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遗产教育的现状与发展
2017-12-07郗志群顾军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17年11期
郗志群 顾军
文遗事业快速发展,相关人才需求量大、类型多,如:多学科复合型人才、文化遗产保护修复技能型人才、文化遗产信息应用型人才、文化遗产综合管理型人才等,但原有教育模式与实践出现脱节。
文化遗产专业教育与实际需求不相适应,专业技术人才成长渠道不畅。世界范围而言,设立文化遗产专业、培养文化遗产专门人才,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国内现状而言,各级政府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越来越大,文化遗产数量不断增多,急需专门人才。
我国文遗专业教育尚处起步阶段,相关职业种类并未全部纳入国家职业资格体系,制约了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和使用。
当前,国内开展文化遗产人才培养的不足有:一是政出多门,缺乏统一、规范的专业机制。二是文化遗产的硕士、博士生培养早,而且人数超过本科生,形成基础小而上层大的奇异格局。三是文化遗产人才培养背景单一, 缺乏专业整体的顶层设计。
非遗人才培养现状是,传统师徒制传承难以为继、高校传统的学历教育缺位、人才的特殊性决定了培养方式的特殊性。
首先,我们需要从青少年开始进行长期的系统的训练。其次,需要学历教育与师承教育的有机结合。2017年6月6日,波兰哥白尼大学到北京联合大学,商谈文物保护修复夏令營项目、本科生一年到两年的交换项目,以及成班制的文物保护与修复研究生国际班项目。2017年6月13日,举办了古建保护修缮人才培养及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会议,邀请了故宫博物院、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北京市古建所、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单位的专家以古建方向为例讨论贯通培养课程体系建设。6月27日,赴上海视觉艺术学院、上海博物馆、上海工会管理职业学院进行文物保护与修复贯通培养调研,交流课程体系建设及办学经验。endprint