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困境与出路
2017-12-07林晓玲
林晓玲
摘 要:当前,随着高校青年教师的数量和比例不断增加,青年教师已逐渐成为高校教师的主力军,其教育教学能力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到高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与人才培养质量,如何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已成为该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鉴于此,文章分析了现阶段影响和制约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因素,从“明确教研定位、构建发展平台、建立保障机制、完善激励体系以及加强管理监督”五个层面提出了提升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路径。
关键词:教学能力;青年教师;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7)11-0090-05
在当前的高校教育体系当中,青年教师不仅在日常的教育教学环节承担着重要的任务,也在一定程度上肩负着高校发展的方向与未来,其教育教学能力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到高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国际交流的愈发频繁,作为面向社会为其输送人才的重要机构,高校不得不重新审视自身的教育教学问题。尤其需要审视担负着高校未来发展重责的青年教师,其在面对现有的教学困境和弊端时,如何实现其教育教学能力的有效提升—构建一支高素质、有凝聚力的青年教师队伍,已经成为能够从根本上提升高校教育教学质量、实现与社会人才需求高效对接的重要手段与途径。
一、高校青年教师概念界定
不同国家在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及时代当中,对于“青年”二字拥有不一样的界定方式,例如国家统计局在进行人口普查时,会将处于15—34岁年龄阶段的个体称为“青年”,而最新的世界卫生组织在划分“青年”年龄段时,已将其上限调制44岁。单就我国目前的教育国情来看,硕士毕业后进入高校的青年平均年龄为25岁左右,博士毕业后进入高校的青年,其平均年齡为28岁左右。同时结合国家统计局给出的有关“青年”的年龄界定,笔者认为高校青年教师,特指年龄在25—44岁之间,进入高校一线,向受教育者传递知识、传播科学文化、进行思想教育的教师。高学历、强基础,广泛的学科知识狩猎以及活跃的思维是青年教师的普遍性特征。
二、新形势下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意义
(一)教学能力的内涵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能力就是“顺利实现某种活动的个性心理特征”[1],那么基于这一概念,不同学者对于教学能力给予了不同的概念界定。《教育大辞典》中认为教学能力是“教师为了达到教学目标,顺理从事教学活动所表现出的一种特征”[2]。周川在《简明高等教育学》中提出:“教学能力是教师完成教学活动所需要的能力。”[3]基于两种观点中的共性因素,笔者认为教学能力就可以被视为“教学知识”、“教学技能”以及“教学活动”三者的统一体,即教师为实现某种教学目的(教学知识的传授),利用特定的教学技能或方法,完成教学活动的过程,以及在该过程当中表现出的心理特征。
(二)新形势下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意义
1.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流程的缺失。“提升高校创新水平和教学能力”的要求,是当前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心任务。但现阶段多数青年教师在进入高校教育岗位之前并没有教育行业的相关工作经验或是专业学习经历(硕博期间,读教育专业的学生除外),而这样的新鲜血液之所以会成为高校想要吸纳的教育力量,主要是因为其自身所具备的强大专业及科研能力。短暂的岗前教育培训并不能使其对于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情境引用达到熟练掌握、充分运用的效果,因此其教学环节往往会呈现出生硬、缺乏互动和感染力这样的特点。鉴于这样一种局面,提升年轻教师的教学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2.高校师资力量重心的偏移。据最新的一份调研数据显示,目前在高校师资年龄构成当中,青年教师的比例已经达到53.8%,同时还呈现出持续上扬的趋势。这一现象充分说明,高校教育的重责已经逐渐向青年教师身上转移,只有充分认识到其在教育过程中存在的困境与问题,并找到妥善的解决方式,才能让高校发展、才能走向一个可持续、积极健康的道路体系当中,才能不断提升其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创造更多为社会培养人才的机遇。
三、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困境
