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下高职学生学习期望调查研究
2017-12-07李晓英张焓潘祯潘洪涛
李晓英+张焓+潘祯+潘洪涛
摘 要:如今,随着互联网一起长大的98后已成为高职院校的主体学生,其个性突出,学习体验丰富,获取知识的渠道广泛。面对这样的群体,加上高职教学改革的春风,高职教师在研究和提升课堂教学模式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学生对课堂的期望,即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看教学设计,以求实现最佳教学效果。因此,利用问卷调查法对保定某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期望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并提出了改进建议,对高职教学教学水平的改善和提高具有参考价值。
关键词:“互联网+”;学生期望;教学手段;教学工具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36.066
1 问题提出
高职教学改革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是重新审视教与学的关系,创新教学模式,改善教学质量。近几年,全国高职院校教学改革开展得如火如荼,创新创意教改理念也随之层出不穷。项目化教学、体验式学习、任务驱动式教学,老师们都运用自如。然而,走进课堂,学习气氛沉闷,学生知识消化率不高,教学质量提升效果不佳等现象仍旧存在。要弄清楚究竟,笔者认为,教师应该更多的从学生角度和立场出发,让学生根据其入学以来的学习感受,表达出自己对授课教师授课方式、手段等方面期望和想法,即让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展现到教师的“教学”设计中来。这是促进“学生本位”的教改理念进程中需要迈出的重要一步。
2 研究对象和工具
本研究在保定某高职院校中展开,研究对象是处于大一下半学期学习阶段的学生,因为该阶段学生已本校及本专业教学环境、教师教学手段/方法,以及什么样的教学手法更契合自己的学习特点等有了深刻的认知。本次调研对象来自学校电力工程、动力工程、信息管理与工程三个专业,共174人。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在实施调研之前,调研问卷初稿经过调研小组和各专业负责人审议修订,同时抽取27名在校生进行前测,以保证高可靠的最终信效度。问卷共涉及2个维度,其中1题调查学生基本情况,2-8题分别调查学生对教学环境、老师教学手段、教学工具和教材等方面的期望(见表1)。问卷调查时间为2017年7月上旬,调查工具为手机端HTML5问卷,问卷发放180份,回收有效问卷174份。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调查显示1998年以后出生的学生占比最大——83%,这个年龄段的学生跟随者互联网一起长大,其学习体验丰富,获取知识和资源的渠道广阔,性格相对独立,有主见,善表达,所以其对教师在课堂上的要求和期望也会更高,更有新意和创造性。作为教师,我们也应该多与之沟通交流,收集其学习期望,抓住其学习兴趣点和对知识技能的接受力。
表1显示,86.63%的学生希望授课教师有较高的职称(副教授及以上),可见,学校的教师质量对学生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7.63%的学生不关心任课教师的职称,经调查访问,有学生认为“高职称的老师不一定能讲好课”。
93.2%学生更希望教师有好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据学生反映,通常好的教师(1)开课时就能提供一副清晰明了的课程蓝图:让学生明白该课程在本专业中的地位、就业技能点及其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场景等信息,用学生的话讲“知道这门课是讲什么的,毕业后能用来干什么”;(2)能吸引学生兴趣,让学生愿意“跟着做”,更愿意“自己动脑子做出一个不一样的”,即激发学生的创造力;(3)能用简单的逻辑描述复杂的事物原理,保证学生“能听懂,听明白”。
46.2%的学生不希望老师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开展教学。有学生备注道“小组人员存在成绩差异,对于老师布置下来的任务,成绩相对差的学生会依赖于成绩优秀的学生”。这向来是组织“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难题。通常,老师会直接将“小组任务”抛给小组长,让其领导小组成员完成。对于小组成员(包括小组长)来说,所接收到的任务都是新知识/技能,再加上其领导力组织力不强,解决如何合理再分配“这张大饼(任务)”比较困难。这样就会造成学生反映的情况,从而影响构建“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本意。
