还认为相比于墨家、道家、佛家等思想,儒家思想又如“日月经天,阅万古而益明”,而这正是因为“圣人之道深入人心”,因此在未来西方“耶稣之教”将会衰败,而中国的儒家文化则会逐渐传入西方。但需要注意的是,薛福成对儒家文化的推崇并非是复古思想,而是要求当代人以儒家文化为根本进行开拓创新,切不可因循守旧[1]。

在借鉴西方文化时,薛福成同样有着强烈的民族自尊心与文化自豪感,他既承认西方国家在政治、教育等方面的先进之处,但也对如道德思想、伦理纲常等其他方面表示了批判,认为“即洋人抑或推中华为教化最先之邦”,而这也正是对“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的呼应和集成。他虽然认为近代中国的改革出路需要建立在民主思想或君民共主思想的基础上,但却认为中国早在尧舜时期就已经有民主的先例,施行君民共主制度也只是对先贤的学习,而西方如星算之学等技术也,早在《周髀》等书籍中就有所体现,因此西方国家先进的技术与制度都首创于中国。同时,中国既要借鉴一方国家的君主立宪制度,但也要恪守传统的伦理纲常,以免“沦为异族”,如子女成年后自主、重女轻男、臣属迫令君主退位等西方的伦理都有违圣人之道,属于不可取之处。总的来说,在薛福成看来,对于中国儒家传统文化的反思要重于对西方器物制度的学习。

1.2 对西方文化的认识与评价

在洋务运动的末期,薛福成曾受清政府派遣前往英、法、意、比等西方四国出使访问,在长达五年的出使访问过程中,现实的西方社会与想象中的西方世界间的差异对薛福成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使其开始逐渐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并根据亲身经历与游历见闻对西方世界的军事、科技、医学等诸多方面进行了客观的评价。在对这些方面的了解与思考中,商业对于薛福成的影响最为深刻,不同于中国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西方国家极为重视商业发展,并以商业发展为根本,为其他领域的发展提供支持,正所谓“富国强兵,全藉于商”,薛福成准确的认识到了这一点,并确立了深刻的重商思想。同时,科技作为推动商业发展的主要动力,其中重要性也是不言而喻的,而薛福成在对西方工业的多次考察中也逐渐证实了这一点,并提出了“士研其理,工致其功”的观点。而对于西方教育与礼仪文化的认识则直接改变了薛福成对于向西方学习的看法。在教育上,他发现在西方教育有着极高的普及度,甚至会上升到法律制度上,如“子女八岁不入学堂”,则“罪其父母”,而这也正是西方国家兴盛的根本。因此他认为,对西方器物的学习都是微末之处,教民养民才是国家富强的根本。在利益上,薛福成发现西方人并不是如他以及其他国人眼中的“蛮夷之人”,他们同样知礼义廉耻,有着与中国类似的克己爱人之美德。总的来说,出使西方四国的经历让薛福成对西方的认知产生了极大的改变,更扩展了他的文化视野,明确了中西方的巨大差距,在这一过程中他深刻认识到,只有从教育、商业、政治等多方面对西方进行学习,并加以创新,才能够真正让中国摆脱贫弱之境遇,走上富强之路。

2 薛福成的改革思想探究

2.1 重视商业发展

薛福成在经历了西方出使之后,对于商业发展的重视成为了其改革思想中最为重要、也最为核心的一部分,而从具体上来看,薛福成的重商思想主要可分为三部分。首先,薛福成对中国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进行了严厉的批判,他认为这种本末倒置的政策与观念正是束缚中国经济发展与国力增强的主要因素,而商业实际上应为“握四民之纲”的國之根本,并明确的指出了士人认为商乃贱业观念的错误。其次,薛福成还以西方国家为例,对发展商业的重要性进行了充分论证,一方面通过中国闭关锁国后“民穷财尽”的后果与英法等国重商后的“强盛之势”进行了对比,另一方面,也对目前无法禁止与他国通商的现状进行了分析,以此体现出商业的重要性与通商的必然需求。最后,他结合国情,提出了兴办工商业的三点办法,即“贩运之利”、“艺植之利”、“制造之利”,也就是说,要首先从制造业、交通运输业以及丝绸、茶叶等传统产品这三方面入手,来进一步振兴工商业[2]。

2.2 强调教育变革

薛福成对于西方国家的教育制度以及政策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也主张中国改变落后的科举制度,但他虽然强调向西方教育思想学习,但他的教育改革思想却并不盲目,而是对具体的教育改革措施有着明确的认识。首先,他认为虽然西方国家在教育上的领先是既定事实,但这却并不代表着东西方人在智力或潜力上存在差距,西方的教育思想在《管子》、《庄子》等书中都有所体现,因此教育的改革需要通过西方教育思想来带动而非对教育制度的全盘接受。其次,他还强调专业教学的重要性,认为西方之所以人才取之不竭,是因为“为农为工为商为兵,皆有义塾以收教之”,因此中国同样应开展专业教育,培养外交等方面的专业人才。

2.3 主张政治制度改革

除教育改革与重视商业发展外,薛福成还深刻的认识到,想要改变目前中国落后的局面。仅仅依靠各行业的改革是远远不够的,探索国家出路的根本还在于变法,只要改变了目前的专制制度,并实行更为民主的政治制度,才能够实现国家的富强。在变法思想中,他对于各国的政治制度济宁了让明确的区分,并归纳为君主制、民主制、君民共主制三种主要政治制度,并对英国议会制度予以了肯定。但与此同时,薛福成在变法思想上也并没有盲从,而是准确的指出了议会制度的在结党营私等方面的弊端,这与当时变法维新派对于西方政治制度的照搬照抄产生了鲜明的对比,也体现出了薛福成在改革思想上的先进之处。

3 结束语

总而言之,薛福成的变革思想与文化视野虽然由于时代的限制仍有着一定的局限性,但在晚清时期仍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先导作用,对我国近代民族命运的探索有着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王晓冰.从《出使英法义比四国日记》看薛福成的西学思想[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5S2:68-73.

[2]戴娟.薛福成:从洋务派到早期维新派——以《出使四国日记》为中心[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302:94-96.endprint

猜你喜欢

政治制度
从西周亡国归因看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专题教学
以纳粹德国为例论极权主义的起源
中国治理体制的特点及其优势
民主时代的新政治科学
政治制度民族化的发展历程及演进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