由上文分析内容可知,当前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是实现高校自身发展所需,但现阶段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所面临的仍然是一条充斥着困境、受到种种因素制约的道路。
(一)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制约因素
影响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总体来说主要包括社会和学校两个角度[4]。这些因素作用于彰显教学能力的各个环节之中,对于教师教学方法的采用、教学目的的实现,都会产生显而易见的影响。
1.社会环境。1999年,在教育部出台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了“高校扩招”的概念,也就是从这一年开始,中国的高校招生数量以及入学数量处于长期的“激增”状态。据教育部网站在2015年8月下发的《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下达2015年全国普通高等教育招生计划的通知》中显示,2015年全国高校计划招生人数达6999865人,如此庞大的数字必然性地引发出两个不可回避的问题:一是高校录取学生数量的不断增多,促使原有的师资力量难以满足高校自身教学任务的需要,大规模的招聘难以保证教师的质量;二是在大学生的数量增多、教学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很多时候教师为了匆忙完成教学任务,而没有时间进行教学能力的进修和提升。
2.学校环境。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受制于学校环境因素的影响,其主要表现在思想认知、入职环境以及评价体系三个方面[5]。首先,我国高校目前普遍性对教学能力的提升存在思想认知上的误区,认为教学对象本身具有一定的基础,而教师不需要着重培养教学能力,重科研、轻教学等——这是导致高校未从目标和计划角度,创设可行性条件的根本性原因;其次,多数高校在进行青年教师聘用时,会着重从学校自身的发展角度出发,主要考虑其专业能力和学术研究情况,而忽视了其本身是否具备教育教学能力或者是否具有教育培训基础;最后,基于前面两方面的因素,传统高校对于青年教师其个人能力的评价就将会集中于科研和学术方面,而忽视了对于教学能力的综合考评,并不完备或者说存在一定偏颇的评价体系的构成,更导致教师将更多的精力投入自身的职称考评、科研能力提升上,而忽视了对于教学能力的提升。endprint
(二)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面临的困境
第一,功利性思维引发的刻意求“量”。“职称评定”是当前普遍存在于各大高校中的一种惯性制度,“高职称”关系到一名教师在学校中的地位,更关系到其薪资福利待遇问题。因此,大量的青年教师为了满足晋升条件,常年使自己陷于忙碌的状态之中,查资料、写论文、申报课题——但偏偏这些行动又并非出自钻研和热爱学术的本意,而是为了“达标”,为了满足职称晋升所需的“数量”,如此忙碌必然导致分身乏术的局面,也自然会影响到其对于教学能力的钻研。
第二,社会期望对高校科研水平的推崇。对于高校而言,其在社会当中的影响力以及社会地位除却发展历史以及培养人才所产生的“母校”效應之外,更为人关注的就是其学术能力和科研成果。但是当一所高校过分看重科研对一所学校的重要意义时,其就会将大量的精力乃至财力物力方面的支持给予了教师的科研工作,而忽视了对于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这就导致其缺乏能力提升所需的由学校所创设的各类交流、学习的条件与环境。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对于高校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而言,其也是内在自我修为和外在环境夹持双重作用下才能够实现和提升的,仅靠教师的自我磨砺,其效果必然是充满局限性的。
第三,“谋生思维”让其安于现状、不求探索。部分青年教师存在着“教师职业化”定位的思想倾向,即将“教师”作为一种谋生的职业,是维系其个人生活及生存的必要手段。因此从个人心态上来说,其安于现状、不求突破,主观上缺乏教学能力提升的情绪与思想动向。拥有这类思想的青年教师,纵然学校方面给予了足够的条件与环境,也难以改变其本质上的思想认知,所谓的教学能力提升只能成为一种美好的构想,而难以真正落实。
第四,部分高校欠缺有助于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土壤”。美国学者特拉弗斯在其所著的研究报告中,将教师定义为一种角色,并认为其角色能否完善和落实最终是要靠实践的履行过程来有所呈现[6]。鉴于此,身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教师个人的教学能力也会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有所表现、不断形成,同时其也受制于种种学校内部以及外部机制所构成的“土壤”。但遗憾的是,现阶段很多高校内部并没有形成能够直接助长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有效机制,或者已经建立的机制缺乏稳定性、徒留其名、未曾真正落实。所谓的“岗前培训”趋近于形式主义,所谓的“师资培训”甚至被人戏谑为“论文加工中心”,所谓的科研室多数被当作一种职能部门仅存行政功能,种种对于教师教学能力评定的奖项、原则,甚至在不正当竞争因素的驱使下,沦落为不同教师“一较高低”的手段。有力资源的欠缺、有效机制的匮乏,造就了很多高校青年教师始终沉沦在不正当、不和谐、极度缺乏促进作用和进步意识的环境中,得不到支持,也难以实现自我提升。