对于教师信息化手段和多媒体工具的应用,值得一提的是,41.9%学生表示不希望老师用太多的信息化手段和多媒体工具。有学生备注道:太多的信息化手段非但不能引起学生兴趣,反而会分散注意力。当前,基于Web和手机客户端的各类教学信息化手段层出不穷,都打着“吸引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成效”的旗号放逐市场,教师也紧跟信息化节奏,不斷尝试新工具新手段到实际教学活动中。但并非越多越好,试想一下,课堂上学生忙于在各平台上切换,注意力肯定会被各平台界面或功能侵蚀不少,必定会影响学习效率。
调查发现,学生眼中教师实施的“项目化教学”效果并不理想,42.62%的学生不喜欢“项目化”教学。学生反映:通常,教师为了把课程“项目化”,会把多个知识点或技能点统筹到一个项目中,结果造成:(1)跟教材的进程节奏不一致,或更有的知识点/技能点遗漏在“项目”之外;(2)某个知识点/技能点的应用范畴就局限在当前项目中,即造成学生对该知识点/技能点的理解偏于狭隘化。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项目”的过程中综合考虑“项目化”、教材以及学生三方面的紧凑关系。
74.8%的学生希望能依照教材开展课程。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授课教师均竭力重新设计课程的授课方式和思路,百花齐放,而与之对教学设计相匹配的教材却比较难寻,故会出现教师授课内容与学生使用的教材存在差异,从而给学生学习带来很大困扰。
87.13%的学生希望老师能够“开展职业引导”,这与高职院校学生的实际诉求完全吻合。高职学生学年少、需要掌握的技能多、就业形势严峻,教师若能够在课堂上引入“职业引导”或“就业现状分析”,必能引起学生的广泛关注,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但是,要注意把握“度”,如果过度的引入可能会给学生带来心理压力,反而造成负面影响。
62.24%的学生希望老师“布置课下任务”,这充分表明学生愿意把课余时间花在学习上。前文提到,98后的学生个性突出,独立性强,对时代发展形势了解渠道广,所以他们知道自己就学的目的,也愿意在学生付出努力,争取毕业后运用自己学到的技能找到一份好工作。endprint
4 总结和建议
随着互联网时代共同成长的98后成为当前高职院校的主体。这个群体的学生学习体验丰富,获取知识和资源途径广阔、便捷。作为一名高职院校的教师,必须认真研究98后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期望,才能正确把握所授课程的教学改革的方向和重点。
根据本研究调查发现,高职教师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提升教学水平:在实际的授课过程中,高职教师要“以学生为本位”,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不断学习,提升教学手段和方法,保证授课内容能够吸引学生兴趣的同时,让学生轻松掌握课程重点。(2)丰富课堂开展形势,若采用“小组合作”方式,根据笔者的经验,老师们在实施过程中可以设置“角色分工”,根据小组成员学习成绩分层设置对应难度的“任务”,保证成绩差的学生“拿”到的任务在自己能力范畴中,提高其学习成就感,另外,还可以加载“组内自评”考核机制,激励每个小组成员都能协作完成任务。(3)合理应用信息化工具:不能“为了信息化而信息化”,即不能单纯的将互联网的各种应用生搬硬套到课程中来,要搞清“互联网+”与“+互联网”的关系,要把握课程与互联网应用的融合、促进的关系。(4)结合教材,精细设计课程“项目”:努力达到“项目”和教材的有机融合,控制课程项目节奏与教材节奏的一致性,保证学生既能通过项目深化对教材知识点的掌握,又能通过教材扩充对项目技能点的认识和应用。(5)适当开展职业引导:适度介绍当前专业就业前景,提升学生学习动力。
参考文献
[1]罗文韬,李先江,朱力.高校课堂学生期望与教师表现差异对策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2,24(4):180-182.
[2]宋畅,刘月,陈悦等.未来学习空间应用效果评价——以北京师范大学未来学习体验中心为例[J].开放教育研究,2015,21(6):39-52.
[3]王浩業.95后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探析——以北京交通大学为例[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6,35(4):103-107.
[4]吉祥,杨熠伟,姚佳雯.“95后”大学生移动互联网生活特点与对策探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6,37(1):162-163.
[5]徐承亮,曾文英.高职信息工程专业多途径项目化教学的实践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2015,0(9):49-52.
[6]张薛梅.基于项目化教学的高职生学业评价模式调查研究——以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3(5):71-7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