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

2017-12-07长歌

少年博览·初中版 2017年11期
关键词:科班包公昆曲

长歌

生旦净丑,似水年光,戏曲在这片土地上辗转,已不下千载春秋。

在这个求“快”的时代,咿咿呀呀、缓腔慢调的戏曲,早被贴上注定消亡的标签。却不知,因一批人的爱与坚持,这个在许多人眼里已是“黄昏暮色”的艺术形式,如今早已焕发新生。

如同《牡丹亭》里的杜丽娘,轻柔地推开后花园的门,紧张又期待地探出头张望,不禁感慨:“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

那一瞬,繁花似锦,九州春回。

蒋珂·传承与青春

今年暑期档,央视继“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成语大会”后,推出了“中国戏曲大会”。未播放时,网上颇有些冷言冷语——“戏曲啊,老掉牙的东西了”“根本不会有人看吧”。

令人惊讶的是,这档节目不仅在网上持续引发热议,参加节目、关注戏曲的人群还都“年轻化”了,在为古老艺术出力的大军中,“80后”“90后”俨然已成为主力军。

在他们之中,戏曲大会第二场擂主蒋珂,是一位佼佼者。她是昆曲继承人,出身科班,虽是地道的“90后”,却已是上海昆剧团昆五班的青年闺门旦演员。容貌精致、身姿挺拔、嗓音娇丽的她,一身由内而外的古典韵味,一登台就惊艳了所有人。

7年的科班岁月并不轻松,寂寞把她打磨成了与众不同的模样。答题时,纤细清丽的外表与冷静果断的眼神,在她身上碰撞出巨大能量,让人不由自主被吸引。成为擂主后的她,收获了外界的无数关注。

有人问及戏曲与坚持时,蒋珂十分坦诚。“戏曲演员,大概是排在演员中很后面的一种吧。说我从未茫然或动摇过,那是骗你的。我也想红起来,改善家里的生活,被很多人赞美。”言及此,她盈盈一笑,“但是,我舍不得昆曲啊。”

昆曲,这个让许多人不舍的“百戏之祖”“中国戏曲之母”,也走到过濒临毁灭的边缘。它曾独霸中国剧坛两百年,辉煌之时万众瞩目,却在上世纪初遭遇传承危机,几乎绝迹于舞台。虽在1949年后,因国家大力扶持而得以延续,却未得到足够多的关注。特别是80年代后,生活节奏日益加快,文化生活日渐丰富,年轻人对这项古老文明的关注度持续走低。

直到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第一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单,昆曲名列其上时,人们才蓦然惊觉,已经把它遗忘了太久。

谈及昆曲复兴,白先勇排演的青春版《牡丹亭》可谓厥功至伟。删减剧本,根据新时代的审美诉求,利用现代剧场的种种概念,将一段跨越生死的纯挚情感、穿越古今的生命拷问呈现于舞台之上,让无数年轻人幡然醒悟:东方的民族艺术,原来这么美。

现如今,昆曲作为受众情况最为良好的戏曲形式,受到越来越多年轻人的喜爱,许多剧场演出一票难求。白老先生见此盛况,想必快慰平生。

今年9月,另一部昆曲经典剧目《长生殿》在上海上映,剧场座无虚席。蒋珂在其中扮演织女,只见她身段轻柔,扮相靓丽,一现身便迎来阵阵喝彩。

“唱不尽兴亡梦幻,弹不尽悲伤感叹,大古里凄凉满眼对江山。我只待拨繁弦,传幽怨,翻别调,写愁烦,慢慢地把天宝遗事弹。”这是《长生殿》的戏词,山河凄凉,悲欢遗事,照应昆曲没落的曾经。而今,悲欢倒转,山河一新,昆曲也将和无数“蒋珂”与“白先勇”们一起,走向更加明丽的未来。

梁永刚·平凡与坚持

“龙图包公,生平若何?肺肝冰雪,胸次山河。报国尽忠,临政无阿。杲杲清名,万古不磨。”

作为安徽省徽京剧院的京剧演员,和土生土长的包公故里人,梁永刚常在戏台上演包公戏,对包公和京剧有着不同于常人的感触。

出身科班的他,从小便是个京剧小明星,演出邀请排满整年。可外行人不知道的是,每一位京剧童星,都要过一道坎——变声,梨园行话称为“倒仓”,一旦“仓”倒了,这个演员就没有饭吃了,梁永刚也经历过这样的过程。

十二岁的某个清晨,他像往常一样,站在阳台上“喊嗓”,却在发声一瞬间陷入恐慌——他突然发现,自己再也没有了从前清亮的嗓音,高音唱不上去,完全是成年人低沉的嗓音。从那一天起,别人看他的眼神都变了,掌声和称赞不再簇拥着他,反有些闲言碎语围绕在身边:“我就说他一‘倒仓准趴下,小时候那么红,哪能承受这种心理落差!”

就像国粹京剧经历过民国时的鼎盛和如今冷淡的落差,却依然因许多人的坚持而在华夏大地上传承,也如包公面对艰难险阻时从不改初心,梁永刚用坚持和毅力挺过了变声期,从中国戏曲学院毕业来到安徽省徽京剧院,继续在舞台上演绎他挚爱的京剧,他的初心。

作为一名京剧文化的传承者,梁永刚最开心的事,莫过于看到少年儿童在戏曲文化海洋中汲取知识,传承文化。

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文件精神,安徽省徽京劇院承办了多次“传统戏曲进校园”活动。从安徽外国语学院等高等院校,到南门小学、六安路小学等省内小学,梁永刚和他的同事们,为孩子们讲解戏曲知识,教唱经典唱段,带去一场场精彩表演。

出乎意料的是,这些“00后”对于与自己相隔数百年的京剧并不排斥,反而非常感兴趣。每当表演结束,孩子们就会把梁永刚围住,叽叽喳喳地问个不停:“你头上戴的是什么,重不重,能给我摸一下吗?”“这么热的天,你穿这么厚,热不热呀?为什么要这么穿?”“你们脸上的妆都不同,有什么特别意义吗?”

那一刻,汗流浃背、湿透衣襟的梁永刚,丝毫不觉得人群带来的热风令人难受,他蹲下身,耐心地解说,并期待地看着他们:“多用心,戏曲需要你们传承,我等你们来。”

而戏曲的未来,也因这样平凡的坚持,更加满载希望。endprint

猜你喜欢

科班包公昆曲
“新科班戏曲学校”
包公断案故事之巧断偷吃鸡蛋案
民国北方京剧科班的发展流向及与“外江派”关系论衡
送《包公家宴》,享德育大餐
她混进了“科班”情感骗子群
大江东去浪千叠——百戏之祖“昆曲”
“包公”坐堂
补园和昆曲
“包公为什么不转世”的结构形态与叙事意义
文人之进退与百年昆曲之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