四、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路径
实现青年教师个人教学能力的提升是关系到高校未来发展趋势、为其继续广泛吸纳优秀的师资队伍的重要途径,但是当其在个人教学能力提升和发展过程中面临着内外因的制约时,如何寻求突破、实现创新,就不得不成为广大高校需要着重思考的问题。
(一)明确教研定位,科研反哺教学
“教学”与“科研”是当前高校存在的两大基本职能,而当前制约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二者之间投入比例的失衡。高校作为“传授知识”和“创造知识”的载体,需要广大青年教师在高校自身不断发展过程中,承担起对于知识的发掘和传播职责,充分把握二者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合作的关系,明确其定位,使二者之间的关系趋于平衡与和谐。高校应重点建立起一种以教学能力为基础、以科研能力为突破,让科研反哺教学的一种全新“教研一体化”体系,让青年教师依托最为本质的教学工作,在教学和科研的相互促进之中,依托借鉴、学习、合作或参与等方法,实现教学能力提升,以学术反哺教学的目标。具体来说“科研反哺教学”的“教研一体化”体系能够生成,得益于以下几方面依据。
首先,“科研是教学所需的财富,教学是科研工作的促动因素”[7]。高校作为开展教学活动的高级学府,其对于教学内容的设置以及教学活动的展开,理应充分符合人类对于事物认知过程中所形成的“传授知识”—“创新知识”—“学习知识”—“传授知识”的发展历程。教学活动作为一个把握和传播知识的过程,需要源源不断的新内容、新观点来辅助教学任务的展开,推动学生将固有的知识体系上升到专业化和理论化的高度,提升知识学习的“质量”以及“时代感”。
其次,融入科研能力的教学过程将更有助于青年教师教学效果的提升。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高低是通过由学生所反映的学习效果来有所呈现的,而没有经过科研润色的知识和教学内容,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只能扮演“传输器”的角色,很难从学生接受的角度将个人观点、当前社会的流行元素、及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三者之间进行有效的结合。但科研活动的存在,能够丰富教师的体验,使教师能够将前人专家所得的经验传授给学生的同时,更能将自己的逻辑判断过程、思维推导过程,以更加贴近当下的流行元素、贴近当下学生所想的状态,进行传授和表达。
最后,依托足够科研能力所展开的教学过程,能让青年教师在课堂上呈现出更多的自信、更加饱满的精神状态。由于高校学生在思想心理上已接近于成熟、更偏近于社会成年人的心态,因此其对于很多知识、问题都会形成其所得到的看法,这些观点内容极容易引发在课堂上的大规模讨论,这就需要教师站在一个更为宏观的高度上,去引领学生展开思考,并能有足够丰富的知识体系和理论素养去驾驭课堂,避免因为自身知识能力的欠缺,使课堂陷入“失控”的局面。
基于这三个方面,笔者认为科研反哺教学的模式应包含这样几个层次。
首先,鼓励青年教师以科研成果更新教学内容,通过设立教案评估制度,将教案的技术性、学术性、应用教育性以及时代性进行系统、综合的评价,使之与教师的相关考核相结合。其次,赋予青年教师一定的参与教材编修的权利,鼓励并允许其将先进的科研成果融入教材当中,同样辅助以考评的方式,展开对其的评价与鼓励。最后,探索并挖掘出将科研行为融入课堂的方法,通过与学生之间展开互动式、交流式的学习行为,打造出全新的课堂教育体系,让课堂充满趣味性和思考性。endprint
(二)打造合作发展平台,优化培养体系
让青年教师提升教学能力,切忌“纸上谈兵”,它需要学校层面整合各类资源,为其创设一个有利于其发展的平台,从国际视野下争取更广泛的发展与塑造。
首先,依托国外部分发达国家的教育培训经验,打造合作发展平台。虽然世界上不同国家的教育理念和方针会有所不同,但是在各个国家和地区教育活动展开的过程中,教师所起到的作用、其本身所拥有的地位却是大同小异的。而且相对而言欧美等国家及地区由于高校教育课程存在着一定的灵活性和多样化,其在选择青年教师时更加注重“教”的通职,而非一味地看重其学科专业能力[8]。因此,在国际化视野下的诸多高校都在强调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教学资源的共享化的今天,对我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可以充分考虑与发达国家、先进地区的师资力量教学资源展开合作,广泛汲取其先进的文化理念和教学优势,打造合作发展平台。这就要求高校内部第一要拥有完备的研修机制,要将海外研修与教师职称晋升相对接,鼓励青年教师去海外学习;第二通过合作,有选择地构建合作平台,争取国际上更加广泛的师资力量共同参与高水平的学术会议和学术研讨班,从根本上提升青年教师的专业技术能力;第三充分把握当今社会发展主题,设立“优秀青年教师出国研修项目”,定期选送优秀的教师去海外学习、进修,提升教师的国际化视野。
其次,通过组织实施有关教学技能培训的考评系统,将教师自身教学能力的提升与培养纳入到高校竞争体系当中,改变其原有的不够积极、不够上进的教学心态。对于青年教师的考评可以从教学能力、学生成绩以及教学反馈三个方面来展开。教学能力的考评可以让教师置身于有摄像设备的教室中去上课,将青年教师在课堂上的表现利用影音设备充分记录下来,作为考评的重要档案资料;学生成绩是衡量教师教学水平的一个参考维度,通过考评学生对于知识的接受情况也能从侧面反映出教师的授课水平;学生反馈可以通过网络问卷调查的形式、配合成绩查询同时展开。比如当学生进入网站查询个人的考试成绩时,可以将对于教师的调查问卷作为成绩查询前必须要仔细填写的信息,这样学生在查询成绩的时候,网络信息后台可以同步收到学生对于教师授课情况、教学手段运用以及课程拓展情况的调查。
(三)健全保障机制,提高教学动力
在我国,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育活动的展开受到来自《教师法》、《教师资格条例》以及《高等教育法》等的权责制约,而学校层面需要基于这些最为基本的法律构建出符合学校教育详情以及基本社会教育现状的保障机制,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予以落实。
首先,充分借鉴发达国家的教师聘用制度和法律保障体系,提升民主法制意识。国外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既有校内的诸如“政策和法律咨询办公室”这样的维护教师基本权益的机构,又有校外的诸如教师联合会(AFT)这样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全国性的教师组织。而很多拥有国外进修和学习经历的教师也会受到这种权益保护组织潜移默化的影响,不断提升自身的维权意识,懂得利用法律的武器來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这些都是国内高校应该予以充分分析和借鉴的方面[9]。
其次,高校在聘用教师的过程中,要充分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提升聘任制度的实施效果。目前的高校青年教师大多是接受良好文化教育、拥有极高维权意识的个体,其对于个人知识所属以及作为教师所应享有的教育权、学术交流权以及劳动报酬权等极为敏感和在乎,因此高校要将关于其基本权利的部分纳入到聘用合同当中,对如何考核、培训以及岗位设置和学术交流活动所能享有的权利与要求做出明确规定和说明并予以确切落实。
最后,明确教师权利救济机制,当教师个人权益受到损害和影响时,可以充分按照申诉、行政复议、行政诉讼以及行政赔偿的法定流程来予以解决。申诉制度指的是教师对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的侵权和处理不当行为可以提出申诉;行政复议指的是当教师认为个人权益受到侵害时,向基于侵权行为的上一级机关或人民政府提出要求,受理机关对具有争议的行为进行复查,判定其责任归属并对教师予以一定救济的法律制度;行政诉讼指的是教师在认为侵权时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由法院基于当事人和其他诉讼人共同参与的前提下,做出必要的判决,对教师的合法权益进行保护的一种法律制度;行政赔偿指的是当教师的合法权益遭到损害时,教育行政机关等部门依据《国家赔偿法》对其进行一定赔偿的行为以及教师在此过程中享有的权利。
(四)完善激励体系,增强投入自觉
虽然当前部分高校其自身科研和教学能力之间存在着失衡现象,但是为了避免后期调整时出现矫枉过正的问题,需要学校从制度层面建立起完善的激励体系,有效控制教学和科研学术的百分比,将有关于提升教学能力的诸如履职考核、评奖评优以及年底津贴和晋升制度等做出明确的规定,让青年教师充分认识到这些细节与个人教学能力之间存在着重要关系,并能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对于教学能力提升的付出和努力之中。同时学校层面对于已经建立起的考评和激励体系,还要予以积极宣传和推动,让校园内部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重教学、鼓励教学和潜心教学能力提升的良好氛围,从而使更多的青年教师在这种耳濡目染的熏陶之下,在这种外在环境的影响之下,能够不断地丰富自我、提升职业素养和专业能力。从细节来说,激励体系的完善可以从物质和精神两个角度来予以落实。
首先,根据经济发展水平,适时提升青年教师的薪资福利待遇,使其在工资的分配比例上享有一定的优势,不能落后于当地公务员,甚至是中小学教师的收入。在欧美等发达国家,教师一直享有极高的薪资待遇,在其社会的各个领域当中始终处于较高的水平,因为这是维系教师工作积极性、构建稳定师资队伍的重要手段与保障。因此高校方面应不断根据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所引发的物价波动,调整教师的薪资待遇,保障其在购房等方面的财政补贴,让其无后顾之忧。
其次,提升绩效工资在教师薪资当中所占的比例,让薪资成为反映教师工作和教学能力的直接载体,与工作积极性和投入度成正比。让那些在真正意义上潜心教育工作,却碍于传统晋升和职称机制,没有“高名分”的青年教师,依然可以享有较满意的工作待遇。当然这一薪资福利的实施,也需要学校层面保持与青年教师之间的互动和联系,了解其在提升教育水平、实施教学活动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和问题,并竭尽全力帮其解决,为其才华施展提供舞台。endprint
再次,根据每位青年教师的自身特点,协助其完善职业规划,明确长、中、短期的奋斗目标。职业规划属于意识形态范畴,其目的在于能让青年教师工作的每一步都能把握重点,不为外界环境的变化以及内在思想体系的认知发生工作态度和精神的动摇,激励其始终朝着既定的规划路线、发展目标不断丰富、充实和提升自己,避免出现困顿、消极、迷茫的心态。
最后,完善奖励制度,将传统的以科研为中心的奖评模式转变为科研教学并举的奖励模式。比如设立“教学成果奖”、“优秀教学奖”、“教学进步奖”、“精品课程奖”、“优秀课件奖”等有关教学能力类的奖项,从精神奖励的层面提升学校内部对于教学能力重要性的认知与肯定,并将其与传统的教师职称和晋升机制相关联。
(五)加强教学监督与管理,形成良好的教风
外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匮乏是造成目前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重要障碍,而有效加强对青年教师教学过程的引导、监督和管理,进而在校园中形成良好的教风,亦是能够从根本上打破种种不良现状、规避青年教师教学手段和教学设计不足的重要举措。
首先,重点发挥高校教学督导的管理和监督职能,突出教学的核心地位。在高校教育管理机构的具体设置中,教学督导是重要的教学咨询和监督管理机构,承担着高校内部监督、咨询、指导、检查以及评估的多项职能,是能够保障教学计划稳步落实、规范教学管理制度、推动教师教学水平不断提升的强大助力,更是保障和促使广大青年教师在高校中获取一定压力、实现自我审视和自我规划的有效标准。在具体操作上,可以在高校内部设立总校的监督委员会,校级之下分设隶属于各个院系的督导小组,同时对督导和其教育工作进行任务和职能上的细化。在具体的人员配备上,一方面要保证学术型人才和管理型人员的同时齐备,另一方面还要保证拥有一定教育资历的离退休教务人员、学术研究者以及身处社会其他行业的专家。既要有管理者、负责人,也要有辅助工作的从业者和助手,只有这样的重组和细化,才能让督导工作更加具有针对性,才能够更好地服务于高校青年教师的教学管理工作。
其次,加强教风建设,构建有助于青年教师提高教学能力的良好氛围。教风建设属于精神文化层面,其是通过教师本人的师风和学生自身的学风双方面来呈现的。良好的教风不仅是构成良好校园风气的重要基础,更会对广大青年教师产生潜移默化的感染作用。一方面,高校要加强校风建设、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普及工作,通过全校上下形成合力、齐抓共管,进而构建起良好教学风气的有力保障;另一方面,高校的宣传部门要将师风、学风、师德作为推广和宣传的重要内容,不同院系应基于不同专业和教学内容的差异性,形成和制定有利于推动教风建设的方案,让青年教师逐渐成为推动教学发展的主力军。
五、结论
综上所述,青年教师是当前我国高校教育事业的新生力量,亦是实现其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石。但是受我国当前高校整体扩招的大环境影响,以及学校层面本身存在的“重学术、轻教学”的错误思想认知,当前高校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升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困境。基于这样一种现状,笔者认为需要从明确教研定位、构建发展平台、建立保障机制、完善激励体系以及加强管理和监督五个层面来寻求教学能力提升的有效途径。同时要从根本上改变青年教师本身存在的安于现状的、只求工作稳定的主观心态,如此,才能让其快速成长为高校发展的中坚力量,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掌舵。
参考文献:
[1]王志民,薛勇民,南海.“教师教学能力”概念辨析——对“中职学校专业教师教学能力标准”概念的解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6).
[2]肖婷婷.高职院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现状及发展策略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1.
[3]朱德凤.初任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策略研究——以贵州省X县初任教师为个案[D].重庆:西南大学,2011.
[4]智安然.我國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2013.
[5]金利.地方本科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4.
[6]李涵生,马立平.教育学文集·教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239.
[7][德]卡尔·雅斯贝尔斯;邱立波译.大学之理念[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
[8]胡珊明.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的影响因素与对策研究[D].湘潭:湖南科技大学,2012.
[9]马强.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机制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2012,(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